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間動物千千萬,為何是它們被選入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家喻戶曉,這些動物的前世今生卻鮮為人知:龍究竟是什么動物,為何我們自稱“龍的傳人”?四害之一的鼠,憑什么位于十二生肖榜首?伏羲與女媧等始祖與神靈為何都是“人首蛇身”?華夏大地上動物千千萬,為什么是這12種動物被選為十二生肖?
從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到青銅陶塑等文物,動物為古人所利用,所崇拜,亦串聯起了中華農耕文明的發展。
袁靖,知名考古學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動物考古、科技考古,有30多年豐富的前線考古經驗,曾主持調查和發掘了山東膠東半島的21處貝丘遺址,是考古學界金鼎獎得主。
點擊圖片即可提問
"龍"真的存在嗎
@Monicaaa:古時候是不是真的存在龍?為什么十二生肖中的動物,只有龍是虛構的?
袁靖:我們現代人觀念中能騰云駕霧、呼風喚雨的龍并不存在,這是古人創造出來的想象體。像一些正史里言之鑿鑿地記載的龍,很可能指的是鱷魚或者蛇,而并不是我們如今觀念中的這種龍。
考古學里有出土過一些圖像,如西水坡遺址45號墓出土的蚌殼擺塑龍虎圖案中的龍圖,造型十分像鱷魚。而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制龍盤,則看上去像是蛇。而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則同時有蛇和鱷魚的特征。這證明了龍的原型很可能是蛇或者鱷魚或者二者的結合。學者聞一多考證過,龍圖騰,很可能是部落戰爭時代,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在部落兼并戰爭中,兼并了其他圖騰部落,為拉攏人心而融合其他圖騰,而形成的全新圖騰。于是,這個圖騰有著蛇的身體,還有“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十二生肖,都是在古人的生活或精神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動物。其他十一種生肖都是真實的,唯有龍是虛構的。可能與多個因素有關。
首先是龍與農業的密切關系。龍的原型很可能是蛇和鱷魚。蛇是先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動物,因會蛻皮、冬眠、部分蛇能置人于死地等因素而成為人們畏懼的對象之一,逐漸被神化為人類的始祖。而鱷魚則因為有雨天吼叫等習性,因雨水與農業的高度相關性,先民們逐漸也將其神化。因此,在蛇或鱷魚或二者結合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龍的地位也日漸抬升,擁有了掌控風雨雷電的能力。
其次,龍是權力、尊貴與帝王的象征。古人從創造龍開始,就賦予龍神圣含義,這種做法代代相傳,并進一步融合、升華、神化,最后形成了龍是帝王象征的觀念。
封建社會結束后,龍進一步成為我們這個多民族匯聚形成的大一統國家的象征,因為龍的形象就是眾多動物的集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由多個民族不斷融合而成的結合體,如果想要找出一種動物說明這個象征意義,那么非龍莫屬。

十二生肖的選取及排序
@zhi.zhi..:大象在古代中國那么顯眼,甚至河南的簡稱“豫”也透露出當時大象在此地生活的痕跡,為何十二生肖卻把大象給忘了呢?
袁靖:我們在對全國300余處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進行動物考古研究中,發現出土象骨的遺址數量極少,也就是10處左右,因此,不能說象在古代很普遍。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就發現過一頭完整的小象的骨骼,象的頸部還發現一個銅鈴,當時可能是把這只小象作為寵物飼養的。至于為什么沒有把象收入十二生肖之中,古代文獻沒有記載,我們現在還不能解釋。其實不能解釋的現象還有不少,比如鹿科動物在考古遺址里發現很多,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考古研究人員僅在屬于戰國時期的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秦簡中,發現有《日書》,上面的十二生肖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 ( 原簡漏抄生肖 ) 、巳蟲、午鹿、未馬、申環( 猿 ) 、酉水 ( 雉 ) 、戌老羊、亥豕。這里提到鹿這種動物。但是沒有流傳下來,沒有把它收入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生肖之中。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的十二生肖中,就改“豬”為“象” ,那個地區前段時間還有過象群出沒的報道,象在那個地區比較常見,傣族人以象為生肖之一。
@向陽而生 health:明明是家禽,雞為何被選為十二生肖?關于它的前世今生又是什么?
袁靖:依據我現在的認識,可以說十二生肖包括的十二種動物與中華文明關系密切,我們所謂的六畜興旺中的狗、豬、牛、羊、馬和雞六畜都在十二生肖里,其他六種動物,除了龍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之外,其他五種鼠、虎、兔、蛇和猴也與古人的生活關系很密切。這十二種動物或者為先民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貢獻,或者代表了先民向往的某種理想,或者與先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生肖可以說是中華大地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孕育出來的生肖文化。雞之所以被選入十二生肖,可能跟它是家禽,與古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有關吧。
依據動物考古學的研究,家雞是從紅原雞馴化而來的。紅原雞現在棲息于亞洲東南部,主要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家雞可能最先在紅原雞的傳統棲息地馴化,之后逐漸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北上,至少在距今3300年前,已經到達河南東部地區。動物考古的研究證實,現在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家雞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距今大約3300多年前。中國云南、廣西部分地區和海南島及中國境外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地都是紅原雞棲息的范圍,隨著今后亞洲東南部地區、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考古發掘工作的進展,探尋家雞的起源及傳播線路的研究一定會有新的突破。
@小兔兔:十二生肖的排序是否遵照先人們馴化動物的先后?
袁靖: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跟古人馴化動物的先后無關,依據現在的古代文獻及我們的研究,還不能講清楚為什么是這樣排列的。之所以說跟古人馴化動物的先后無關,因為依據我的研究,中國古代最早馴化的動物是狗,距今至少一萬年之前就馴化成功了,而狗排在十二生肖的倒數第二個,老鼠不是馴化動物,卻排在第一位。

@齜牙的小土豆:十二生肖排列次序以及選取,有什么講究?
袁靖:關于這點古人沒有留下太多線索。現在我們看到的十二生肖最早不是這樣的。
1975年底,考古工作者曾于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秦墓發現秦簡中有《日書》。《日書》中提到了十二屬,其順序及名稱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原簡漏抄生肖)、巳蟲、午鹿、未馬、申環(猿)、酉水(雉)、戌老羊、亥豕。其中,龍、蛇、猴、雞、狗等都沒有列入。取而代之的是蟲、鹿、老羊,可能是猿的環,可能是雉的水等,跟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種動物不一樣。
1986年4月,考古工作者又于甘肅天水市北道區黨川鄉放馬灘1號秦墓中發現《日書》,其十二屬的名稱及順序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蟲、巳雞、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犬、亥豕。其中:“辰蟲”不是“辰龍”。“巳雞”與“酉雞”相重,疑為“巳蛇”之誤。
這兩處遺址出土的秦簡都是戰國晚期的,可見當時已經有十二生肖的雛形了。
到東漢時,王充在《論衡》中有關于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相關的內容,他在《論衡·物勢篇》中僅提到十一種動物,沒有講辰龍,在《論衡·言毒篇》中講到辰龍,盡管是分開講的,但已經跟現在的十二生肖里提到的動物完全一樣,比戰國時期的說法有了進步。
在南北朝時有范炯的十二屬詩。跟現在的生肖排列完全一樣。
可以說,十二生肖包括的十二種動物與中華文明關系密切,我們所謂的六畜興旺中的狗、豬、牛、羊、馬和雞六畜都在十二生肖里,其它六種動物,除了龍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之外,其它五種鼠、虎、兔、蛇和猴也與古人的生活關系很密切。可以說這十二種動物或者為先民的生存作出了巨大貢獻,或者代表了先民向往的某種理想,或者與先民的生活密切相關。
要真正講清楚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以及選取標準,還有待于今后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另外,民間傳說中講到過十二生肖的排序,比如在過河時老鼠蹲在牛角上,到對岸時先于牛上岸,所以鼠排在牛前面,但是很少聽到關于其它動物先后順序排列的說法,因此這種說法似乎是不作數的。
關于生肖的傳說
@澎湃網友YZnemi:蛇為什么這么受崇拜?是不是和我們農耕文明的發展有關?
袁靖:簡單來說,十二生肖其實反映的是與古人有密切關系的十二種動物。它們或許為農耕文明做出過重要貢獻,或許曾經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發揮重要影響。
現在很多漢畫像出土,都有人首蛇身的形象,因而有一種說法是蛇是人類的始祖。蛇之所以受崇拜,很可能與蒙昧時代人對蛇的恐懼有關。
蛇有幾個重要習性,會令蒙昧時代的人類覺得其十分神秘,繼而恐懼之。首先,蛇是冬眠動物,每逢氣溫下降,蛇會尋找地方冬眠,直到來年春暖花開才蘇醒過來。這在古人看來,蛇是具有死而復生的能力的。再者,蛇還有蛻皮的能力,這也會令古人覺得蛇可以重生。另外,有些蛇還能置人于死地。死亡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大的恐懼,這種種因素加起來難免讓人覺得蛇十分神秘,且超脫生死。漸漸地,人們將其神化,甚至將其視作自身的始祖,希求得到這種生物的神力庇護,來對抗死亡威脅,求得生存。

@fred:目前對“人首蛇身”是如何理解的?國外有沒有相似的例子?
袁靖:我國關于人首蛇身的傳說不少,在古代文獻中,上古時期的神靈大多都是人首蛇身的模樣,最典型的就是女媧和伏羲,它們被視為華夏的始祖。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T形帛畫中繪有人身蛇尾的形象,較為流行的說法便是認為這是女媧。
考古學者還在山東、河南、四川、陜西等地出土過大量刻有人首蛇身像的畫像石。
始祖與神靈很多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可能反映的是早期人類盛行的圖騰崇拜。
蛇在我國廣泛存在,它們擁有的一些特性,讓尚處于蒙昧時代的古人覺得它們神秘而神奇。例如它們會冬眠,會蛻皮,似乎象征著長生不死和死而復生;它們沒有腳卻能游走,有些毒蛇還能致人死命。生存環境惡劣的古人,肯定是非常希望能與這樣的動物產生聯系,得到它們的庇佑的。他們把這種感情投射到蛇身上,于是就有了蛇成為人類的始祖或者神靈。
國外似乎也有蛇崇拜,比較突出的是蛇發女妖美杜莎。
@阿飛負傳:圓明園失竊的文物不計其數,為什么十二生肖青銅獸首最被重視?作為國人該怎樣理解它們的價值?
袁靖:在圓明園眾多的失竊文物中,大家格外關注十二生肖青銅獸首,可能是因為十二生肖在國人心目中的特殊意義。談其他文物,大家或許未必談得上來,但說到十二生肖,每個人都能說上一兩句。在某種程度上,十二生肖代表著中華民俗文化。
圓明園的青銅獸首,原本是海晏堂外噴泉的龍頭,由意大利傳教士、宮廷畫家郎世寧在乾隆年間主持設計。獸首以精煉紅銅鑄成,身軀是身穿袍服的石雕坐像。中國古代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到一個時辰,屬于該時辰的生肖獸首就會張開嘴巴自動噴水。每天正午12點,十二獸首會同時噴水。此設計極為精巧,聞名世界。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洗劫圓明園,十二獸首銅像也隨之流失海外。2000至2019年間,十二獸首銅像中的七首,即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陸續回歸大陸。其余五首,除龍首在臺灣,羊首、蛇首、雞首和狗首都還在海外漂泊。
因此,圓明園的獸首除了文物和文化傳承方面的價值,也記錄了我們國家經歷過的那段屈辱過往,見證著我們的歷史。全部獸首的回歸,將象征著國家尊嚴的恢復,我們才算是跟那段過往告別。

《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 袁靖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23年4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