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云南滄源的這支小分隊,用一部敲擊交響詩打動上海觀眾
上海音樂學院赴云南滄源佤族地區學習研究、采風創作、持續打磨的《司崗里的呼喚——本真與前衛的對話》,10月5日在上音歌劇院上演。上海音樂學院打擊樂團和云南佤山滄源蜂桶鼓舞表演隊同臺,將一部熱情四射的“敲擊交響詩”送到上海觀眾面前。
這部作品曾經兩度登臺上海,這是首演15年后的第三次完整版呈現。

2005年以來,作曲家張旭儒和上音多媒體主創團隊四赴滄源佤族,對翁丁、帕秋、巖帥、班洪、勐來等地的十多個村寨實地考察,收集村寨中留存的民間音樂,與當地的山民、藝人、魔巴、歌手、鼓手深入交流。
“佤族人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那種豪放、質樸、自然的狀態感染了我。”張旭儒發現,他們打鼓時是發自內心地開心和高興,將這些觀察都揉進了作品,“他們的眼睛、他們的歌舞,是在上海看不到的,這是人應該有的本真狀態,最珍貴。”
“寫完以后我還擔心,一幫人站在臺上打擊一個小時,只是敲、敲、敲,觀眾都走光了怎么辦?沒想到,觀眾都很喜歡、很振奮。”張旭儒至今還記得,作品2008年在上海首演的情景,謝幕謝了半個多小時,觀眾仍然意猶未盡。

首演15年后再次在上海演出,佤山滄源蜂桶鼓舞表演隊派出了一支十多人的小分隊。他們穿戴著隆重的民族服飾,抱鼓上臺,盡興敲打,高聲歌唱。
“蜂桶鼓舞”即敲著蜂桶鼓跳的舞,熱烈、奔放、節奏感強。“鼓要打出節奏,舞要跳出氣勢,歌要唱出感情。”表演隊隊長李堅強囑咐隊員,表演機會來之不易,要拿出最好的狀態。
隊員們平時都在家務農,有的是第二次來上海表演,有的是第一次登臺,他們從小就接觸打鼓、唱歌,利用晚上或農閑的時間排練。
張旭儒鼓舞大家,在上海的舞臺就像平時那樣,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不用任何的修飾,讓上海的觀眾、讓全世界的觀眾看一看,還有這么一群人以這樣本真的方式生活著。”
“佤族音樂最打動我的是那種純和真。”指揮楊茹文說,聽到天籟般的聲音、沒有經過雕琢的質樸音樂,她瞬間忘掉了現代社會的浮躁,把心安靜下來。
歷經15年打磨,楊茹文介紹,第三版在音響和多媒體數字呈現方面都有很大的改進,上音學生們的演奏水平也越來越高。
演出期間正值上音舉辦第七屆IPEA國際打擊樂比賽和國際藝術家咨詢會議,上音將來自于滄源的佤族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聽到古老傳統的“中國聲音”。

為了這次演出,張旭儒在今年7月又回到滄源,當地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他震撼,和2005年第一次去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滄源有了自己的機場,寨子里佤族同胞的日子蒸蒸日上。”
這部作品也飛向了世界。滄源當地將個別片段、個別樂章進行獨立演出,演到了世界各地。丹麥皇家音樂學院的院長告訴張旭儒,看了演出后他去了滄源,回到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后,他還組織了一場專門的打擊樂演奏,遙相呼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