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普+科創,軟硬實力“兩翼齊飛”助推上??苿撝行慕ㄔO
2023年9月16-23日,上海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9月間,千余場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在上海市民身邊展開,帶動市民近距離感受科學、參與科學、親近科學、熱愛科學。同期,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在滬宣布,第六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The 6th WLA Forum)將于2023年11月6日至8日在中國上海臨港新片區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址舉辦,論壇以“科學引領變革,重塑世界韌性”(Science Leads Transformation)為主題,將匯聚約300位海外頂尖科學家、中國兩院院士、全球資深科學家、中外優秀青年科學家等,共同探索科學在前沿科技、科研范式、科創生態、合作模式、科教未來等五個維度的深刻變革。整個9月,除官宣頂科論壇外,上海還陸續舉辦了浦江創新論壇、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等多項高端科技活動,向世界展示了上海創新發展、邁向國際科創中心的努力和成績。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提出的“兩翼理論”對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之間的關系作出了明確闡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在社會中的本質屬性、系統功能、角色關系等均在不斷發生變化,科學普及將進一步促進科技與人、經濟、社會、文化等元素的有機融合,進而以更為豐富多元的科學文化推動科技進步。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在長期的科學傳播實踐中已逐漸建立起科技創新、科技傳播、人才培養相互銜接、相互增益的良好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以主題活動為契機,上海正通過科普創造軟實力、科創打造硬實力,“兩翼齊飛”助推科創中心建設。
回首過去,“兩翼理論”在上海城市歷史發展中早已有所體現。作為中國近現代工業科技文明重要發源地的上海,城市基因里始終離不開科技元素,上海的科普事業發展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水平也長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耙怨窨茖W素養提升涵養城市品格,以科學傳播賦能助力城市治理與建設”是兩翼理論在上海城市建設實踐中的生動闡釋。上海早在“九五”期間即由政府部門編制科普事業發展規劃,在1995年成立了“上海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上海市科委),統籌協調各部門推進科普事業發展。2007年,科技部確定上海市為全國科普能力建設示范城市。經過多年的努力,上??破展ぷ鲌猿忠钥破漳芰ㄔO為主線,以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為導向,成效顯著。據2020年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數據顯示,上海市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4.30%,連續四次位居全國第一。
聚焦當下,踐行“兩翼理論”是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現實需要。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強調,上海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其中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是中央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定位和戰略要求。強化原始創新、提升策源能力是推動創新從“0”到“1”、從無到有的關鍵。科普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科普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要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實現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從無到有的跨越,成為科學規律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第一實踐者。在落實該重大決策部署過程中,上海需要充分發揮科學普及在策源創新發展中的基石作用,構建科普“軟實力”戰略支撐,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比如,自2022年起創辦的上??萍紓鞑ゴ髸?,成立“上海科技傳播智庫”、實施“科技傳播領航計劃”等創新活動,已成為上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搭建傳播交流新平臺的積極探索。
面向未來,以“兩翼理論”推動科普事業發展是上海作為全球科創中心的未來要求。未來15年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關鍵躍升期,迫切需要提升創新策源功能,提升全球影響力。上海在2021年出臺的《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中,將把科創中心規劃、科技規劃、科普規劃三者合一,明確提出,要構建城市科學文化,打造全國科普高質量發展標桿。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自2018年于上海首屆揭幕,2022年第五屆時啟用位于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區的永久會址,走過五年的頂科論壇,已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大品牌活動,更是公眾科普和科學文化交流活動的年度盛會。據了解,將于2023年11月6日至8日舉辦的第六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首次設置頂尖科學家“前沿講堂”,將安排約60場頂科學術報告會,還將開展“全民問頂科”“科學家請回答”“科學嘉年華”“小小記者團”等科普活動。類似的品牌活動將有助于彰顯上海在全球科創體系中的城市影響力,充分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
以“兩翼理論”為指導,以主題活動為契機,在具體的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工作實踐中,首先,需要在“大科普”理念下構建科技創新發展的大格局,借助新時代新技術條件下的傳播手段,實現全域科普、全民科普、全時科普。其次,只有重視科普內容創作,創新傳播的內容與形態,才能達到有效傳播的目的,真正實現受眾細分,滿足不同群體對科學知識的精準需求。最后,需要重視科普工作中人才的重要性,如今全球各國激烈的科技創新競爭其實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科普教育正是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供更為豐沃的土壤。
(作者王理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