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醫出海、外企布局:2023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搶先看
·“中國醫療企業面對的是國際市場,中國上市生物醫藥企業的銷售,海外部分占到40%,而上市醫療器械公司海外市場占到50%。產業要走出去,不是簡簡單單把產品賣出去就好了,還要有醫療、教育布局和制度交流。”
2023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將于10月16日-20日舉辦。上海醫療經驗和產品走向國際、上海醫療產業的本土發展是本屆產業周的兩項重要主題。
10月11日下午,產業周組委會向媒體開放探營預熱活動。澎湃科技記者參加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眼科專家出訪中亞國家介紹會。作為產業周的同期活動,交大醫學院的眼科專家將與中國生物醫藥產業代表一起首次訪問“一帶一路”國家中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并參與10月19日至24日在當地舉行“國際科學與實踐大會暨中亞-中國高端生物醫藥展覽會”,傳授上海醫療經驗,介紹中國醫療產品。
同日,澎湃科技記者還參觀了世界五百強醫療科技企業美敦力公司(MDT.US)位于上海的創新中心。美敦力是首批進入中國的跨國醫療科技企業之一,2011年,美敦力大中華區總部落戶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并在之后的十多年中不斷加深立足上海的中國市場布局,建立研發中心、創新中心以及更多生產線。自2021年首屆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以來,美敦力一直是該活動的參與者。據悉,今年美敦力將為中國帶來超過60款創新產品。
國醫出海:技術先行,產業跟上,制度交流
此次出訪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首次與中亞國家進行線下醫學交流。交大醫學院眼科將派出5位專家,在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醫療機構開展眼科診療講座,并于當地演示6臺手術。此外,他們還將參加與兩國機構結成眼健康聯盟的啟動儀式,并計劃在當地成立醫學推廣中心,在未來繼續推進線上教育培訓、醫生訪學、學生交流等活動。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學科底蘊深厚,在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領域為全國第一,國際排名靠前。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在整復外科、口腔醫學等多個領域享譽全國。這次出訪的九院眼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在眼眶病眼腫瘤等疾病治療方面蜚聲海內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范先群在活動現場接受媒體采訪。澎湃新聞記者 季敬杰 攝
“上海在臨床醫學、醫學技術方面是國內頂流。在教育部學科排名中,交大醫學院臨床醫學一直是第一。這說明我們的治病能力很強。”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眼科專家范先群在活動現場表示,“這次2023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上海是主場,但我們也看到了中亞地區。交大醫學組團為產業周站臺,是為了推廣上海在醫藥產業方面的先進技術設備和最新診療成果,也能通過國際交流,推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醫學院。”
這次出訪的成行同時得益于多家機構的聯系與安排。這次活動主辦方之一是由上海理工大學在2019年聯合18個國家55所機構發起成立的“一帶一路”醫療器械創新與應用聯盟(BRMDIA)。上海理工大學是全國最早開設醫療器械專業的學校,在創新研發和人才培養方面有著深厚的學科積累,并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醫療器械走出去戰略,開展多個人才培養項目。該聯盟自成立以來牽頭開展多項活動,包括這次將于吉爾吉斯斯坦舉辦的中亞-中國高端醫藥生物展覽會。
在籌備會議過程中,聯盟了解到中亞國家對眼科醫療的需求,向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以下簡稱“市經信委”)提出尋找上海的醫院進行合作,而后者聯系到了九院。“醫院也想做‘一帶一路’的醫學,包括眼科的這種聯盟,醫療服務等等。只是以前缺少聯絡。”此次出訪的專家之一、九院眼科主任醫師周慧芳對澎湃記者表示,“這次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不同于政府層面的援助項目,這次的主體是醫學院跟國際醫學教育機構的對接,形式上更加自由和多元化。”

范先群院士與周慧芳主任為眼眶瘤患者診療。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宣傳部
據悉,這次出訪醫生所使用的醫療器械將均為國產。同行的還有來自20多家中國醫療器械公司的30多名專家,他們將在吉爾吉斯斯坦的國際與科學實踐大會中展示和推廣來自中國的各類醫療器械。
“這次出訪代表了一種系統合作的第一步,包括醫療技術、教育培訓,還有我們的醫療器械監管政策方面的交流。很多出訪企業會問,他們的醫療器械準入和監管政策和國內會有什么區別,這些都是這次產業周組織出海的核心問題。”“一帶一路”醫療器械創新與應用聯盟副秘書長田瑞雪對記者說,“中國醫療企業面對的是國際市場,中國上市生物醫藥企業的銷售,海外部分占到40%,而上市醫療器械公司海外市場占到50%。產業要走出去,不是簡簡單單把產品賣出去就好了,還要有醫療、教育布局和制度交流。”
外企布局:利用上海生物產業集群深耕中國市場
在美敦力位于上海漕河涇鳳凰園內的創新中心,澎湃科技記者看到了高度仿真的麻醉室,重癥監護室和手術室。醫生和學生可以在這里模擬臨床環境,體驗和學習美敦力開發的醫療器械和診療技術。

美敦力創新中心(上海)的外科手術模擬室。澎湃新聞記者 季敬杰 攝
美敦力于1949年在美國創立,是便攜式體外心臟起搏器的先驅。如今,美敦力的業務遍布全球,擁有超過90000名員工,技術和產品覆蓋70余種重點疾病領域。
目前美敦力在上海建有一個大中華區總部,一個擁有14個實驗室的研發中心,以及12條工廠生產線。上海研發中心已累計研發65款產品,其中33款成功上市。
該創新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美敦力在中國市場布局的一部分。“這是我們對培訓教育這一塊做的工作。醫療創新是個全價值鏈條,不光是前端的研發,包括生產、銷售以及后面上市,以及之后的培訓教育都是很重要的。”美敦力創新中心(上海)負責人丁德忠向記者表示,該中心已經累計培訓專業人士7萬多人次。
醫療產業的全價值鏈條布局是美敦力的主要本土策略。2023年4月,美敦力中國二期基金啟動,中國成為美敦力在全球范圍內唯一專門設立區域性風險投資基金的市場。該基金以本土醫療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關注本土創新企業來為美敦力創造擴大產品組合的機會。
“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搭載了最具規模效應的國際性產業交流機會。”美敦力全球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顧宇韶表示,“美敦力將充分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機遇,積極引入國際化資源,依托上海為中心輻射全國,在本土打造全價值鏈布局和內外協作的創新生態圈,不斷提升跨國外企總部能級,利用上海生物集群的產業優勢加強與產業伙伴在研發、制造、創投和臨床等方面加強交流、深化合作,持續推動上海和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悉,在前兩屆產業周上,美敦力與臨港新片區簽署協議,推動建立臨港醫療科技產業基地,成為首家投資臨港的跨國醫療企業。該基地于2023年4月落成。
在創新中心,美敦力的專家向記者展示了PulseSelect?房顫脈沖場消融系統,該系統能夠在殺死異位心肌細胞的同時減小對周圍健康組織的傷害。專家還演示了膠囊大小的Micra VR2和Micra AV2無導線心臟起搏器,以及能感知腦部電流變化的Percept PC?腦起搏器。據悉,這些產品將在2023年11月的進博會中亮相。

美敦力創新中心專家向記者展示Micra無導線心臟起搏器。澎湃新聞記者 季敬杰 攝
據了解,本屆產業周以“共濟未來,生機盎然”為主題,為全球合作衛生治理、國際醫療產業合作與創新以及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創新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產業周將由一場開幕活動以及近40場同期活動組成,并將于今年全年舉辦產業周系列活動,內容貫穿生物醫藥產業全周期,覆蓋完整產業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