- +1
【社論】盡快堵上電梯安全的黑洞

10月18日,云南彌勒市佛城商都發生一起電梯墜落事件。截至目前,3人搶救無效死亡,4人重傷、13人輕傷。當地已經成立了調查組,事件原因正在調查中。
慘痛的事故令人揪心。事故發生的場景——電梯,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人人都會接觸、人人都要使用,很多網友由此擔心起自己日常乘坐的電梯是否安全。
盡管此次事故的原因尚不清楚,涉事電梯的運行維保和年檢情況仍在調查之中,但從目前披露的細節看,出事電梯的日常使用和維護難言毫無問題。一位接受采訪的知情人士表示,該電梯門直通商場戶外,很多菜農及消費者選擇乘坐這部電梯,有菜農會開三輪車進去運菜。
這是否符合電梯的運輸要求,是否造成超載,由此導致電梯的過度使用等,令人疑竇叢生。此外,關于電梯的產品質量、日常維護甚至使用人的乘梯行為等,也都應當進行細致排查,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近些年,電梯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并不低。今年8月26日,長沙一小區電梯突然下墜,致3人受傷;2022年3月,武漢一小區發生電梯事故,造成1人死亡;2021年5月,福建福州一小區電梯出現故障,一名13歲男孩在自救過程中墜落身亡……據市場監管總局《2022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的通告》顯示,去年國內發生電梯事故22起,死亡17人。
這些數字是沉痛的。關于電梯事故頻發的原因,曾有專家表示:“電梯事故,80%以上是因為后續的檢修保養不到位。”電梯行業也有一個公認的說法:“三分靠產品,七分靠維護。”這些意見都值得重視。每一起電梯事故的原因或許不盡相同,但保養維護方面卻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成了不少事故發生共同的根源。
比如截至2022年底,我國的電梯保有量達964.46萬臺,全國電梯維保人才缺口卻高達60萬人,維保人才短板十分明顯。也正因為如此,有媒體在走訪中發現,不少地方的電梯保養都存在流于形式、走過場等問題,維修保養并沒有起到及時發現問題、消除隱患的作用。
再如2016年2月,我國首個電梯主要部件報廢國家標準實施,電梯報廢有了國家層面的依據。但在現實中,由于電梯所有權較為復雜,電梯報廢更換并不容易,有相當多運營時間達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仍在服役,客觀上也埋下了安全隱患。
這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風險漏洞,可以視為大眾理解電梯事故的一個“背景板”,也應成為輿論關注與追問彌勒佛城商都電梯事故的一個方向。
就事故處理而言,當前最重要的,還是盡全力救治傷者,盡快查明事故原因,找到問題癥結所在,并嚴肅處理責任單位或個人。深刻汲取教訓,對電梯行業存在的風險隱患進行一次集中梳理、排查,亦有必要。
絕不能放任潛在的安全黑洞繼續存在下去了。要看到,電梯與鍋爐、壓力容器等,同屬于法律規定的八類特種設備之一,“對人身和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也是人們日常接觸最多的特種設備。電梯關系到每一個人上上下下的安全,無論是質量、維護,還是監管環節,都應該做到萬無一失、安全可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