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簡金世:匯報近期農業土壤碳匯工作 | “千分之四”土壤倡議亞太區會議
【中國綠發會訊】


(演講PPT)
各位來賓,大家好!
非常高興能夠代表中國綠發會參加今天的會議,我將在此分享一些綠會近年來在“千分之四”(“4 per 1000”)上面所做嘗試和實踐努力。
首先,允許我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它的前身是中國麋鹿基金會,成立于1985年,旨在迎接我國特有物種麋鹿回歸。隨著1992年中國加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及2009年提出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經國務院批準,歷經了兩次更名,最終演變為現在的名字。自成立以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倡導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在創新、研究、科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受到廣泛關注與贊譽。最近,綠會也開始致力于土壤生物多樣性保護。實際上,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占地球生物多樣性總量的25%以上。而土壤有機碳在維持土壤生物多樣性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全球人口增加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斷增加,我們已經看到這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在農田生態系統,由于長期重復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等,很多農田土壤有機碳下降、結構變差、土壤生物多樣性減少,這些問題愈發嚴重。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綠會在過去幾年里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我們研發了一套生物質生化裂解生物工程技術(Biomass Biochemical Hydrolysis Biotechnology,BBHB)。其工作流程大致如下:把農林廢棄物資源(crop straw/ livestock manure)收集起來,通過生物質快速裂解技術,把廢棄物分離為水溶性小分子和纖維素等固體物質,進而生產地膜、營養缽、種子毯等一系列生態可循環產品。目前已在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建設年產超過10萬噸的生產車間,還研發了車載移動式生產裝備,可以滿足不同生產規模的需求。
第二, 我們制定了團體標準《農田土壤固碳評價技術規范第1部分 當季(T/CGDF00035-2022)和《農田土壤固碳評價手冊》來指導野外大田實驗,檢驗生物質生化裂解生物工程技術生產的產品在作物產量和品質提升、土壤固碳和溫室氣體減排上的作用。針對開發的一款生物質營養液水溶肥,我們在陜西省銅川市和湖北省丹江口開展了野外試驗,監測施用該產品對土壤有機質的影響。我們在陜西省銅川采用隨機區組設計(RCBD)布設了試驗,試驗有不施肥、傳統氮磷鉀施肥、200kg/mu水溶肥、300kg/mu水溶肥、400kg/mu水溶肥、500kg/mu水溶肥、600kg/mu水溶肥等7個處理,在耀州、王益和印臺布設了4個區組。第一年的數據顯示,施用水溶肥顯著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與不施肥相比,增加了3%,與傳統施化肥相比,提高了1%,達到了“千分之四”的目標。同時,我們的數據還顯示,施用水溶肥之后,作物(小麥)粗蛋白,銅、鋅、鐵和鈣等中微量元素含量也顯著提高。
(演講PPT)
第三,產品應用示范和技術服務方面的工作。2018-2020年間在銅川市耀州區的蘋果園施用了生物質營養液,之后經第三方監測機構(歐陸分析技術服務(蘇州)有限公司)對使用生物質營養液后的蘋果的407項農藥殘留等指標進行了檢測,發現零化肥、零農藥和零激素殘留,達到了歐盟出口標準;在印臺區的櫻桃園對櫻桃滴灌根施生物質水溶肥,發現施用水溶肥后,葉綠素含量較對照提高了6%,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對照提高了16%,改善了果品品質和風味;在寶雞眉縣,對獼猴桃施用了生物質營養液,發現施用水溶肥的獼猴桃中維生素C、氨基酸和礦物質遠超對照,產量提升15%,葉綠素含量提高約40%,并顯著提高了果實的耐儲性;在銅川孫塬鎮,對中藥材施用了生物質營養液,發現與對照相比,施用生物質營養液提高了傳統中藥材的質量。

(演講PPT)
第四、以陜西銅川為中心,對全國其他省市開展技術支援,輻射帶動生物質生化裂解生物工程技術在其他省市的應用。在湖北荊州市,已完成投資合作協議;按照荊州市6個5萬噸秸稈資源化利用生產基地布局,預計土壤改良面積120萬畝;在黑龍江省雞西市,合作建設秸稈資源化基質材料生產基地項目,預計土壤改良面積20萬畝;在江西省南昌市,支援建設5萬噸秸稈資源化利用生產基地;在新疆石河子市,支援建設整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一期預計處理畜禽糞污60萬噸每年,二期建成后整體預計處理畜禽糞污300萬噸每年;在新疆塔城市,援建養牛場畜禽糞便無害化資源化利用項目,預計裝機100套1000噸畜禽糞污處理設備;在湖北丹江口市,合作建設丹江口農業提質增效與土壤固碳項目,建成后預計土壤改良面積1萬畝;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開展生物質有機營養液對鹽堿地障礙因素的影響試驗研究,為內蒙古超5000萬畝鹽堿地提供技術支撐。
總之,在過去的十幾年,我們基金會致力于生物質生化裂解生物工程技術開發,針對生產的生態可循環產品開展了系列野外大田試驗、產品示范推廣和技術服務,為服務于土壤碳匯監測和核算制定了團體標準和碳匯核算操作手冊,旨在為“千分之四”計劃做出一定的貢獻。

(上圖為簡金世教授。圖源:本人提供)
簡金世教授,系國家級青年人才(海外優青),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保護性耕作與土壤質量、土壤水蝕與土壤碳庫動態變化、土壤呼吸數據庫構建、GPP和土壤呼吸量化和土壤呼吸觀測方法優化等方面研究。2017年獲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作物與土壤環境科學專業博士,先后于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和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后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1項,陜西省高層次科技人才項目一項;參與美國能源部和農業部等項目6項。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主流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ESI前1%高被引論文2篇,Google Scholar H指數16,近五年引用1000余次,獲中華海外生態學者協會2020年最佳學生暨青年學者論文獎。主要學術貢獻為:(1)構建了全球尺度土壤健康評估系統,評價了侵蝕環境下保護性耕作對土壤水蝕和土壤固碳速率的影響,為土壤保護及土壤固碳增匯提供了科學依據;(2)構建了年、月和小時尺度全球土壤呼吸數據庫,確定了全球土壤呼吸估算的誤差來源,通過改進全球土壤呼吸估算方法提高了其估算精度;(3)在全球尺度上量化了土壤呼吸中根系呼吸的占比,率先探索了土壤呼吸與全球陸地植被初級生產力(GPP)相互反推的方法。
文/Daisy 審/JJS 編/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