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會在某一刻想起和自然的關系。2015年由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演的低音提琴協奏曲《狼圖騰》,就是譚盾由狼及自然,又及人的內心觀照。“狼曾為人之鏡,提醒我們曾擁有同一片天空和草原。”如今這面鏡子已碎,一部交響協奏曲能捕住草原的風,讓我們瞥見狼群奔跑的身影嗎?
9月29-30日兩晚,譚盾要在上海MAXUS大通音樂谷試一試。《狼圖騰》將在這里舉行中國首演,低音提琴大師多米尼克·塞爾迪斯(Dominic Deldis)也終于有機會把他理解中的“中西交融”在東方的土地上踐行。
眾器樂中,低音提琴很少是主角,無論在古典音樂還是現代音樂體系里皆如此。它的音色低沉,體積巨大(大于一位強壯的成年男性),猶如半夢半醒間的古代神邸,卻反而鮮有作曲家單獨為它打造作品。
五六年前譚盾去瑞典,遇見多米尼克·賽爾迪斯,后者請他為低音提琴寫一件作品,“一首人們可以一直演奏下去的作品”。譚盾同意了,或許由它想到了草原與狼。
低音提琴,當它獨語時,天地寬廣,好像狼群的移動再壯觀也只是天地一瞬。當它與整支樂隊對話,則形如一匹獨狼對蒼天長嘯。譚盾作曲的時候寫下筆記:“狼是什么?狼是神,神是什么?神就是大自然”。
《狼圖騰》圍繞蒙古長調《嘎達梅林》的旋律展開,譚盾給多米尼克自由,請他不吝使用長期在古典音樂訓練中獲得的復雜技巧,也指點他東方音樂的神韻。同樣一把弓、一句樂句,西方式的明亮疏闊和東方式的陰翳婉轉會造成完全不同的聽覺效果。
除了《狼圖騰》,譚盾還將帶領蘇州交響樂團和杭蓋樂隊來一場更激越的對話。這場搖滾樂隊與交響樂團的合作,近似于巴洛克時代的大協奏曲概念。杭蓋的音樂雄壯而充滿生命力,他們為草原的聲音插電,把摩登時代的聲場納入草原音樂的體系,當年出世時狠狠震了世人一把。
這一次,杭蓋又將與西方古典音樂相遇。舞臺上,他們隆隆的樂潮將與交響樂團交匯。后者將承擔放大鏡的功效,雕鑿細微處,為壯闊處提供更大的聲量,為溫柔處添加細膩豐富的層次。我很好奇,呼麥的獨特頻率將于交響樂團的繁復聲線織造出怎樣的空間。
著名青年嗩吶表演藝術家劉雯雯也將出現在音樂會現場,演出作曲家關峽創作的嗩吶協奏曲:《百鳥朝鳳》。作曲家廖勇頗具中國原生態色彩的交響樂《看戲》,也將在音樂會中演出。
有意思的是,這場搖滾·交響·音樂會將在戶外空間上演。對譚盾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注重音樂情境的創造,希望一場音樂體驗能打通人的感官,令人全情投入。這場音樂會將有夏末清風和森林鳥啼鳴,還會有什么,譚盾把謎底留在了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