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楊絳最治愈的9句話,句句暖心
作者 | 帆書 · 一棵花白
很喜歡一個說法:把人生的鏡頭拉遠一些,不要老是特寫。當你站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回望時,會發現曾經以為過不去的事,都只是小小擦傷。
楊絳先生,是一位真正經歷過至暗時刻的人。
她105歲的生命里,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歷經了悲歡離合。愛過,經歷過,告別過,最后終于明白人生為何物。
在這個時代,我們依然讀楊絳,依然為她的故事和文字深深感動。
或許是因為,楊絳先生以自己篤行的一生,讓我們懂得,面對人生坎坷起伏,我們應當以何種姿態,繼續前行。
她有9句最治愈的話,直到今天,依然在給予我們力量,值得我們深思與踐行。

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人非議。
人際關系是困擾當代人的一大難題。
我們呼朋喚友,試圖在人群中治愈孤獨,找尋自己的坐標,卻常常失望,發現來源于外界的慰藉,終究不甚牢靠。
楊絳與錢鐘書在牛津求學的時候,便早早懂得了這一道理。
當時很多同學都大有來頭,可他們只和性情相投的人一起玩,并不熱衷于社交。
夫妻二人靜下心來,廣泛閱讀,沉迷學習,為命運之輪的運轉奠定了基礎。

余華在《在細雨中呼喊》里說:“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人生在世,很難周全所有人的看法,亦難以讓所有人滿意。
既然周全不了他人,不妨周全自己的心,去做真正喜歡的事。
不用怕不諳世故,知世故而不世故,亦是一種難得的修行。

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悲苦,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鐘書百般安慰,我那時候多么幸福。
楊絳先生在巴黎時,從報紙上得知家鄉被日軍占領,媽媽在逃難時也已經去世。
悲痛之下,她只能沒完沒了地慟哭。
可當她回想起這件事時卻說,她并未意識到,還能任性啼哭,還有鐘書在身旁百般勸慰,也是一種幸福。
晚年錢鐘書與女兒先后病倒,她只能克制自己的情緒,堅強起來,兩頭照看,再也無法任性啼哭。
我們的一生會經歷很多事,幸福常常是被不幸對比出來的。

正如作家史鐵生所說:
“剛坐上輪椅時,我老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
后來又患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
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珍惜當下我們所擁有的,盡量過好每一天,日后想起來,才不會后悔。

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道理,不能干預。
人生的很多煩惱,都來源于干涉別人的課題。
楊絳先生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
當時錢父來信,要錢鐘書到藍田去當英文系主任,可此時錢在清華工作還未滿一年。
楊絳原不同意,想要與錢鐘書爭執,便去問詢了自己的父親。
后來,父親的沉默讓楊絳深思,她想明白了:人生之事,只能自己做主。即便是夫妻,也當保留自己的見解,理解對方的選擇。
因此便同意了錢鐘書的意愿,支持他離開上海,前往藍田。

人與人之間,做到親密很容易,做到尊重卻很難。
多少父子反目,兄弟鬩墻,夫妻離心,背后都是尊重的缺失。
求同存異,允許對方做自己,關系才能長長久久地維系下去。

能自給自足,就是勝利。
珍珠港事變之后,楊絳夫妻生活一度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
不光是飲食成問題,取暖也困難。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楊絳先生卻說,自給自足就是勝利。
錢鐘書也這么覺得,雖然厄運捉弄,但一家人同甘共苦總好過離別。
時代的逆境中,個體的力量總是十分微弱的。
外界的變化我們無法掌控,生活的質量亦不能保證,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掙扎向前。
在艱難困苦中,盡力生活,珍惜身邊的家人朋友,咬著牙將這一切熬過去。


不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
楊絳先生一生經歷了很多動蕩。
可無論是何種摧殘和折磨,他們夫妻都不曾間斷工作。
錢鐘書總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讀書,楊絳也依舊讀書、翻譯。
即便曾經飽受欺凌排擠,錢鐘書依舊寫他的《管錐編》,楊絳繼續翻譯《堂·吉訶德》,從未怠慢手中之筆。
人的一生總有許多關卡,永遠不要因為外界環境的變化,放棄自身學習成長的節奏。
我們的肉身存在于客觀世界中,難免會遭受一些艱難苦恨。
可每個人的感受,都存在于自身的主觀世界里。
只要還在閱讀、工作與學習,我們的精神世界,就不會萎靡消亡。


既然不受歡迎,何苦挨上去自討沒趣呢?
楊絳先生曾翻譯過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這也是他們夫妻二人在人際交往中真實態度的寫照。
他們皆不是圓滑之人,不擅長應酬交際、人情往來,有時陰差陽錯得罪了人,也不知其緣由。
但他們也并不為此苦苦糾結,而是順其自然,不爭論,不強求。
融不進去的人際關系,不硬擠,得不到的認可,不勉強。
生命何其短暫,與其把時間浪費在揣測別人的態度上,不如沉下心來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取悅自己總比取悅他人更容易,做實事也比搞關系更能帶來價值感。

壓根兒不吃胡蘿卜,就不受大棒驅使。
曾有人邀請錢鐘書去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的某個職位,錢鐘書立即婉拒了。
楊絳不理解,問錢鐘書:“聯合國的職位,為什么不要?”
錢鐘書說:“那是胡蘿卜!”
有些利益是以自由和本心為代價的,胡蘿卜常常與大棒相連。
想要維持本心,安穩度日,就要仔細分辨,果斷決策,壓根不吃胡蘿卜,就不會受大棒驅使。
茨威格在《斷頭皇后》中說:
“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看清楚禮物背后的標簽,才能在利益的誘惑面前,做出明智的選擇。


因為我們在一起,隨處都能探索到新奇的事。我們還像年輕時那么興致好,對什么都有興趣。
人生到頭來,最不可丟失的便是好奇心。
楊絳與錢鐘書自一起讀書時,就喜歡將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當做冒險。
搬家是冒險,第一次做紅燒肉是冒險,逛動物園是冒險,去公園散步也是冒險。在生活的細微之處,感受樂趣。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線上的生活逐漸擠壓了線下的體驗,很多人已經許久不曾認真去欣賞植物的枯榮,感受季節的變化,傾聽鳥叫與蟬鳴。
電子產品上呈現的花花世界,反而讓我們的感官變得越來越麻木,心靈變得越來越迷茫。
可是真實的世界,在屏幕之外。
唯有真實地投入進去,重新去探尋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微感動,去感知,去體驗,才能重新喚醒我們的生命力。
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即便肉身老去,靈魂卻依舊永葆青春。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世人皆羨慕楊絳與錢鐘書的婚姻生活,認為他們的日子如神仙眷侶。
實際上,他們的一生歷經坎坷漂泊,輾轉多地,直到暮年才有了安頓的居所。
可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是“老病相催”。
因此,楊絳先生發出了“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這樣的感慨。
辛棄疾曾寫道:“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宋人方岳也發出了同樣的慨嘆:“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我們能做的,只有盡量常思如意一二事,用這一點點甜,來平衡人生中的酸楚回憶。
正是這如意一二事,才讓我們覺得那十之八九,沒有白白忍受,人間雖有苦,回顧也值得。

縱觀楊絳先生的一生,我們能深刻體會到“命途多舛”這四個字。
人世間的幸福,是“世間好物不牢靠,琉璃易碎彩云散”。
同樣的,人世間的痛苦悲哀,也如同滾滾長江,東逝而去。
渺小的我們,經歷了黑暗,無處說理去,經歷了幸福,亦無法將其永久收藏儲存。
只能放手,任愉快悲哀,都隨風揚去。
那么,我們存在的意義在哪里?
無非就是在諸多體驗中,明心見性,修煉身心。
以命運之水,蕩滌靈魂之竹籃。看似是一場空,實際上,有什么東西,已經悄然地變化了。
作者 | 一棵花白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原標題:《楊絳最治愈的9句話,句句暖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