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極日記 | 駛向“飛地” -17- “秘密首都”
原創 極地塞翁
2009年7月5日
卑爾根
16 | 21℃
陰有時多云
1
火燒旺運
又進城了。
今天早上,公主號停靠在卑爾根。
卑爾根(Bergen,60°23′22″N 5°19′48″E)是挪威第二大城市,人口約28萬。近千年來,城市的范圍幾乎保持不變。人口停滯,城市范圍狹窄。

不知道挪威的大城市都怎么了,這第二大城市也是命中屬火——和前天剛剛踏查過的第三大城市特隆赫姆一樣。
別的不說,僅1702年那場火,就有八分之七的卑爾根被燒毀。現在的大部分老建筑,都是在那場火災后建造的。
1955年又來了一場大火,這回,燒剩的建筑物沒有被拆除,而是修復和重建。

或許是火燒旺運吧,2004年,《時代》周刊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歐洲14個“秘密首都”之一。
卑爾根的“首都”地位主要體現在海事商業方面:
——歐洲最大的海洋學研究中心(IMR)設在這里。
——世界最大的水產養殖公司總部都在這里,住在卑爾根的船東控制著整個挪威的商船隊。
——眾多銀行和海上保險公司云集卑爾根,使這里成為海事金融中心。
——這里也是歐洲最大的游輪停靠港。

2
漢莎遺址
正因為卑爾根地理位置的重要性,700多年前,德國人就盯住了這里。
有個叫布呂根(Bryggen wharf)的街區,位于卑爾根市中心以西的海岸邊。一千多年前,卑爾根就是在這個地區的基礎上建立的。
一座座又高又薄的木質建筑充斥布呂根碼頭區,一棟一棟地擠在一起,就像色彩鮮艷的大棋子一樣。這些老建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屬于德國人——漢莎同盟。

漢莎同盟,又稱德國漢莎,是曾經存在于德國北部及海外商人社區之間的商業和政治聯盟。從13世紀到15世紀,它一直以壟斷的狀態主導著整個北歐地區的商業活動。而卑爾根則是漢莎的海外四大總部之一。
當年的挪威需要收入,更需要來自其它國家的商品。因此政府積極扶持漢莎同盟,甚至一度授予其挪威北部魚類貿易的獨家經營權。于是,布呂根的房子逐漸被漢薩商人接管,用于儲存中轉貨物,特別是來自挪威北部的鱈魚干和來自歐洲的谷物。

17世紀前,這里就變成了德國建筑風格的國中之國——漢莎區。直至1669年漢莎同盟宣告解體。
3
斜樓
布呂根的建筑幾乎都略微傾斜,被稱為“斜樓”——這些建筑物的傾斜是地面的沉降造成的,卻歪打正著地增添了這座城市的魅力。

布呂根于1979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布呂根帶有社會組織的痕跡,展示了四分之一漢薩商人對空間的利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14 世紀。它是一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達科建筑(fondaco),并延續了北歐最古老的大型貿易港口之一的記憶。”
今天,漢莎時代的魅力仍然存在,由錯落的舊板房組合起來的空間充滿了畫廊、咖啡館和紀念品商店。




裝扮成中世紀商販模樣的男男女女,不時會闖入游客的鏡頭。


漫步在這里,想象一下住在如此狹小且容易燃燒的區域里的德國商人當年的情景,不得不感嘆日耳曼式的精細務實。

4
禁止廣告牌
布呂根斯博物館位于考古發掘現場,展示著12世紀的建筑遺址和過去與商業、文化和日常生活有關的物品。

這里有一些有趣的物品,比如用馴鹿角制成的梳子、看起來古老的溜冰鞋(誰知道中世紀有人滑冰)、珠寶、陶器等等。

羅森克蘭茨塔 (Rosenkrantz Tower),被認為是挪威最重要的文藝復興紀念碑之一。塔樓的部分建筑建于 1270 年代,出于防御工事和展示權力的目的,它已多次擴建。
這座塔是挪威國王埃里克·馬格努森 (Eirik Magnusson) 的住所,他是最后一位在卑爾根掌權的國王,直到1299年去世。
后來,這座塔容納了不幸的居民——地窖里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地牢,它可能在1299年到十九世紀一直在使用。

這是一個禁止設立廣告牌的城市,但卻到處都允許藝術家自由表達。
公園里的露天舞臺上,一個業余合唱團正在演出。

氣宇軒昂的女高音,其音色一點也不輸大牌的歌唱家。

免票的演出,當然要自由自在地觀賞——有人板板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有人則七扭八歪地躺在草坪上。


原標題:《北極日記 | 駛向“飛地” -17- “秘密首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