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楊本芬:為無名者留下名字

楊本芬奶奶83歲了,她還在寫,這不是奇跡,只是一個習慣了努力的人,在繼續努力。她的第四本書《豆子芝麻茶》將由廣東人民出版社·樂府文化于10月份正式推出。
“她寫下的對這個世界或許只是豆子芝麻般的小事,但這些豆子、芝麻里有最疼的回憶和最溫柔的告別,它們事關婚姻、事關生死、事關愛。”
《秋園》主要回憶母親的一生,《浮木》寫底層百姓在時代洪流里的浮沉,《我本芬芳》講述自己60年的婚姻生活。這一次,她把目光轉向了身邊同代的普通女性。
# 在生活的洪流中掙扎
無聲息地來去
2020年,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秋園》,寫的是我母親的一生。我母親是北方人,嫁給了湖南人父親,湖南對她原本是異鄉,但最后成了故鄉。
汨羅人李侃非常有心,他讀完《秋園》后,專門和一些朋友一起探訪了小說中提到的地點:黃泥沖,武昌廟,賜福山……它們都是我父母生活過的地方,也正是《秋園》這本小說的源起之地。在賜福山,我們家緊鄰一個和尚廟,因此我們一直把那個地方稱為庵洞里。

△楊本芬和母親
在那兒我母親度過了大半生,我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如今土屋已經倒塌,四周荒草萋萋,母親逝去多年,我深愛的兄長也在三年前離世。這些對我極其珍貴的人和事物都消失了,在時光中分化,瓦解。
我自己也在衰老中,留在人間的時間有限了。這是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自然規律,我們必須接受自己塵埃一般的命運。
但是,人真的不能做什么嗎?這是我不能認命的。我開始在網上連載我媽媽故事的時候,有個網友留言,說普通人的歷史沒人有耐心看,只有名人,上層人物,他們的歷史才有色彩,才能留存下來。
可是我不能同意這樣的想法。我感興趣的恰恰是普通人的事情,那些全然無名的蕓蕓眾生,他們在生活的洪流中掙扎,無聲無息地來去。他們是我的母親,父親,兄弟,鄉鄰,以及我自己。

出乎預料的是,我笨拙的筆觸打動了無數讀者,《秋園》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分。當我看到很多讀者為《秋園》流下淚水,看到很多年輕人留言,說我也要去聽外婆奶奶長輩們的故事,我感到非常欣慰。我意識到,一個平凡的生命,當你如實呈現,也會煥發出感召他人的力量。

繼《秋園》之后,2021年我出版了《浮木》。《浮木》中最重要的一輯叫《鄉》,寫的是我在家鄉的時候,那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們。
他們有的是我童年玩伴,有的是上下屋場的鄰居,有替媽媽看牙的和氣的鎮上醫生,也有借了我們的江西柴刀,搞丟了卻沒有絲毫歉意的娭毑。我一直對人,對人的生活感興趣,在媽媽還活著的時候,每次探親,我都會向她打問我認識的湖南父老鄉親們的下落。媽媽也總是興致勃勃地講給我聽。

他們的形象在我腦海中來了又去,我渴望記下這些平凡如草芥的人們。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讓無名者留下名字。
這就是文學的價值,文學意味著滿含著悲憫的心思去關注小人物的命運。
# 她們是她們自己
這個天空底下強韌的生命
今年,我的第四本書將要問世,它的完整書名是《豆子芝麻茶——和媽媽最后的絮叨》。在家鄉做這本新書的發布,是件特別有意義的事。
在《秋園》里面,我已經寫到了豆子芝麻茶,湖南人,就算飯不吃,豆子芝麻那是一定要備好的,有客人來家里,如果端不出豆子芝麻茶款待,那這個堂客就要被批評為不賢惠了。《秋園》得到很多讀者喜愛,連同豆子芝麻茶也引發了讀者的好奇心。正好第四本書,就算我為讀者奉上的我們湖南人的一杯豆子芝麻茶吧。

△《豆子芝麻茶》實拍圖
這本書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過去的婚姻》是三個短篇小說,主題都與女性的婚姻生活有關,主人公都是底層小人物:一位撿破爛的老太太,一位想逃離家暴最終也沒能逃得了的工人,一位得到愛情又過早失去丈夫的農婦……這些女性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小說家也不怎么留意她們,但我想寫她們,因為她們代表著中國普通女性的真實生活。她們是她們自己,是這個天空底下活躍強韌的生命。
這種強健與韌性是經過非常多的磨難造就的。我喜歡我筆下這三位女主人公,她們一點也不完美,但感染力就在這種不完美中。

△《豆子芝麻茶》實拍圖
第二部分《傷心的極限》由兩篇長文組成,一篇是我陪伴媽媽度過她人生最后26天,每天在她病榻前的絮語。89歲那年,媽媽平地跌了一跤,髖骨骨折,臥床26天后去世。我趕去照料她,她神志清醒的時候,我們就不停地聊天,話語自然而然涌出來。死神已經在她床頭側立,而我們依然很有興致地談論人間種種鮮活的往事,我覺得這最后的絮叨是值得記錄下來的。


△《豆子芝麻茶》實拍圖
另一篇長文是關于我的胞兄楊自衡。哥哥出生在南京,5歲和父母一起到了湖南鄉下,一生都是鄉鎮中學的語文老師。他有深厚的古典文學根底,會吟詩作對,毛筆字寫得好。哥哥是家中長子,我是長女,我們倆一起幫助媽媽撐起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庭。我和哥哥有很深的感情,對我來說,他就是骨肉親情的象征。他的離去,意味著我的一部分也離去了,并不是只有死亡會帶走生命,當你愛的人離開,你自身的一部分也會死去。當我書寫的時候,我是在不自量力地與命運抗爭,因為我想挽留我所愛的人,我也想驅趕自身的絕望。

#我終將穿越大海
拖回只剩骨架的大魚

攝影師:馮海泳
第五本書我也在寫作中,主題是《疼痛》。疼痛跟隨衰老而來,它們都是可怕的,漫長的,無奈的,必須忍受的。而寫下疼痛的感覺,寫下衰老的滋味,是一種與對它們對抗的方式,這又是我不自量力地與命運抗爭。這個抗爭的結果,人注定是失敗的那方,但人的價值,人的意志就體現在這抗爭中。我是《老人與海》中的那個漁夫,我最終將穿越我的大海,拖回只剩骨架的大魚。
以上內容整理自:楊本芬在新書《豆子芝麻茶》發布暨文學交流活動上的發言你的/分享朋友圈很重要↓↓
原標題:《楊本芬:為無名者留下名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