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人日報:“高分讀高職”是理性務實的選擇
據《中國青年報》9月11日報道,又是一年開學季,經過高考的洗禮,很大一部分學生將步入占據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就讀。其中,部分學生高考分數超過了本科線,但最終選擇高職專科就讀。“高分讀高職”現象引發不少討論和關注,有人認為虧了,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更理性的選擇。
討論“高分讀高職”到底是不是虧了,需要結合考生成績、錄取院校及專業等具體情況。其實,多數“高分”只是相對高職院校錄取線而言的,填報志愿時,降檔填報其實是一種務實的策略——在分數不具備優勢的情況下,相應批次內可能選不到心儀院校或熱門專業,如此不如直接填報下一批次內的學校和專業,以便能擁有更多主動權。
從不少“高分讀高職”的考生實際錄取情況看也確實如此,他們多數都錄取到了一些特色高職院校的計算機、電子信息等熱門專業,這些學校和專業除了在教學質量、相關費用等方面有優勢、優惠外,就業情況也是家長和考生考慮的主要因素。
不少高職院校在就業方面表現不俗——有的學校屬于“企業訂單式招生”,考生畢業即進入對口企業工作;有些專業是政策性定向就業,一入學就為學生明確了未來發展方向;有地方在高職生的升學與就業方面給予優惠,職校生可根據在校學習狀況就業、深造兩把抓……所以,以未來職業發展為導向,考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高分低報”其實是一種更理性、務實的選擇。
一些人對“高分讀高職”不理解或者有誤讀,有長期以來對職校生成績低、能力差等固有偏見的原因,也有對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發展狀況不了解的原因。確實,此前職校不會成為很多家長和學生的首選,這與我國彼時的職業教育體系相對不完善、培養模式不健全等因素有關,由此導致職校畢業生個人素養、工作能力較為欠缺,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就業情況和薪資待遇。甚至形成了“招生難—生源差—招生更難—生源更差”的惡性循環,一些人因此對職校、職校生戴上了有色眼鏡。
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在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上作為頗多,拓寬了學生成長的通道,助推高職院校實現“口碑逆襲”:設置職業院校貫通培養項目,無論是升學還是工作都“豐儉由人”;確定一批重點特色、示范性院校,讓高職院校也有了自己的“985”“211”;拓寬就業渠道,讓高職生有機會憑借一技之長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成果也相當喜人——有人站上了世界技能大賽的領獎臺,有人獲得了各級別各類型技能人才稱號,在職稱晉升、工資福利等方面獲得了實實在在的保障和社會認可……
高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重要力量,也是現在及未來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持。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具備大規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如何讓這種能力吸引更優質的人才資源,是讓職業教育再上臺階的重要一步。“高分讀高職”成為一種現象或者趨勢,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優質生源有望從認可度、美譽度等多方面提升高職院校的吸引力,提振公眾對職業教育的信心。
勞動光榮、技能寶貴,我們樂見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自己錨定的賽道上習得一技之長,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更期待我國的職業教育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