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華社兩位記者聯袂操刀,長篇報告文學《種子 鐘揚》出版

“這是一片冰川退化后裸露的巖石。在巖石縫里,藏著高僅10厘米、長著灰白小絨球花朵的不起眼兒的植物。花形宛如拇指,花朵散發著生生不息的氣息。鐘揚像注視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那樣,疲憊的臉上掛著深深的歡欣與雀躍,凝望了很久……”
這是長篇報告文學《種子 鐘揚》中呈現的生物學家鐘揚2011年6月帶領團隊爬上海拔 6000 多米的珠穆朗瑪峰北坡采到高山雪蓮時的一幕。
新華社兩位記者陳芳、陳聰聯袂操刀撰寫的《種子 鐘揚》一書今年9月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陳芳長期從事宏觀經濟和科技報道,多篇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著有《“芯”想事成——中國芯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等。戰地記者陳聰曾與吳晶合著報告文學《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黃大年》。
《種子 鐘揚》以報告文學的形式講述了新時代知識分子典型鐘揚的奮斗人生。
鐘揚生前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植物學、生物信息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他胸懷科技報國理想,長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率領團隊在青藏高原為國家種質庫收集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他艱苦援藏16年,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的地區,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用心盡力幫助學生成長成才;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連續17年參與科普志愿服務,是深受歡迎的“科普明星”。鐘揚曾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以及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2017年9月25日,鐘揚在赴內蒙古為民族干部授課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年僅53歲。
今年3月2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鐘揚的先進事跡,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另外,中共上海市委還追授鐘揚“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鐘揚是新時代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之一。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今年7月印發的《關于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中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以黃大年、李保國、南仁東、鐘揚等為代表的新時代優秀知識分子“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感人事跡和愛國情懷。
《種子 鐘揚》一書以優美感人的文筆、生動詳實的細節,記錄了鐘揚的感人事跡。這些細節就包括上文提到的鐘揚2011年尋找高山雪蓮的場景。
高山雪蓮是人們對高原上鼠麴雪兔子的俗稱。這種植物廣泛分布在我國西南和西北各地。1938年,德國探險家在海拔6300多米的珠穆朗瑪峰南坡采集到一棵幾厘米高的高山雪蓮,將其記載為世界上分布最高的高等植物,被國際高山植物學專著和教科書奉為經典。但在此之后,再也沒人找到這種植物。
鐘揚團隊2011年在海拔 6000 多米的珠穆朗瑪峰北坡采到高山雪蓮之后,《種子 鐘揚》一書寫道:
“‘這個發現使我們找到突破現有世界紀錄的最高海拔分布植物的信心倍增,進一步的分子生物學分析將為揭示其種群來源和動態及其與全球變化的關系提供科學的依據。’鐘揚說。
“這些矮小的植株為什么能耐受干旱、狂風、貧瘠的土壤以及 45°C的晝夜溫差?鐘揚在研究中得出結論:鼠麴雪兔子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分布最高的植物,就是靠這一群群不起眼兒的小草承擔著‘先鋒者’的任務,向新的高地一代又一代地緩慢推進。這一群群不起眼兒的小草,就是物種演進的先鋒者。
“鐘揚被‘高山雪蓮精神’深深地觸動了。他在文章中寫道:‘生命的高度絕不只是一種形式。當一個物種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須迎接惡劣環境挑戰的時候,總是需要一些先鋒者犧牲個體的優勢,以換取整個群體乃至物種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換言之,先鋒者為成功者奠定了基礎,它們在生命的高度上應該是一致的。”
“在鐘揚心里,高山雪蓮就是他的人生坐標,激勵著他在青藏高原的這條科研路上繼續攀登,不斷填補我國相關研究的空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種子 鐘揚》也立體呈現了鐘揚又風趣又健談的一面。
譬如,書中寫了一個鐘揚2000年在復旦大學幽默地用狗、兔、牛、豬四種動物的品質作比喻跟學生講解科研精神時的故事。
2000 年的一天,鐘揚和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的任文偉,以及實驗室幾個學生一起到復旦大學東門一個叫“老巷”的小飯館吃火鍋。
吃了一輪以后,鐘揚打開話匣,故事不斷、段子不絕,和剛剛認識的學生們打成一片,氣氛火熱。
席間,有學生問鐘揚:“鐘老師,您覺得我們應該怎么做科研呢?”
鐘揚談興正濃,哈哈一笑說:“我給大家打一個謎語,你們猜猜看。我認為,做科研要具備四種動物的品質,你們覺得是哪四種動物?”
大家七嘴八舌,豬狗牛馬,猜什么的都有。最后,鐘揚見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就給大家公布他的“標準答案”:“我覺得啊,搞科研其實是一條很艱辛的道路。首先要對自己研究的東西感興趣,否則會非常痛苦。但如果想在科研上取得成功,至少必須具有四種動物的品質:一是要有狗的嗅覺。必須知道哪些是科學前沿的問題,哪些是有價值的研究方向。二是要有兔子的敏捷。想到了好的問題,就要馬上動手去做。因為一個好的科學問題,可能全球有上百個實驗室在研究它。如果慢了的話,就是有再好的想法,也會被淘汰,如同‘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是沒有競爭力的。三是要有牛的勤奮。很多科學實驗需要大量數據和反復驗證,需要不斷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要像老黃牛一樣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成功則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他停了停說:“這第四點很重要。光有前面三種動物的品質還不夠,最后還要有豬的心態。因為,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失敗會一直伴隨科學家。如果沒有超脫的心態,放下包袱輕裝前進的話,那科學家都會郁悶死的。”
大家聽完,笑成一團。
書中隨后寫道,在后來的很長時間里,鐘揚說的這種集“狗、兔、牛、豬”四種動物精神于一體的科研精神,被他的同事和學生們稱為“新四不像”精神,更是解釋了鐘揚攻關科研、勤奮攀登的一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