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釋城市|人口集聚與創新集群背后的城市等級體系
城市起源于人口的集聚,城市群形成于城市的協調共生。人口集聚形成城市的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是什么?城市集聚為城市群的邊界與機制又是怎樣的?本文將帶你探尋從城市到城市群背后的人口集聚與城市等級體系。

一、人口為什么會集聚形成城市?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
要理解人口集聚的成因,不妨看看它的反面,就是人口的分散和隔離。1971年,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博弈學領域的大師,同時也是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托馬斯·謝林(Thomas C. Schelling)在研究種族隔離現象時提出了著名的“謝林隔離模型”(Schelling Segregation Model),假如一戶人家前后左右鄰居都是與自己不同種族的人,該戶人家選擇搬離,經過一定時間的動態演化之后,他發現,相同種族的人群在空間上會集聚在一起,不同種族的人群在空間上會形成隔離。在這種想法驅動下,2009年,幾位法國物理學者做了一個物理學模擬,假設人口都是分散居住的,這時候發生兩種情景:一種人口移動的目的是取得整個群體的整體福利最優,一種人口移動的目的是每個人自身福利的最優,當然,他們還有一些其他模擬人行為的特征變量和條件限制。
這兩種遷移方式最后會形成怎樣的后果?有趣的是,第一種,為了群體共同福利而移動的人口最終還是會很分散;第二種,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移動的人口最終會在空間上形成集聚。這雖然只是一個模仿人行為的計算機模擬過程(經濟學中稱之為“基于代理人的模型”),但也從側面揭示了城市形成的一個微觀動機,即個人為了利益最大化的遷移行為最終會造成人口的空間集聚,人口的集聚是形成城市的基本條件之一,這也為城市形成提供了基本的微觀行為學解釋。

圖1 兩種不同目的移動后形成的人口分散與集聚。圖片來源:2009年《美國科學院學報》Competition between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dynamics
二、城市與城市群,人口集聚的綿延過程
既然人口集聚形成了城市,那么問題自然而來,城市的邊界在哪里?這里的邊界并不是行政上確定的地域范圍。其實,長期以來,我們對城市的理解受行政邊界的影響巨大,以至于當一個人居住在新澤西,而在紐約上班被定義為跨城通勤,當上海的地鐵11號線設立了花橋站,被認為對城市一體化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正因如此,目前以行政區劃定義的城市還是城市經濟研究中最普遍采用的方式。
但是,當我們摒棄行政邊界之后,單從人口集聚的視角看待全球的城市分布時,我們就會發現,從城市到城市群,既可能是城市多中心的延伸,也可能是另一個人口集聚的中心。不同國家或區域對于城市群的理解和定義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國有大都市統計區(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MSAs),歐洲有功能性城市區域(Functional Urban Regions,FURs)和較大城市區域(Larger Urban Zones,LUZs)。這些對于都市圈、城市群的定義一方面基于人口密度,同時考慮通勤距離。
圖2是由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開發的全球人口動態統計分析數據庫LandScan項目,從中可以看到,全球每1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人口密度。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全球人口在不同區域的集中程度,比如,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印度與中東沿喜馬拉雅帶、中非地區人口密度帶、歐洲西北部地區、美國東北地區、美國西部沿海地區。這些都是誕生城市群的地方,實際結果也表明,這些區域集中了全球的大部分城市群。

圖2 2022年全球人口的集聚,顏色越深的區域人口密度越高。數據來源: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LandScan項目
全球人口集聚的圖景既然存在,那么,有沒有可能通過一些算法來確定城市和城市群的范圍和邊界?答案是肯定的,比如,2008年紐約和倫敦的兩位知名學者提出了“城市聚類算法”(City Cluster Algorithms,CCA)來確定城市群的范圍。其核心思想就是,圍繞一個人口密度高點(中心城市),不斷在周邊吸收其他人口密度的次高點(衛星城),直到人口密度達到一個閾值為止。通過這種城市聚類算法得到城市群劃分,居然跟美國的大都市統計區的劃分很相近。比如,通過城市聚類算法得到的紐約城市群人口約1700萬,與紐約-紐瓦克-澤西城的都市統計區人口約2000萬很接近。事實上,通過城市聚類算法來劃分城市和城市群,在實際中已被廣泛應用了。比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每年都會發布其旗艦報告《全球創新指數》,該指數不僅衡量國家的創新能力,同時也通過一種基于密度的聚類算法(DBSCAN)評選出全球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群(即創新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之前的報告中,上海都是一個單獨的創新集群,2022年該算法自動將上海與蘇州識別為一個集群(2022年上海-蘇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創新集群第6位),這說明,隨著人口的集聚模式變化,創新產出在上海周邊的溢出與蘇州形成了更好的銜接效應。
三、人口集聚形成的城市等級體系
在人口集聚與流動形成的城市群的過程中,城市群逐步取代獨立的城市,成為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區域。城市與城市群的空間以及功能的組織形式構成了城市的等級體系。最典型的城市等級體系就是“一主多副”的形式,一個主中心城市與多個副中心城市形成一個城市群,中心城市承擔管理、控制和領導等綜合性職能,服務范圍更廣闊,而副中心城市承擔生產、服務等具體職能,服務范圍略有縮小。同時,在副中心城市周圍通常也圍繞一些更小等級的城鎮,發揮一些更加具體的產業功能和服務功能。比如,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城市群,紐約是中心城市,是全球跨國公司最多的城市之一,對全球生產經營的決策起到管理職能。是全球金融與貿易中心,控制全球資本和商品的流動方向與路徑。副中心城市包括波士頓(科教功能)、費城(文化功能)、巴爾的摩(航運功能)和華盛頓特區(政治功能),這些共同構成了紐約城市群的等級體系與分工職能。
當然,隨著交通方式和通訊方式的改變,更多形態的城市等級體系出現了。比如成渝雙城型的城市群還有舊金山-奧克蘭-圣何塞三中心城市群等。無論形態如何變化,城市等級體系所代表的城市秩序與功能是城市群發展功能的基礎,也是城市之間相互協調和共生的關鍵。
-----
“解釋城市”專欄由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戴躍華博士主持,關注城市科學發展的前沿趨勢,解釋城市科學以及城市中人類行為動力學的一般特征和規律,探究利用前沿城市科學理論優化城市治理的路徑和方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