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屆國醫大師周仲瑛在南京逝世,享年96歲
據南京中醫藥大學官網10月2日發布的訃告,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0月2日5時2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6歲。

訃告顯示,周仲瑛系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中醫學家、教育家、中醫學泰斗,首屆國醫大師,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首屆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獲得者,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臨床國際貢獻獎獲得者,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終身名譽會長,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原南京中醫學院院長。
南京中醫藥大學于2023年10月2日至5日在南京市鼓樓區漢中路282號漢中門校區17號樓設置追思吊唁處。
周仲瑛國醫大師遺體告別儀式定于2023年10月6日上午9:00在南京市雨花臺區大周路206號南京殯儀館致遠廳舉行。
據交匯點報道,周仲瑛1928年出生在一個中醫世家,13歲起便跟隨父親研習中醫,父親周筱齋是南京中醫藥大學“建校八老”之一。1955年,周仲瑛成為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首批學員,1983年擔任南京中醫學院院長,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據報道,20世紀70年代末,歐亞大陸出血熱病肆虐。江浙一帶也成為疫病流行的重災區。正在江蘇省中醫院工作的周仲瑛臨危受命,帶領團隊開始了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研究。
為攻克流行性出血熱,周仲瑛先跟著查房,共同研究分析、制定治療方案,逐漸積累了感性認識。之后,他身先士卒,帶領研究團隊深入疫區,到疾病流行最為猖獗的地區,建立了臨床研究基地。在防護設施極為有限的情況下,設門診、管病床,在臨床第一線救治患者。“不僅是當年的出血熱,2003年的SARS病毒,再到甲流、新冠,周老從未缺席,一直擔心著百姓的安危。即便年事已高不能深入一線,依然遠程用電話指導我。”周仲瑛弟子、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向媒體回憶,老師常說,“中醫不是慢郎中,抗擊疫病大有可為。”
周仲瑛總結疫區抗疫辨治經驗后,首倡“病理中心在氣營”、“三毒”等新理論,并形成“瘀熱”病機學說;他擅長復合立法,組方選藥,臨床療效顯著;他于1988年在全國率先開設了中醫內科急癥學課程,并主編《中醫內科急癥學》教材,創建內科學總論,確立以臟腑為辨證核心、內科疾病系統分類的基礎,首倡“臟腑病機證素辨治”新論。
長期以來,周仲瑛在中醫治療急癥與疑難重癥兩方面傾注了無數心血,在他看來,急癥能避中醫之短,而疑難重癥能揚中醫之長。
據報道,周仲瑛自1963年開始,前后主編過7版中醫內科學教材,創建中醫內科學總論,確立以臟腑為辨證核心、內科疾病系統分類的基礎,首倡“臟腑病機證素辨治”新論。周仲瑛弟子、全國名中醫吳勉華作為接棒人追隨著老師的足跡。“我們編寫的第十版《中醫內科學》獲得首屆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特等獎,如果沒有老師創下的內科學總論框架前期各版本編寫基礎,我們后來者是沒法完善和發展的。”吳勉華接受采訪時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