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艇”融入市民生活,推動中國賽艇運動發展

觀眾觀看上艇比賽。
9月17日,為期兩天的2023上海賽艇公開賽落下大幕,因為數支海外賽艇隊的加入,今年的賽事更加精彩紛呈。
與此同時,走過3年,作為一項原創賽事,“上艇”不僅更好地與市民相融,也在推動上海乃至中國賽艇運動的發展。

高質量比賽成為上艇特色。
牛津VS劍橋,蘇州河也能看到
牛津與劍橋的百年對抗被搬到蘇州河,這是今年賽事的最大亮點。
來自牛津的阿萊克斯直言不諱,在上海與劍橋對壘,是一個很棒的決定,“我們是老對手,但來到一個嶄新的城市、一條新的賽道,又是另一種感覺,這幾天我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美麗,也感受到了賽道的挑戰性,總之,這里的一切都讓你為之驚嘆。”
因為牛津和劍橋的到來,走在蘇州河兩岸,你不時能聽到駐足觀看的市民們議論紛紛,“是牛津和劍橋呀。”“那么老遠來蘇州河比賽了。”
很多人對于賽艇運動并不那么了解,但都聽過牛津和劍橋的名頭,蘇女士帶著讀初中的孩子特意過來觀賽,按照她的說法,“要讓孩子近距離感受一下世界名校的風采。”
當然,這里也有中國的名校,同濟、北大、清華、中山……來自全國各地的多支大學代表隊在高校組中展開PK。
雖然賽艇運動在中國起步較晚,但已經在高校中蔚然成風,何翌曾經是2008年北京奧運的中國賽艇隊選手,現在是上海立信金融學院的老師兼賽艇隊教練。
他坦言,賽艇運動非常適合在高校開展,而隨著上艇賽事的逐年舉辦,更多的高校開始涉足這項運動,“現在更加內卷了,原來稍微準備一下,就能拿到不錯的名次,今年為了比賽,我們準備了足足一個月。”
這種內卷不僅存在于高校中,作為參與賽艇運動的中堅力量之一,民間的俱樂部也在不斷壯大,劃然、深潛這樣的俱樂部已經是“上艇”中的老面孔,一些新隊伍也加入進來,而據不完全統計,從“上艇“元年至今,大大小小的民間賽艇俱樂部已經增加了幾十個。

上艇已有忠實觀眾。
培養忠實觀眾,上艇融入市民生活
上艇的參賽隊伍增多,競爭力水漲船高,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一批忠實的賽艇觀眾,9月16日賽事首日,天公不作美,不時落下雨水,但這似乎并沒有影響市民觀賽的熱情。
家住閘北的李先生早早就來到了蘇州河畔,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下點雨沒關系,天氣還涼爽些,我看比賽已經看了兩年了,原來看不懂,后來慢慢看出些門道,今年肯定還是要來的呀。”
像李先生這樣的觀眾不在少數,澎湃新聞記者兩日的走訪中,很多人都已經是老觀眾了,他們年齡不同,性別各異,家住得有近有遠,但都想在周末來蘇州河上一睹上艇的風采。
年過六十的老吳告訴記者:“蘇州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這里有活動,總歸要來看看的,這才是生活嘛。”
就讀于交通大學的小張是第一次來觀賽,原本對于賽艇運動并沒有什么認知,但得知學校有自己的代表隊后,他笑言,也要湊個熱鬧,“主要是為同學們加油,看到我們學校那么厲害,覺得特別的自豪,以后每年都要來看比賽,畢業了也要來……”
顯然,上艇已經悄悄融入了市民的生活。這是一項高水準的賽事,同時也像是一個嘉年華,在這里大家一起看比賽,一起感受蘇州河風光帶的綺麗,甚至還因為觀賽相互認識,成為朋友。
關于賽艇運動形成的這種友好的氛圍,牛津的阿萊克斯有一段詼諧的解讀,“大家都希望通過賽艇運動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認識新的朋友,很多人來牛津就是來劃船,來交朋友的,而不是為了讀牛津。”
三歲的上艇正在愈發彰顯出自身的魅力,而隨著賽事不斷走向國際化,不斷深入市民的內心,撬動更多的參與者,這項賽事將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假以時日,誰敢說“上艇”不會成為又一個查爾斯河賽艇大賽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