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開學季,大學校園開放程度恢復幾成?實地探訪發現……
開學季,滬上高校數十萬學子陸續返校報到。新學期,青蔥的大學校園對外開放程度如何了?校外人士能否便捷地出入校區?師生員工與市民游客是否和諧共享?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各個地標級高校,發現不同地段、不同人流、不同規模的學校,校園開放管理措施和對外放開程度也不盡相同。總體上,從林蔭綠地到運動場館,各校不再是過去幾年來的“一刀切”,而均已通過或刷卡或預約等方式實現向社會開放,甚至放得最開的高校也有免刷免約的,恢復到疫情前的全部功力。

上海財大校園。徐瑞哲 攝
基本“入校自由”
作為“一江一河”標志景觀之一,蘇州河華政段堪稱“開放校園”先行者。眼下,不僅蘇州河右岸的濱河步道,可直接通往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的百年文保建筑群;中山公園對面的華政萬航渡路正校門也完全處于開放狀態,連身份證也不用刷。記者唯一找到的限制條件在于:一是外來社會車輛無法入校,仍需提前報備;二是步道東西兩端設有本行政區的通行時限,深夜關閉入口;三是不能露營搭帳篷之類,也不能跳廣場舞之類。

華東師大校園。徐瑞哲 攝
“這是校園最大程度的開放,已沒有校內與校外的差別。”今年73歲的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民,從求學到工作見證了蘇州河畔40多年變遷,他家與華政長寧校區僅一墻之隔。王教授告訴記者,這樣開放使學校老師與周邊社區都從中受益。一來方便自己到校工作,徑直而去,不必繞彎;二來方便居民到校散步散心,吸收新鮮空氣,提高生活質量;三來方便游人到校參觀校園,欣賞紅色文化、中西文化、教育文化。“好處多多,有利無害。”

同濟大學四平路校門口閘機上貼著“刷身份證”字樣。 李蕾 攝
事實上,對于多數滬上高校,只要帶著身份證,基本就“入校自由”。如東華大學等同時擁有市區與城郊校園的高校,執行同樣的校門刷證管理辦法,當然外賣小哥等仍送餐在校門外。相對而言,從松江、奉賢到臨港等的遠郊校區,比中心城區的校區開放程度更高。
在楊浦區,記者在同濟大學四平路大門口看到,大門右側為行人通道入口,左側則為出口,當中為車輛進出通道。在右側通道處,3臺閘機上都貼有“刷身份證”字樣,并用箭頭表示上方黑色區域為身份證刷卡區,而下方則用于刷校園卡。無論刷什么卡,閘機反應都很靈敏,確認后便自動打開。見到有人掏出身份證,校門保安還會細心提醒:“刷身份證,放在上面的黑色部位。”

校外人員刷身份證進入校園。 李蕾 攝
即使沒帶實體身份證件,也有方法進入校園。門口保安告訴記者:“刷電子身份證也能入校;如果沒有綁定電子身份證,出示身份證原件的照片,在門衛處登記身份證號碼后,便可進入校園。”一位入校辦事的許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刷身份證入校很方便,不用先在網上小程序里預約,再經過校內教職工審核,“流程簡化很多,省卻不少麻煩。”
場館成為“剛需”
其實,在大學各種軟硬件資源中,對社會而言最“剛需”的,莫過于體育鍛煉的場地資源。“我們交大游泳館暑期里高峰時,一天大約有1800人入館,其中至少500人是通過校外預約渠道進校園的體鍛者。”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西部,擁有高標準建設的室內恒溫泳池,作為負責人的朱鳳軍老師告訴記者,校外前來游泳的小朋友和老年人“兩頭多”,畢竟全館執行社區公益價,一張平日泳票只要20元,小泳友更是只需15元。即使雙休日,50元的票價也大大低于社會游泳館。相對于新游泳館,校內羽毛球場館體量小,還限于向師生或校友開放。

上海大學寶山校區校園。 徐瑞哲 攝
華東師范大學新老兩大校區的體育場館資源,與3年前相比不減反增,并已面向校內外開放,只要在線查詢并預約場地、完成繳費,進校時刷個身份證就行。記者觀察,包括游泳館、健身房等大部分場地的人流量都還好,羽毛球場地則比較緊張,其主要原因是羽毛球場地數量有限,愛好者又眾多,且一片場地共享人數有限,最多也只是雙打4人。
“從忙閑時段上看,各項目也有異同。”負責校園體育設施運行管理的華東師大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助理、辦公室主任孫潔麗表示,比如最受歡迎的3個項目中,羽毛球、健身房在工作日人更多,游泳館則是雙休日人更多。“目前我們把場地開放的關閉時間從晚上9點延遲到10點,又緩解了一下壓力。”

大家排隊進入同濟大學校園。 李蕾 攝
目前,上海財經大學游泳館也對外開放,校外人員直接至前臺買票進入;游泳館內的羽毛球、網球、壁球場地均收費經營,需提前至現場或電話預約。上海外國語大學虹口校區的游泳館同樣如此,付費開放并提前預約。
上海理工大學則表示,受場地資源限制,校內體育場館要確保正常的體育教學活動和學生鍛煉需要,暫不對外開放。據了解,原來上理工各個校區共有約7萬平方米的體育場館,但這幾年學校陸續進行大翻修,目前校內可使用的場地只有3萬平方米不到,設施資源比較緊張,改建投用后將靈活調整對外開放措施。

上海交大錢學森圖書館。 徐瑞哲 攝
“供需”如何平衡
記者在同濟校門口大致計算了一下,十分鐘內約有10多位校外人士,通過刷證進入校園,其他更多的是刷校園卡入校。記者從保安了解到,目前同濟對外開放時段為6:00至22:00,在暑假期間的最高峰時每日達到四五千人,少的時候約有三四千人。“感覺開學后,校外人員入校人數變少了。”上海財經大學的校外人員進校時間段則更短些,為6:30到20:00,憑電子身份證或登記身份證號尚不能入校。現在日均校外人員入校約2000到3000人,最高時超過3500人。
對于大校名校,尤其是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百年校園,校方開放的入校名額對于參觀人數往往供不應求,由此校方也會通過預約制度有所限流,以求達到供需平衡。帶著家人專程走訪上海交大徐匯校區的外地游客李先生表示,隨著各個高等院校建設,“新大全”成為主流,而歷史與文化的厚度無法復制,其實交大老校區并不大,人流控制后不覺得特別多,總體有序,體驗感好。

大家排隊通過閘機刷卡進入校園。 李蕾 攝
據了解,開放后,校外人員不僅可以造訪校園,還能在學校食堂用餐。不過,這也造成了“甜蜜的煩惱”。并不是所有同濟食堂都可用支付寶、微信或現金支付餐費,因此不少參觀者只能先借用同濟學生或老師的校園卡付費,再把錢轉給對方。“有一天,我在食堂就遇到了好幾位請我代付餐費的。”一位同濟學生表示,一次兩次還可以,但次數多了,還是感覺有點被干擾。
同時,也有部分高校反映,大開校門后伴有一些顧慮:比如,有時老人帶小孩入校,孩子到處奔跑,校內又有車輛行駛,發生交通事故風險上升;又如,校園大草坪被隨意踩踏,自行車“失蹤”現象也有所增多。

校外人員正在刷身份證進入同濟大學。 李蕾 攝
“記憶猶新的是,進入倫敦大學教學樓,與學生討論組擦肩而過,我們輕輕地進入,悄悄地出來,互不打擾。隨后,還在文宣店里挑選周邊手伴……”李先生也到訪過美歐等地大學校園,他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生學習和教研工作,大學可以呈現更開放的態度。“通過網上數據控制總量,放寬但恰當設置上限,人性化管理和引導。”他認為,若大學夠大,限流沒必要,大學偏小則有必要,但需將數字化搶票和人性化導流相結合。
(原題為:《開學季,大學校園開放程度恢復到幾成功力?我們去看了看各校,放得最開的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