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一程,水一程|在《富春山居圖》中山水行禪

600多年后,與名畫同樣的秋初時節(jié),一群頭戴竹笠、身著麻衣的現(xiàn)代人以行禪的方式走入傳世畫境。
滿山煙樹,木葉紛紛,沙汀鷗飛鷺舞,一江云水禪心。
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行禪”,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所謂“行禪”,是相對“坐禪”而言。坐禪是坐著調(diào)心修行,行禪是在走動中調(diào)心修行。行禪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tǒng)。在佛陀時代的印度,早期佛教僧團跟隨佛陀說法傳教的腳步行走各地,為了在長途跋涉、身體疲累和欲望起伏中保持心念的專注、繼續(xù)修行,就需要修習行禪的各種法門。佛教傳到中國后,早在唐代,參禪行腳就已是禪宗僧人修行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踏遍千山、參遍叢林,伴隨著問學、悟道的全過程。
現(xiàn)代生活的高負荷、快節(jié)奏,通訊網(wǎng)絡的全天候、全覆蓋,讓人們很難安靜地獨處。這時候,行禪獨特的“動中修靜”法,更能改善人們的心情。
在俱舍書院,向深山行進,沿途是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峰巒疊翠、松石挺秀的原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對行禪來說,是極佳的“行境”。在止語靜默行走的同時,也專注聆聽周圍的各種聲音。聆聽各種“自然之音”:流水、松濤、蟲叫、鳥鳴、腳步……暫時忘卻日常的繁瑣事務。

此外,中國佛學院教授圓慈法師擔任了此次山水行禪營的課程導師,圍繞“正念之道”,講授了南傳《大念處經(jīng)》的要旨。
從“南傳佛教的禪法”切入,介紹了身體的修習、感覺與感受的修習、心智的修習以及道德與理性的修習等學佛初階。
據(jù)俱舍書院負責人耿侃介紹,書院以建立融人文研究、人文學習、人文生活為一體的新人文耕讀基地為宗旨,希望重建一種“選自然之神麗,盡高棲之意得”“仰前哲之遺訓,俯性情之所便”的古典生活方式。
此次“山水行禪營”為俱舍書院2018秋冬季“歸隱山水、耕讀傳家”系列的首個修學主題,后面自然農(nóng)作、手工藝傳習、豐年祭、游學行禪等眾多項目將陸續(xù)推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