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巴黎Parcours藝術節創辦人:讓年輕藝術家直面公眾
從街頭專設墻體的巨幅涂鴉,到借助川西民居傳統建材青瓦打造的藝術裝置《弧》,再到借助竹子與水流形成的“大瀑布”……這是這些天由成都IFS主辦的首屆成都Parcours藝術節展出的中外藝術作品。
巴黎圣日耳曼Parcours藝術節創辦于2000年,將當代藝術裝置在兼具文藝氛圍與現代魅力的街區呈現,讓公眾與藝術產生關聯、引發思考。今年6月在巴黎的第 18 屆圣日耳曼 Parcours 藝術節邀請了不少四川藝術家參與。對于Parcours藝術節落戶成都,巴黎圣日耳曼Parcours藝術節創始人安妮女士(Anne-Pierre d’Albis)在接受“澎湃新聞”對話時說:“藝術應該直面公眾,Parcours藝術節源自浪漫的巴黎左岸。此次它第一次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落地與巴黎有著相似氣息的成都,我的愿景就是讓年輕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直面街區,直面公眾。”

澎湃新聞:您是2000年創辦圣日耳曼Parcours藝術節的,最初的想法是什么?為什么將它設定為一個街區的藝術節?在這18年的發展中,Parcours藝術節有沒有發生一些變化和調整?
Anne:首先我本人也是一位藝術家,是學藝術出身的。在我畢業之后,我在當代美術館工作了5年時間之后,去做了Giorgio Armani在商場的顧問。
我所在的街區是巴黎左岸圣日爾曼,剛開始這是一個文人聚集的地方,當地很多作家、藝術家都在這一區域活動。隨著這個街區的發展,有很多奢侈品牌入駐了這個街區,比如Dior、Giorgio Armani、Louis Vuitton,他們的入駐部分取代了這個街區里原來很有名的書店、藝術館。所以,我希望能夠做一些事情來保留當地的藝術和文化氛圍。
當時我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比如在巴黎左岸圣日爾曼德佩這個街區,有政府單位愿意支持我們這個活動。我就跟他們溝通,我在這里創辦Parcours藝術節是真正希望在這個地區推廣藝術,讓公眾能夠有機會接觸藝術,所以我覺得可以在街區里面展出藝術品,這樣人們就可以在街區里面體驗藝術。
Parcours藝術節一開始的時候只有15個展出點位,而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在街區的40多個不同位置同時展出,有更多藝術作品,也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了我們。
在這18年間,我們前三屆藝術節是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從2006年開始,我們開始給藝術節設定特有的主題,比如說以紙為主題,或者是以雕塑為主題來舉辦藝術節。在舉辦藝術節展覽的時候我遇到過的挑戰首先就是資金。我們一開始是有一些品牌資助方會給我們大量的支持,但是后來在巴黎左岸的一些門店倒閉了,我們就失去了一部分的合作伙伴,但與此同時又有一些新的商家入駐,我們可能會發掘一些新的合作伙伴來共同舉辦這個藝術節以及藝術節的展覽。

澎湃新聞:今年早些時候四川的藝術家也到巴黎Parcours藝術節展出了作品,您覺得這次在成都舉辦的Parcours藝術節跟巴黎有什么不一樣嗎?你們在中國的街區舉辦藝術節,和中國藝術家的融合與以前相比有沒有一些突破?
Anne:首先,今年四川藝術家去巴黎展出的藝術裝置都非常有趣,那些裝置本身就帶著四川當地的文化,而且所有展出的藝術裝置都是我們精心挑選的。這些裝置都使用了一些天然的材料,比如說竹子、青瓦片。當時的作品讓很多巴黎人感受到了四川文化,對巴黎人來說也是一次小的探索,相當于挖掘到了一個小的寶藏,所以之前四川藝術家的藝術品展出完美地融入了巴黎左岸這個街區。而這一次藝術節的藝術裝置所處的場景是完全不同的。這次我們的展出是在一個大商場里面,是在一個大城市里面,這是一個非?,F代的生活場景。但因為這次這些四川藝術家的藝術裝置本身攜帶了文化力量,它本身就蘊含了很多四川文化、四川人的哲學,都能夠明顯且直接地表達出藝術家最真實的想法。
澎湃新聞:藝術節上,你如何看待藝術與公眾的關系,還有您對哪一件藝術裝置印象最深?
Anne: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一個藝術裝置是《流光之間》(Reflecting Holons),它整個泡泡的造型和靈動的畫面都非常吸引人。除此之外,就是在Chopard門店外展出的《永續花園》(Eternal Garden),那個作品由很多植物組成,也讓我覺得印象深刻。

關于藝術和人之間的關系,我認為藝術有的時候就是要直面公眾,雖然這個過程很困難。有些人可能會不喜歡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但是藝術家必須要讓自己的作品呈現在公眾面前,去看公眾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有的時候可能一些年紀大一點的觀眾或者是比較保守的觀眾可能不喜歡,但是與此同時這些藝術品也有可能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所以有機會能讓藝術家能夠看到觀眾的反應,讓藝術家看到公眾是否能理解自己的藝術,能否理解自己藝術背后的含義,這也是非常有趣的地方。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藝術能夠引發人們思考,能夠讓人們提問題,能夠讓人們展開對話,這也是藝術和人之間最大的一種互動。
澎湃新聞:您認為本次成都Parcours藝術節的亮點有哪些?
Anne:巴黎的Parcours藝術節總共有40多個藝術家參與,他們帶來了40件作品,就像一次藝術之旅,參觀者會有一張地圖,在這個地圖上標出了40個藝術裝置所在的地方。參觀者跟著地圖走,到每一個地方可能就會發現一個新的作品。但是,這次在成都舉辦的Parcours藝術節展品更加分散,當大家來到商場或者是大家走在路上的時候,突然一下子就撞見了這個藝術節,可以給人們更大的驚喜,也帶來了不一樣的影響力。
我昨天看到了很多來來往往的行人,他們對我們的藝術作品反應都是非常好的。有很多觀眾在我們的藝術作品前拍照,也想理解這些藝術作品有什么樣的含義,他們都是充滿著好奇心的。所以我覺得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形式,能夠讓人們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觀賞,產生不同的反饋和思考。
關于成都Parcours藝術節的亮點,我覺得FENDI的系列展就很有意思,但是,它的位置可能比較隱蔽,我希望成都市民們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慢慢探索,如果發現了這個FENDI展一定是值得一看的。
除此之外,這次藝術節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涂鴉藝術家MadC和馬錕合作的80米長的涂鴉裝置。我覺得這件藝術裝置非常精美,晚上被燈光點亮更顯流光溢彩。這個裝置放在一個開放的空間里,完全呈現在公眾的面前,讓來往的行人通過這件藝術裝置看到這次藝術節直接把歐洲藝術家和中國藝術家連接在一起,而這種中西方交流也是這次藝術節的重點。

澎湃新聞:現在越來越多的藝術展會放在商業中心舉行,你有什么看法?
Anne:我覺得首先是經濟方面的原因。比如說很多博物館可能是一些私人收藏家管理的,或者是一些公共的博物館,他們都有自己的體制。他們選擇展出的展品可能是針對他們特有的受眾,是針對那些具備更多藝術教育背景的人,那些展品可能并不完全適合公眾去觀賞。而商業中心一般都是私有的,他們在進行展出的時候就有更大的自由度,且他們可以建立藝術家和公眾之間的聯系。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現在的藝術越來越全球化,越來越多元了,而且我們整個藝術行業的從業者都是緊密聯系且息息相關的。比如說時尚設計師、平面設計師、音樂家、表演藝術家、當代藝術家,他們都生活在城市中,他們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城市生活是什么樣的,他們的職業也能直接接觸到這些公眾。他們如果能夠聚集起來一起合作,并在城市中心創作,可能這個作品會更能讓公眾接受,并且也可以幫助公眾更好地去理解這些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

澎湃新聞:在辦藝術節的過程中,你認為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Anne:我覺得最大的挑戰就是展覽本身。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個藝術家,而且我也是這個藝術節的創始人,所以我最希望做的事情是支持這些年輕的藝術家,但是這個往往就非常困難,因為我們要讓這些年輕的藝術家在我們的藝術節中有機會展出自己的作品。我們的藝術節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但是我們的展覽并不是在一個特定的場館內有自己的體系的。所以說我的挑戰就是要拿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全新創作去跟我們的商業合作方去談,讓他們能夠接受我們的展覽,然后展出,并且讓觀眾有機會看到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創作。這種去說服各方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
再比如,有的時候我們希望把展品帶到一些品牌門店的櫥窗里,這些櫥窗是需要花錢的,但是整個藝術展是免費的,向公眾開放的,這之間會產生問題,所以盈利確實也是一個挑戰。但是盡管如此,我們也一直堅持在做這件事,我們希望把年輕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帶到街區中,而且我們要告訴他們我們會繼續堅持做這件事情。這也是我大的愿景和堅持。
—————————————————
相關延伸|參展藝術家觀點
MadC( 德國涂鴉藝術家,《成都印記》主創作者)

在來之前,我也不知道會做出什么作品,因為這對我和書法家馬錕來說都是一次新的實驗,一個全新的嘗試,但是我們還是著手開始合作了。我們從最簡單的設計開始,在一邊做的過程中一邊有新的想法,然后不斷地推進這個工作。
我希望未來在中國能有更多涂鴉創作的機會,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計劃。但是,我真的希望能在中國做更多的涂鴉作品,因為我對中國的文化非常感興趣,而且中國也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國家,中國的鄉村特別美麗,我也很喜歡在一個全新的環境里創作。
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家最重要的一點是愿意邁出自己的舒適圈,嘗試一些不同的創作。之所以我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在中國創作,也是因為在這個新的環境里我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會愿意嘗試創造一些新的作品,而且當來到一個我從來沒有來過的國家的時候,我能感覺到自己的創造力更加豐富了,就好像思路都被打開了一樣。
我使用噴涂罐作畫有22年的經驗了。一開始做完涂鴉的時候是沒有想到涂鴉會變成我日后的一個事業,所以,很難說這份事業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一開始是想以涂鴉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是一個輔業,主要的方向可能還是去大學學設計或美術。但是最后發現涂鴉和大學所學的專業可以融合在一起。
我大部分的藝術創作都是在公共空間進行的。我第一次的涂鴉作品也是在公共空間進行的。之后,我這些涂鴉作品可能才進入到美術館或者是博物館,而在那之前我都是在街頭進行創作的。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人們要有機會全程參與進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周圍不僅要有藝術家,還要有不是藝術領域的人,他們沒有專業的眼光來評價藝術,但是他們是有開放的心態來對待藝術,而且他們有意愿愿意參與到藝術當中來,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這種面向公眾的藝術創作也打開了一扇門。因為有一些工薪階層家庭的人們可能是沒有太多的機會去博物館或者美術館,但如果我們的作品是在公共空間展出的,他們可能在路過的時候就可以看到這個作品非常漂亮,他們可能就被我們的作品所吸引了。他們就算不知道為什么,但是也有機會讓這樣一群人能夠體驗藝術,讓藝術不再只是精英階層獨有的一種享受。所以說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公眾能夠參與到藝術當中來。這也是剛剛馬錕老師提到的,我們藝術家也不應該把我們從公眾當中分離出來,我們應該和公眾共同合作,而且我們雙方也會彼此影響。

馬錕(參展作品《成都印記》主創作者):
我其實是從六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寫書法,然后一直到現在。在最開始學習時我練習的是非常傳統的書法,比如楷書,像顏真卿的《勤禮碑》;之后是隸書,比如《禮器碑》;再之后就是行書。
真正覺得書法是一門藝術應該是念大學之后。在大學,我念的是漢語言文學,剛好也和我從小的興趣愛好匹配上了。因為書法教給我的是一種書寫漢字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對我而言更多是要寫漢字的形體。然而漢字除了形,還有音和意。就音而言,在我成長的地方,整個大成都市其實有很多種地方口音。出了成都市,沿著岷江走,岷江兩岸的口音也不一樣。另一個就是意,一個漢字有它的“字意”、然后是“詞意”,之后組成短句以及文章。
因此,我把我在漢字上的藝術實踐分成三種:音、形、意。我一直在圍繞文字、文本以及它們背后的意義進行探索。因為場地的關系,我第一次面對這么多的人流量,有這么多人來看我們的作品。而在這樣特別的場地中,我知道和MadC的合作,以及作品在商業品牌與公共空間之間會產生化學反應,但這個化學反應具體會帶出什么樣的附加效應,這是在我們之前溝通時確實不知道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