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刀刃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游走:肯尼亞最后的割禮
文|中南屋(肯尼亞)張蓓 張賢雙
“要回家了,激動嗎?”筆者問。
14歲的馬賽少女蕾雅嘴角笑意難掩,頻頻點頭:“激動!”
2015年12月29日,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邊境,乞力馬扎羅山腳下的Oloitoktok鎮,筆者隨著當地反女性割禮組織MAGRIAF的創始人索伊拉,帶著救援中心的少女蕾雅回家探望家人。
兩年前,在接受割禮并出嫁的前夜,蕾雅從村莊中逃離了出來,從此處于該NGO的監護之中,在鎮上上學。
只有一些像此刻這樣的節假日(圣誕節),NGO的工作人員會帶她回家去探親。
吉普車穿過滾滾塵土與干涸的河流,停在了一個偏遠的馬賽村落門口。
蕾雅迫不及待地下車,奔向她的母親,然而,出乎意料地,媽媽并沒有太理會她,而是選擇了先和筆者一行人握手。
十四歲的蕾雅臉上略有點失望,但隨即又蹦蹦跳跳地跟著我們進了她家的院子。

眾人詫異中,索伊拉解釋道:“蕾雅是在和她爸爸去買自己的嫁妝的路上趁亂逃出來的。根據肯尼亞的法律她爸爸強迫未成年人結婚是違法的,因此她逃到警察局后她爸爸就被通緝了,至今還躲在蒙巴薩不敢回家。家里就這么失去了最重要的父親,所以蕾雅的媽媽并不是特別歡迎她回家?!?/p>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蕾雅無疑是她們中的幸運者。
而這把讓無數女孩不寒而栗又讓無數少女趨之若鶩的利刃叫做女性割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女性割禮是指所有非因醫療因素而涉及移除女性部分或全部外生殖器,或是造成其他類型傷害的手術。
據估計全世界有1.3億婦女接受了女性割禮切除,每年二百萬婦女接受割禮。主要流行于非洲,西起塞內加爾,東抵埃塞俄比亞海岸,北達埃及,南至坦桑尼亞。中東及東南亞的部分人群中也有此風。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割禮過程不盡相同,造成的傷害程度也有所不同,可能伴隨著感染、囊腫、排尿及經期的諸多不便,很多時候甚至會帶來不孕、生產時并發癥、致命性出血等嚴重后果。
大多數有割禮風俗的國家已明令禁止此項習俗,國際上也將割禮定性為反人權行徑,然而成效不彰。
肯尼亞在2011年已經明令禁止女性割禮,現在仍在實施割禮的僅有馬賽部落,然而這個聚居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邊境的半游牧民族有約一百萬之眾,這意味著五十萬馬賽女性都生活在割禮的陰影下。
據索伊拉介紹,在最早的時候游牧民族里的成年男性經常因為放牧尋找水源,一外出就是一兩年,然而歸家后卻發現妻子卻已經懷孕了,所以憤怒的丈夫便要求妻子將陰蒂陰唇切除以禁止性快感,同時將外陰縫起來,直到丈夫回家才能親自解開。
經過一代一代的流傳后,如今割禮已成為他們的傳統習俗,沒有一個馬賽男人會娶沒有接受過割禮的女人。
而同時作為從女孩轉變成女人的象征,割禮的進行往往伴隨著早婚。
視牛羊為生命的馬賽人,通常在女兒八九歲時便將其許配給同族的其他男人以換取大約八頭左右的牛,盡管對方可能是已經有十幾個妻子的老年男子(馬賽部落為一夫多妻制)。
像蕾雅這樣的女孩在結婚之前可能幸免于難,但婚后仍然難逃一劫。

在早婚和割禮的雙重威脅下,一些有勇氣的婦女會因母愛的驅使選擇讓自己的女兒逃離家庭,避免受到傷害。
2009年電影《沙漠之花》的主人公,來自索馬里的前國際超模華莉絲·迪里就是在母親的鼓勵下穿越沙漠來到首都,通過外祖母一家人的幫助輾轉到達英國,在那里被星探發現并獲得了新生。
“現在就走?!?/p>
“快走,不然你爸就醒了?!?/p>
華莉絲的母親沒能阻止她接受割禮,但還是讓她逃離了早婚的魔爪。
帶領筆者深入馬賽村莊了解割禮習俗的索伊拉也是因為擁有一個開明而有勇氣的母親從而幸運地保留了完整而健康的身體,并且沒有被強迫在幾歲的時候就嫁人。
“母親在她最大的女兒要出嫁的前幾天才得知父親已經接受了人家的聘禮,她果斷地選擇帶著我的大姐逃走了。
父親震怒之余馬上又決定把二姐嫁給同一個人,并且把她鎖在黑屋子里,打算直到婚禮才把她放出來。機敏的二姐爬出屋頂跳入樹林中逃跑了,父親很憤怒,帶人去找她,幸運的是他們并沒有找到?!?/p>
索伊拉講到這里,臉上浮現悲傷的表情,繼續道:“最終父親還是在我舅舅家找到了母親和兩個姐姐,他不僅扇了我母親耳光,還干了許多現在我不愿意回憶的事情。
“不過他終于知道他是無法讓我母親放棄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取走了我們所有的財產,什么都不剩下,還把我同父異母的另一個姐姐嫁給了送聘禮的那個人。
“我母親只能每天打很多份零工來養活我們,在她的不斷請求下我們得以進入一個比較好的寄宿學校。
“后來父親還會來學校找我們,試圖把我們綁架回去。好在學校的同學們都認識我父親了,所以他一出現我們就在同學的提醒下躲起來。”
長大后的索伊拉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反割禮的事業中,業余時間創辦了這個MAGRIAF救援組織,專門幫助那些被家人逼迫接受割禮或早婚的女孩。
不愿意接受割禮和早婚的女孩可以找到MARGRIAF安排到村里的工作人員,等被工作人員帶到救援中心后,她們的父母都會收到政府的警告和批評教育。
一些父母在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和政府工作人員的共同開導下會慢慢改變想法,認識到割禮的違法性和多重危害。
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MAGRIAF也會將一些女孩的父母告上法庭,由法庭對其實施逮捕。由于回家伴隨著巨大的危險,這些女孩即使是在節假日也只能留在救援中心,闔家團圓也因此遙遙無期。

她是這個大家族中唯一被選中的接受完整高等教育的幸運兒,在談及對割禮的看法時,她表示:“這是一種非常殘忍的習俗,但隨著法律的禁止一些改變也在發生,比如現在村里的神職人員會入戶給大家普及割禮對人體的危害?!?/p>
然而是否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馬賽人都會這么想呢?
索伊拉搖了搖頭,“肯尼亞議會中一些馬賽族的議員仍然支持割禮,他們的反對導致肯尼亞的學校課程中尚未加入完整的、明顯的反割禮、反早婚內容”。
彼時一群打扮得格外英武的少年馬賽勇士正在她身邊走來走去,索伊拉看著他們,感嘆道:“這些男孩也是上完了高中的,但他們還是選擇回到部落里過著傳統的生活。你怎么能期望他們會改變對割禮和早婚的看法呢?”
旁邊一位一直在默默旁聽的馬賽老人也突然開口了:“馬賽文化給予了男人高于女人很多的地位,只要他們還能在其中享受特權,他們就不會愿意放棄這種傳統。”
回想起剛剛蕾雅媽媽的表情,筆者不禁問到這些女孩回家后還能否重新融入到這個社區,索伊拉又嘆了口氣:“拒絕割禮和早婚的女孩會被認為是不潔凈的,通常會遭到家庭和其他同伴的排斥,所以她們一方面想念家人,但同時也很怕回家?!?/p>
其實筆者拜訪的Oloitoktok鎮因為現代化進程加快,實際上已有大批馬賽人選擇遵從法律,不再實行割禮。
然而在某些更加偏遠、更加封閉的地區,連政府都無法改變這種延續多年的傳統習俗,讓他們放棄割禮就如同背棄他們的靈魂。
所以基于這種情況,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志愿者選擇了另外一種折衷的方式:她帶來自己的醫療團隊,跟本地酋長協商,由她們提供衛生干凈的手術器材及專業醫生護士,前提是將外生殖器全部割除改為部分割除。
這聽起來似乎是在助紂為虐,但不容否認的是確實大大降低了原來用剪刀、石頭、荊棘等簡易器材實施割禮導致的高死亡率。
離開蕾雅家時,索伊拉讓她和她媽媽合一張影。經過多次召喚,兩人拘謹地站在一起,中間隔著一個蕾雅媽媽順手拉過來的小弟弟。

當吉普車離開這個蒼蠅飛舞的馬賽村落時,車上的馬賽女孩并未扭頭看看黃沙漫天中她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
而坐在她身旁的索伊拉已完全看不出是馬賽人,也許,這會是蕾雅長大以后的模樣吧?
這又是她最好的選擇嗎?
也許,只有未來人道起這段歷史,這個問題才能有答案。
又或者,當未來人道起這段歷史,歷史本身就是答案。
(本文原載于中南屋公眾號:chinahouseproject,幫助中國青年走進發展中國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