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吞金獸”與“直升機父母”,不確定時代下的育兒焦慮
為什么競賽和課外興趣班充斥著年幼孩子們的生活,為什么再忙碌的家庭也愿意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家長們的“軍備競賽”為什么越打越早,他們的“報班狂熱”又是基于哪些理性的考慮?
“吞金獸”與“直升機父母”,不確定時代下的育兒焦慮
這就是美國社會學家希拉里·弗里德曼所進行的研究,她通過16個月的實地調查,深入訪談了近100個美國學齡前兒童的家庭。她走近這些家長和孩子,跟他們一起參加各類課外興趣班,去觀察他們的活動,分析他們的選擇,聆聽他們的心聲,并最終將她的觀察和分析凝聚到了這本《一激到底》之中。

在當下這個時代,育兒似乎成了一個讓人倍感壓力和焦慮的話題。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感覺到自己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了,可用的時間越來越少了。這樣的社會背景催生了許多網(wǎng)絡流行詞,比如“虎媽”“狼爸”,以及我們最常聽到的“雞娃”。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雞娃”不過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盲目做出的選擇,更多是為了滿足家長自己的“面子工程”。但對于“雞娃”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真的可以做如此簡單的判斷嗎?
2023年9月9日,我們有幸邀請到了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主任羅小茗、《經(jīng)濟學人·商論》執(zhí)行總編輯吳晨以及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員張可做客上海圖書館,通過對《一激到底》這本書的解讀,為我們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讀“雞娃”的中美差異及其背后的社會成因。

童年競爭資本是什么?
羅小茗:
我認為這本書中提到的“童年競爭資本”這個概念特別有意思,它指的是投入到某個孩子身上,能在未來以某種形式兌現(xiàn)轉化的經(jīng)驗和技能,它更多是一種潛在的可能性。更有意思的一點是,這本書為童年競爭資本確定了五點比較具體的內容。
(1) “內化”獲勝的重要性。美國是一個崇尚競爭的社會,家長們從小就在孩子心中埋下“我要競爭,我要獲勝”的好勝心。我們國內現(xiàn)在也會強調孩子之間要競爭,要獲勝。但是我們對于獲勝的理解可能稍微狹窄了一點,也就是分數(shù)要比別人家的孩子高。而美國對于好勝的理解是相對比較寬泛的。因為實際上在任何時代,人類的好勝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在于把這個好勝心放在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框架里。
(2)讓孩子學會走出失敗,贏在未來。因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成功。孩子們在幼年時期接受課堂內外的教育時,怎么理解失敗,怎么能夠把失敗轉化為一種對自己有意義的經(jīng)驗。從一個大學老師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對于國內學生來說,這一點是他們較為缺乏的。
(3)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是童年就需要掌握的競爭資本。很多學生不是沒有才能,只是在時間管理上可能過于依賴外界的日程安排。如果想擁有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就應當從孩童時期的教育開始,一點點地積累起來。
(4)學會如何在高壓環(huán)境下獲得成功。當今,社交媒體上盛行的是“點贊”文化,我們更容易看到的是“點贊”“支持”“你做得真好”之類的贊美。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對壓力的理解。在童年時期教育中,如何讓孩子處理好壓力和成功之間的關系,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5)在公共場合坦然接受他人的評判。如何坦然面對陌生人或是不那么熟悉的人,甚至是競爭對手的評價,我覺得這一點是能夠給今天的中國家庭帶來啟發(fā)的核心理念。而我們今天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對這種能力的考量或許也存在著不足。
社會組織舉辦競賽活動,是出于盈利還是為了孩子的素質教育?
張可:
書里提到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一個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競爭性活動?第二個是這套競爭活動的模式具體是怎么玩的?而中產(chǎn)階級是這兩個問題意識中最重要的因素。
書中對于競爭性童年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比如說這其實是一個合法性的承認組織,它會保存孩子們的參賽記錄,并且會發(fā)放獎品,公布排名。
吳晨:
我覺得你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中產(chǎn)階級。在美國,尤其是公立學校,它的分化是很厲害的。如果不是出身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很多孩子從公立學校畢業(yè)之后就沒人管了。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雞娃”是中產(chǎn)階級的一個專利,或者說特權。
關于這本書我想要問一個問題,這些童年競爭性活動的組織者,他們對于孩子的素質教育以及組織者自身的盈利,這兩者之間的驅動力占比是多少。
組織孩子參加國際象棋比賽,到底是為了幫助孩子開發(fā)數(shù)學能力和思考能力,還是說只是為了給孩子進行外部排序?都知道這些孩子等到上學之后,考進名校,就會放棄國際象棋。只是說在這個時候他需要有一個評判機制,他能會下棋,下到什么級別,然后怎么樣。
所以我想提出這兩個問題。第一個,篩選出這個孩子有特別的能力這件事是教育機構應該做的,還是社會機構應該做的。第二個,社會機構舉辦這么多競賽,它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們進行排序并從中謀利;還是說它也有把孩子的潛能挖掘出來的驅動力。
“雞娃”要激到什么程度?包辦孩子的一切嗎?
張可:
其實沿著這個話題,還有一點沒講,“雞娃”是不是包辦?這點非常重要。無論是虎媽狼爸,還是直升機父母,他們包辦的成分是很多的。我?guī)湍惆褧r間盡量都填滿,幫你把未來的路設計好;然后你達到目標,我給你獎賞。如果你達不到,也得抽一抽鞭子,激你一下,再推一推。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長大以后很容易會變成“尼特族”,也就是不學習或者不工作,終日無所事事,30多歲還宅在家里的這類人群。
這些孩子在早期的日常活動都是由父母包辦的,所以他們的自立能力、處理各種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形成。等到他們完成教育,畢業(yè)之后,又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夢想幻滅了,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能回到家庭,繼續(xù)依靠父母。其實這是雙輸?shù)慕Y局。我們應該讓孩子突破包圍他們的溫室,讓他們自己走出去。
其實我們也不用一直覺得,所謂的“雞娃”就是一個完全負面的東西。如果你的小孩是一個有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的情緒管理和時間管理能力的人,那么當他面對競爭時,自己就會尋找到出口。
如果在未來,他不想在某個行業(yè)里繼續(xù)做下去的話,他就有能力去重新轉換一個賽道,去重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而我們需要的正是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培養(yǎng)這種不斷尋找機會的能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