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極日記 | 駛向“飛地”:北極最大城市
原創(chuàng) 極地塞翁
2009年6月29日
科拉海
7| 9℃
公眾號繞著科拉半島駛向摩爾曼斯克 。
時遠時近的右岸就是科拉半島。這里曾是薩米人的故鄉(xiāng),是馴鹿散步遷徙的地方。
船上能眺望到的只是光禿禿的巖石。


偶爾會有貨輪從我們的左舷駛過,此時,一成不變的海景就有了一絲起伏。

2009年6月30日
摩爾曼斯克
4 | 15℃
上午多云間晴,下午多云轉(zhuǎn)陰
1
北極最大城市
早晨起來,摩爾曼斯克到了。

摩爾曼斯克(英語:Murmansk,俄語:Мурманск,68°58′N 33°04′E)是俄羅斯遠西北地區(qū)摩爾曼斯克州的港口城市和行政中心。

摩爾曼斯克在俄羅斯的科拉半島北部,位于巴倫支海的入???。
這里距離挪威邊境108 公里;距離芬蘭邊境182 公里;距離北極點約2222公里;越過北極圈約260公里。
自冷戰(zhàn)結(jié)束以來,盡管科拉半島的人口一直在減少,但摩爾曼斯克仍有約30萬人口,依舊是北極圈以內(nèi)毫無爭議的最大城市——居民數(shù)量比北極圈內(nèi)的第二大城市諾里爾斯克多10萬以上。

2
迎賓曲
碼頭工人拖著笨重的纜繩栓住巨無霸郵輪。

廣場上的軍樂隊奏起了迎賓曲。


公主號郵輪的游客獲得了過境游落地簽的待遇,雖然有效期僅一天,但畢竟免了正常簽證的繁雜手續(xù),感覺還是挺爽。
當然,接受俄羅斯的邊防檢查需要輔以必要的耐心——郵輪7點抵岸,但直到8:45,二位漂亮的女警官才領(lǐng)著一位男助手緩緩踏上舷梯。

9:25,第一批游客總算走下了郵輪。
還好,旅游車直接開進了碼頭。于是,登上一輛大巴,進城了。
3
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顯然是無差別首選項,外國游客也不例外。
于是,“摩爾曼斯克過境游”的第一站是烈士陵園。

然后是二戰(zhàn)紀念碑——向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蘇聯(lián)北極地區(qū)的捍衛(wèi)者致敬。
1974 年,一位被命名為“阿廖沙”的二戰(zhàn)期間的蘇軍士兵形象,被塑成 35.5 米高的雕塑,安裝在 7 米高的基座上。

站在14層樓高的紀念碑下,舉頭仰視,頓時感受到一種來自“巨大”的壓力。

于是,這里形成了一個不可抗拒的氣場——熊熊燃燒的長明之火與散發(fā)清香的花環(huán),營造出的是敬畏與肅穆。

紀念碑建在城北的一個山崗上。巴士開到山頂,再步行 500-700 米即可到達紀念碑。紀念碑下是寬大的廣場,漫步在那里,眺望摩爾曼斯克市容和遠處的海灣,心曠神怡。


4
博物館
下一站是博物館。
聽著一句也不懂的俄語講解、看著叫不準名字的動物標本……在祖母級講解員的引導(dǎo)下,我們畢恭畢敬地、從頭至尾地參觀了這個展示城市文化的博物館。


總算走出了展廳,但要想回到旅游車上,還必須先突破保爾的軍帽和娜塔莎的套娃的層層包圍。


存衣處是俄羅斯大型公共場所的標配。這個服務(wù)配置曾是沙俄時代貴族的“奢侈陋習(xí)”,如今,人民也享受了這個服務(wù)。
當然,享受這個服務(wù)的人民數(shù)量不足時,為人民服務(wù)的“服務(wù)員”就顯得過剩了。因此而悠哉游哉,肯定與“奢侈陋習(xí)”無關(guān)。

5
廣廈與陋室
廣廈殿堂與茅屋陋室,藍天與白墻,金瓦與木屋……和諧地構(gòu)圖為一座糾結(jié)的北極城市。

無國界的涂鴉,當仁不讓地使這里與國際接軌。

舊鐵皮搭建的倉庫區(qū)堂而皇之地建在市中心。


當然,有這位老兄的創(chuàng)意,再陰冷潮濕的舊倉庫也可以變成陽光海灘的度假屋。

如此驢唇不對馬嘴的DIY“房車”,絲毫不影響窮游者的歡樂。倒是乘坐出租車的主兒覺得相形見絀、愧對人生了。

清心寡欲使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極簡——掛上幾個舊輪胎,路邊的汽車修理廠就在荒草地上開張了。

當年輕人在極簡生活中快樂躺平的時候,古稀的“瑪達姆”卻依舊要佝僂著身軀穿越汽車的洪流。

城市的希望在孩子們身上,而他們的未來將與所有生靈同在。

原標題:《北極日記 | 駛向“飛地” -11- 北極最大城市》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