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狀況調查:辦學標準需加快制定
一、調查緣起與調查樣本
發展鄉村小規模學校是落實《義務教育法》保障農村人口就近入學權利的重要途徑,是培育農村人力資本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的基礎保障。小規模學校長期被當作臨時性教學機構而發展受阻,成為義務教育的薄弱環節。鄉村小規模學校位于社會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服務于相對更為貧困的家庭。小規模學校不僅保障著義務教育入學機會,也對普及農村學前教育起著保底作用。鄉村小規模學校在什么樣的基礎上以及如何為新時代作貢獻值得我們研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督導評估研究所對全國東中西部地區11個省33個縣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實地調研。樣本區縣的選擇考慮了小規模學校數量、經濟發展程度、地形等因素,參與調查的學校類型劃分采取了兩類辦法,一類是以100人為分界點劃分學校規模,一類是按照學校行政屬性劃分,包括了鄉鎮中心學校、村完小和教學點。立足于保底部、提效率和促質量,調查內容包括辦學現狀、師生需求、辦學條件、使用效率和內涵發展等方面。調查對象包含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共收回有效縣級問卷32份、校長問卷443份、教師問卷4216份、學生問卷4926份、家長問卷5388份。
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現象
1.大部分家長不同意撤并小規模學校
家長需求分化但要求保留就近入學權利占主體。孩子在村小教學點就讀的家長中,39.01%的家長表示同意撤并學校,讓孩子到更大規模的學校去上學,而60.99%的家長不同意撤并學校。詢問全體家長心理上能接受的家校距離,76.82%的家長認為能接受的家校距離在2.5公里及以內。各類學校均有70%的家長不愿意讓孩子住宿。座談會上,有的家長因為舍不得孩子住宿而哭泣。少部分家長愿意讓孩子住宿,這樣他們可以安心做工。
對于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的撤并,家長有不同看法。根據家長的反映,有些學校規模較小并不是因為沒有生源,而是地方政府人為撤并高年級造成的。教師編制不足、工資問題和派遣問題給政府造成巨大壓力。城鎮化率的考核指標、城鎮房地產的銷售需要,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弱化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推手。小規模學校發展被弱化后校際差距再被當作撤并理由。然而撤并并不必然帶來教育質量的提升,撤并以后教師合并到大規模學校繼續任教,“老師還是那些老師,有啥提高”。部分家長明確表達不愿意讓孩子去這些規模大一些的學校讀書。
2.辦學條件能夠保基本但不能滿足高質量發展需求
調查顯示,樣本地區百人以下的學校中50.88%沒有網管供水,使用自備水源或者沒有水源,比百人以上的學校高了13.37個百分點。小規模學校就讀的學生家庭條件與其他學校學生相比較差。從對家長調查的結果看,學生父親學歷較低,70%以上是初中及以下學歷,經商和外出務工比例相對較低,61.23%的家長為在家務農的農民。
校長問卷調查的分析結果顯示,百人以下的學校中,95.52%的學校能保障每班獨立教室,44.78%的學校有富余教室。只有11.11%的學校沒有設置任何功能教室。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取得了顯著成就,小規模學校能夠連接互聯網的學校比例達到94.15%。
目前學校的辦學條件還不能滿足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小規模學校家長認為學校硬件條件比較好或者好的比例,只有47.6%,比百人以上學校低了13.23個百分點。學生希望學校繼續改善條件,如在圖書改善方面,68.22%的學生希望增加圖畫類書籍,62.05%的學生希望增加少年兒童文學圖書,55.02%和52.44%的學生希望增加作文書等教輔和經典名著。
3.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自主權過小
政策規定中心校工作人員的編制在鄉鎮所在地的初中和中心小學。各地現實情況比較復雜,多數中心校更多承擔了原來鄉鎮教辦的職責,是一級管理機構,管理全鄉鎮所有獨立法人或者非獨立法人學校。中心小學承擔本校教學任務以及本校附屬村小教學點的管理工作,其他完小、村小教學點等則由中心校管理。有的地區還在中心校外設了實體或非實體的學區。少部分地區的小規模學校統一由教育局管理。
本次調查提供了有效回答的29個縣中,小規模學校屬于中心校管理的有19個、屬于中心小學管理的有6個、屬于片(學)區管理的有2個、屬于中心小學和片(學)區雙重管理的1個。中心校(小學)管理小規模學校的優勢在于,區域內學校統一規劃建設、統一教師資源配置、統一考核評價,實現牢固的捆綁發展,能夠實現區域內所有學校教師資源、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等共享,構建穩定的學校發展共同體。缺點則在于:一是中心校可能會采取各種手段截留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公用經費;二是中心校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難以做到管辦評分離;三是隨意借調教師,致使村小和教學點不得不使用代課教師或臨聘教師。由此,對村小教學點上級學校的行為進行約束非常重要。
對學校的問卷調查顯示,經費被擠占現象仍舊存在,學校經費使用權限和預算能力有限。有57.89%的百人以下小規模學校的公用經費能夠按照國家規定不足100人按100人撥付。百人以下的學校中,27.49%的學校有自己的獨立賬戶,62.57%的學校在中心校賬戶上,9.94%的學校與其他學校共享一個賬戶。74.27%的小規模學校校長的審批權在1000元以下。92.40%的小規模學校校長的審批權在5000元以下。
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認為不足100人按照100人撥付公用經費過于浪費。分析出現小規模學校經費剩余的主要原因,與使用權限太小有關,也與嚴重缺乏預算能力有關。調研發現,很多學校預算內容非常簡單,預算購買的物品和服務主要為粉筆、笤帚、簸箕、垃圾處理費用、水電等。出現剩余的學校仍舊存在圖書和教學儀器嚴重不足的問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小規模學校負責人對打印機、復印機、攝像機、移動存儲設備、掃描儀等辦公設備的需求比例均低于百人以上學校,僅僅需求照相機的比例略高于百人以上學校。這說明小規模學校負責人已經形成了低期望、低需求的心態。如果實現國家規定的安保、后勤等人員配備,以及課外活動外聘人員、設備購置、圖書更新、培訓差旅費等支出要求,小規模學校一年6萬元的公用經費仍顯不足。
4.主科質量基本有保障但素質教育水平偏低
小規模學校教師數量不足,樣本學校的班師比為1∶1.87,但保障了主科教學質量的底線。小規模學校家長中只有13.49%的人認為學校與中心小學成績差距較大,28.43%的人認為與縣城學校有較大差距。不論是百人以下還是百人以上的農村學校家長,對學校的教學質量表示滿意的比例都達到80%。調研發現,有的小規模學校由于教師的敬業和專業,學生英語考試成績甚至能夠超過縣城學校平均水平。
本調查也顯示了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質量有待提高。專科和本科教師已成為主體,但高中和中專教師占比相對較高,為16.02%,比鄉鎮中心校約高了14個百分點。從學生的評價來看,教師教學能力也存在不足。以授課清晰程度為例,鄉鎮中心校學生認為教師講課清楚的比例為75.76%,比小規模學校高了10個百分點。大部分學校或多或少配置了計算機,三年級及以上的學生中,30.11%的小規模學校(村小教學點)學生表示不上信息技術課或者教師只講書本,中心小學學生該比例只有15.71%。
家長和學生都對素質教育提出了需求。實地調研的座談中,家長們認為小規模學校在學生興趣特長培養以及活動組織方面機會少,導致學生交際能力差、自卑。校長問卷調查顯示,“六一”活動、少先隊活動、運動會是學校最經常舉辦的三項活動,比例分別是94.58%、78.78%和67.04%。“六一”活動舉行情況各類型學校差距不大。相對于國家政策要求,小規模學校舉辦運動會和少先隊活動的比例過低。小規模學校舉辦活動的能力比較薄弱,但參加校外或其他學校聯合舉辦的各項活動的比例也不高,很少和從不參加的占比達到49.12%,比百人以上學校高了14.56個百分點。
整體上而言,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政策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比較突出,提供了有效問卷的29個縣中,在有明確投入資金的工程項目中只有1個縣設計了質量提升工程和教師發展工程。
三、努力促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內涵發展
1.嚴格撤并程序保障就近入學法定權利
學校布局也要堅持弱勢優先原則。當政府為城市家長考慮三點半后學生接送問題時,農村學校的設置更應考慮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環境的特點,要考慮偏遠農村人口風險承受能力低、應變能力和意愿薄弱的實際,要照顧農村家長是否有條件一天幾次從田地里跑回接送孩子上學放學,要考慮農村四季道路條件和公共交通是否能夠保障學生安全。到2017年底,我國鄉村還有5.77億常住人口。學校是美麗鄉村之魂,是連接現代文明與鄉土文化的橋梁,是推進農村文化繁榮和鄉風文明的重要陣地,對于振興偏僻鄉村具有重要意義。缺少孩子們的讀書聲,農村不會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依據《義務教育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小規模學校不僅要嚴格撤并程序,更要辦好,為保障全民共享發展成果作出貢獻。
2.提高教師保障水平和外部支持質量
教師是學校的生產力,教師積極性高的學校會自主采取各種措施解決面臨的困難,如自制教具、尋求社會支持等。地方政府建設小規模學校最大壓力源也在于教師隊伍,一是保障教師待遇的財政壓力,二是教師下不去,三是教師隊伍質量不高。首先,建議加大中央財政對偏遠學校教師任教補助的分擔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偏遠學校教師的津貼水平。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給予偏遠學校教師與軍人相近的優惠措施。其次,重視小規模學校負責人的培養和培訓,選拔愛崗敬業、專業素質好的教師擔任負責人,給予其中心學校中層及以上干部待遇。明確小規模學校教師服務期限,降低教師任教偏遠鄉村學校帶來的個人發展遲緩風險。再其次,加強各類外部支持。除地方督導、教研、裝備機構提供制度化支持之外,專業研究機構還應為小規模學校研發合適的課程資源和教輔資源,不拔高教學要求,以適宜學生自學和教師同時指導多個年級多個學科。
3.加快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標準的制定
現有教育類標準主要服務于規模較大的學校,對小規模學校不適用。為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和城鄉一體化,國務院從2016年以來發布3個文件,提出保障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完善辦學標準。小規模學校辦學標準的研制應盡快納入日程。辦學標準研制要著眼于小規模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一是軟硬結合,資源配置與使用效率、教育質量提升并重;二是安全精要,裝備要少而精,避免低水平建設導致資源浪費,教師和學生安全要兼顧;三是分級分類,標準設定應考慮學校類型差異、各地經費投入能力和原有發展基礎的差異;四是節儉挖潛,提高已有條件利用率,與社區共享資源互補不足。
4.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與社區融合發展
小規模學校的發展與農村社區發展是合作共贏的關系。鄉村振興戰略著力解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問題,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將極大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社會環境。小規模學校建設和發展也應緊密結合社區發展。課程教學方面應聯系農村生活經驗設置教學情境,傳授鄉土文化,辦出鄉村學校特色,讓學生熱愛家鄉并有意愿有能力服務家鄉。在人力資源方面,聘請家長、社區成員、退休教師等作為志愿者,補充學校人力資源的不足。在資源建設與開發方面,與社區合作建設學生實踐基地,與社區共享圖書資源、運動器材,聯合舉辦活動。最后,新一輪學校建設和改造應配合美麗鄉村建設對農村社區的改造,結合鄉村民居特點和現代學習理論進行設計和施工,讓學校既能夠融入社區環境,又能夠滿足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學需要。
【本調查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6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狀況調查研究”(GYH2016010)成果之一。課題組成員還有:吳建濤、武向榮、余蓉蓉、燕新、程蓓和史亞娟】
【校長說】
小規模學校發展需要更多的關注
錢華建
我校是浙江省淳安縣的一所袖珍小學,學校學生不足50人。雖然學校規模很小,但在硬件設施和功能教室配置上,基本能滿足現代教育教學需要。
當前,鄉村小規模學校面臨著一些實際困難:首先,師資方面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如學校對音體美英計算機等學科的教師多有需求,但往往難以解決。建議加快全科教師的培養。其次,很多小規模學校都有自己的校本課程,主要是基于地方特色的和基于教師特長的,但開發課程的質量有待提高。一是教師流動性大,往往出現某個有特長的教師調走了,課程也就停開了;二是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隨意性大,課程目標指示不明確或不恰當,課程內容設計較粗泛,課程實施有停留在形式上的現象。建議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師資培訓。再其次,工學矛盾突出。學校一般都會統籌安排工作,盡量保證受訓教師的參訓率。除了培訓之外,最有效的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辦法就是要安排優秀教師對口跟蹤指導。建議加大支教力度及輻射面。
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校正在探索實施家庭式教育管理,要求教師與學生結對組成校園愛心家庭,讓教師從生活、學習等方面關注學生的發展。在校園環境上營造“家”的溫馨;在生活上,定期開設“愛心家庭晚宴”,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合作完成,創設“家”的快樂;在學習上,如教師作為愛心家長參與一周一次的課堂陪學,以陪伴的方式關注學生學習。
(作者系浙江省淳安縣金峰鄉中心小學校長)
(原題為:《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標準需加快制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