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尋貓啟示|屠貓狂歡,法國大革命的第一聲吶喊?

崔瑩
2023-09-29 16:57
來源:澎湃新聞
? 翻書黨 >
字號

一個叫尼古拉斯·康塔特(Nicolas Contat)的法國印刷工在他1762年的作品《印刷工趣事》中講述了他在巴黎圣賽維林街(rue Saint-Séverin)的雅克·文森特印刷作坊當學徒工的“有趣的故事”。對貓咪來說,這個“有趣的故事”一點都不有趣,簡直非常恐怖。康塔特講述,當時,印刷作坊學徒工的處境非常艱苦,他們睡在骯臟陰冷的房間里,天不亮就得起床工作,并經常被作坊主和熟練工謾罵侮辱。他們的食物也很差,連殘羹剩飯都算不上——因為貪婪的廚師將剩菜賣掉,給學徒工們腥臭的爛肉,而這些爛肉原本是用來喂貓的,但貓也不吃。為了生存,學徒工們忍氣吞聲,卑微地活著。雪上加霜的是,很多野貓一到晚上就嗷嗷叫,讓原本就早起貪黑的學徒工們無法睡安穩覺。與此同時,貓卻備受中產階級作坊主的喜愛,據說,有個作坊主養了25只貓,請人為它們畫像,并喂它們烤雞。雅克·文森特印刷作坊的女主人就很喜歡貓,并特別喜歡一只叫“小灰”(la grise)的貓。

學徒工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處境。杰羅姆和雷維耶有了一個主意。雷維耶有著非凡的模仿天賦,一天,他爬上屋頂,一直爬到靠近作坊主臥室的地方,然后瘋狂地學貓叫。鬼哭狼嚎般的聲音打擾了作坊主夫婦的睡眠。類似的事情發生了好幾天,主人以為貓中了魔,實在忍無可忍,便命令學徒工把附近所有的貓都趕走,但小灰除外。杰羅姆和雷維耶在眾多工人的幫助下開始興高采烈地追捕、毆打能看見的每一只貓。不幸的是,小灰也沒能逃過這場劫難。雷維耶用一根鐵棍擊碎了它的脊椎,杰羅姆又對它一陣亂打。他們把一袋袋半死的貓扔進院子里。然后,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模仿法庭審判,宣布這些貓有罪——罪名是偷吃他們的食物,并判處它們死刑。此時,印刷作坊的女主人出現了。當她看到絞刑架上掛著一只像是小灰的貓時,她尖叫起來。工人們向她保證:他們很尊敬作坊主夫婦,絕不會傷害小灰。這時作坊主也來了,他看到大家都沒在干活,大發雷霆。作坊主夫婦嘟囔著離開了貓屠殺現場。工人們開始狂歡。他們把惱人的貓斬草除根,也解了怨氣。接下來,只要一有時間,雷維耶便用啞劇重演當時審判、屠殺貓的場景。每場演出都逗得大家前仰后合,陸續演出了二十多場。后來,這類演出成為工人們的主要娛樂活動。

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于1984年出版的《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深度剖析。達恩頓指出,學徒工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處境還不如貓,但他們不敢直接反抗作坊主,只能通過屠殺貓來表達對作坊主的仇恨。“主人愛貓,因此(印刷工)恨貓。”在策劃了大屠殺之后,雷維耶成為印刷作坊的英雄,因為“所有工人都聯合起來反對作坊主。只要說他們(作坊主)的壞話就足以受到全體工人的尊敬”。在這本書中,達恩頓借用民間故事、口述歷史、書信等資料,對該事件發生時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進行解讀,指出這場對貓的大屠殺雖然稱不上是法國九月大屠殺前的彩排,但它確實體現了工人反抗的意愿和對立的階級意識,這些都為法國人民奮起反抗提供了養分。

《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中文版,商務印書館,2018年9月版

不過,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印刷工屠殺貓的做法并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在當時,對貓的暴力行為是由來已久的虐待動物現象的一部分。無論在英國、法國、比利時,還是德國,虐貓事件接連不斷。比如,一幅由約翰·福克斯(John Foxe)于1563年創作的木版畫(圖1)顯示:在倫敦宗教改革期間,一群新教徒把一只貓裝扮成牧師的樣子,然后把它吊死在切普賽德(Cheapside)的絞刑架上。一群人圍著絞刑架,神情驚恐。這個場景反映了新教改革者對貓的厭惡,也體現了他們對貓的殘酷和虐待。英國人對貓的不友好也不是一天兩天。畢竟在中世紀,貓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動物,黑貓被認為是女巫的寵物,在中世紀的很多動物寓言故事集中,貓也常常以反面角色出現。英國作家威廉·鮑德溫(William Baldwin)的小說《當心貓》寫于1553年,這部小說被認為是英國最早的小說之一。《當心貓》講述了一位健談的牧師格雷戈里·斯特里默(Gregory Streamer)被屋頂上的貓群吵醒后,決心要聽懂貓語的故事。他向中世紀煉金術士阿爾貝特斯·馬格努斯(Albertus Magnus)尋求指導,并使用各種令人反胃的原料,包括刺猬的脂肪和貓的排泄物配制藥水。這部作品諷刺了愛德華六世統治時期不受歡迎的宗教習俗,并再次令貓成為眾矢之的。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于1751年創作的系列版畫《殘忍的四個階段》則呈現了一個年輕人從虐待一條狗到走向暴力的過程。在《殘忍的第一階段》(圖2)中,一個年輕人正虐待一條小狗,同一版畫中,兩只貓被吊死(圖3)。在《殘忍的第二階段中》,主人公開始毆打馬;在《殘忍的第三階段》中,他開始搶劫和謀殺;在最后一幅畫中,這個年輕人被送上了外科醫生的解剖臺。

圖1

圖2

圖3

在同時期的法國,貓同樣整天過著心驚膽戰的日子。英國Wellcome Collection收藏的一幅版畫顯示了一位法國助產士路易莎·馬布里被焚燒的場景,同時被關進籠子里焚燒的還有一群無辜的黑貓(圖4)。在基督教大齋節的第一個星期日的晚上,法國人經常舉行一種名為 “烙印之日”(dimanche des brandons)的儀式。這一天,孩子們把貓綁在柱子上,放在篝火上烤。在狂歡節期間,普通人一反常態,隨著豪放的音樂進行各種搞笑的游行,而貓成為這類狂歡的道具。在法國的勃艮第,人們會在游行中追一只貓,撕扯它的皮毛讓它嚎叫,或圍著貓跳舞。在法國的圣沙蒙,人們同樣變著法地折磨貓,他們把貓點燃,然后由追貓人追著貓跑。巴黎人則喜歡將貓裝進袋子里,對它們進行焚燒。在法國的梅茨小鎮,人們會把十幾只貓放在籃子里,并放在篝火上焚燒。這一儀式在當地非常流行,直到1765年才被廢除。

圖4

達恩頓在《屠貓狂歡:法國文化史鉤沉》解釋了歷史上法國人殘害貓的原因。當時的法國人認為,貓意味著巫術,只要夜里與貓擦肩而過,就意味著可能碰上魔鬼和女巫。如何保護自己不受貓的巫術侵害?有一個經典的辦法:剪斷貓的尾巴、耳朵,打斷它的一條腿,撕裂或燒毀它的皮毛。于是,人們經常會在晚上捕捉那些從他們身邊經過的貓。法國民間也有這樣的傳說,要想治療摔傷,可以吸食剛被砍斷的雄貓尾巴的血,要治療肺炎,可以用貓耳朵的血泡紅酒喝等。這樣一來,法國人虐貓的行徑就更不計其數。有了這些前車之鑒,18世紀法國印刷工拿貓當出氣筒,屠殺貓,并以此為樂,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實際上,弱者欺凌弱者的現象,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有學者認為,巴黎這家印刷廠發生的殺貓事件,稱得上是法國大革命的第一聲吶喊。不過,法國歷史學家羅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在《文本、象征與法蘭西性》一文中對此提出質疑,他認為當時的法國社會因階級和職業的不同而支離破碎,缺乏現代大眾傳媒所帶來的統一性,因此不可能用一個事件來代表所有工人的不滿。

無論如何,這段大屠殺貓的暴力插曲對當時巴黎人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啟示。美國歷史學家莎拉·瑪札(Sara Maza)評價:“在公開反抗不可想象的情況下,這種暴力行為的意義顯而易見,卻又不露痕跡。但是,當貴族們繼續狂歡,似乎對工人階級中正在醞釀的不滿情緒視而不見時,不可想象的事情就變成了可以想象的事情。”1789年,一些貴族和資產階級要求路易十六國王解決他們的不滿,這些不滿與君主的奢侈浪費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很大關系。法國底層人民加入了這場革命,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流血事件,并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改變了世界。

    責任編輯:顧明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劉威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鸭山市| 金堂县| 嘉祥县| 广丰县| 南城县| 荣成市| 古交市| 两当县| 盐津县| 青岛市| 深州市| 长宁县| 六安市| 马边| 潼南县| 彩票| 略阳县| 梁山县| 贵州省| 民县| 温宿县| 怀远县| 墨竹工卡县| 民权县| 根河市| 隆安县| 大英县| 宁晋县| 上栗县| 大港区| 夏津县| 盈江县| 察哈| 潜山县| 兴山县| 儋州市| 房产| 祁门县| 宜城市| 永顺县|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