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比三觀不合更可怕的,是認知不同
作者 | 帆書 ·那漣
《莊子·秋水》里,莊子和惠子在橋上有段對話:
莊子說:“鰷魚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真快樂。”
惠子卻說:“你不是魚,豈知魚是否快樂呢?”
莊子回復:“你又不是我,怎知我是否懂得魚的快樂呢?”
惠子又說:“我不是你,本就不知你的快樂,你也不是魚,當然也不知魚的快樂。”
這就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出處。
世間紛繁復雜,你無法理解的觀點,可能旁人覺得合情合理;
你覺得理所應當的事,或許別人認為不可理喻。
周國平曾說:
一個人如何對待持有不同觀點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種觀點更能反映他的文明程度。
三觀沒有高低對錯,只有同與不同。
當一個人認知足夠高時,就會明白,人生并非只有一種活法。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經常不自覺地把自身的個性、喜好、觀念投射到別人身上,以為對方也有同樣的特征。
這就是著名的“投射效應”。
具有這種思維的人,往往很容易出現認知偏差,習慣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
卻忘了以己度人,對別人妄加評論,不僅惹人厭煩,還暴露了自己的無知和偏見。
很多人不知道,才華橫溢的大詩人蘇東坡,也有“才疏學淺”的時候。
一次,蘇軾受邀去王安石家中作客,恰逢他有事走開。
他在庭院隨意閑逛,看見王安石書房的門半掩著,遂踱步而入,想提前見識他的新作。
誰知這一看,蘇軾心中大喜。
他發現王安石的新詩中有一句“黃犬花心臥,明月枝頭叫。”
便認為王安石連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明:“大黃狗怎能跑到花心上?明月又如何叫喚?”
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將詩修改了一番:“黃犬花蔭臥,明月枝頭照。”
沒過多久,蘇軾就遭貶謫,流放途中路過一個偏遠山區,看見當地有一種小昆蟲叫“黃犬”,本地人還管一種夜間鳴叫的小鳥為“明月”。
頓時,他羞愧不已:明明自己目光狹隘,孤陋寡聞,還對別人肆意點評。

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屢見不鮮:
你喜歡看公號上的文章,他嘲諷地說:這些雞湯文有啥用,純屬浪費時間;
你想培養一項副業,他不屑地評價:現在到處是副業的營銷,別被人坑了;
你在大廠連軸轉,他不停勸說:那么辛苦干嘛,干得再好不還是一個打工人。
心理學家麥基說:
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某種想法時,心里就會帶上強烈的暗示,繼而就會去現實中搜尋相關信息,最終形成一種真是如此心理定勢。
行走人世間,不是所有人的思維、習慣都與你合拍。
遇見三觀不合的人,別妄下結論;當別人有不同想法時,別著急議論。
你可以發自己的光,但不要去滅別人的燈。

羅翔教授曾說過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
“一個農夫來到城市,不懂交通規則,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規則;
一個城里人到鄉下,分不清麥子和稻子,你也不能說他笨,他只是沒接觸過。
所以,遇到與自己觀點不一樣的人時,就應該本著一種求同存異的心,不要帶有知識的優越感。”
你會發現,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沒有看不慣的事,也允許別人與自己不同。

近代文學史上,魯迅與林語堂之間長達十年的友誼,無人不知。
但兩個人的寫作風格卻大相徑庭:
林語堂擅長以幽默文字評述各種現象,曲折地表示對現實的不滿;魯迅的寫作則一貫認真嚴肅,粗糲尖銳。
但這絲毫未影響兩人之間的交往。
1932年,林語堂創辦半月刊《論語》,主張以輕快的文字來評論各種社會現象。
魯迅卻不認同林語堂的辦刊理念,還連寫了多篇文章規勸,認為國人也不長于“幽默”,而現在又是難以幽默的時候。
面對如此犀利的批評,林語堂并未生氣,而是選擇尊重朋友,繼續以編輯身份向魯迅約稿。
1936年,魯迅因肺結核逝世。四天后,林語堂誠摯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吾始終敬魯迅,魯迅顧我,我喜其相知,魯迅棄我,我亦無悔。大凡以所見相左相同,而為離合之跡,絕無私人意氣存焉。
魯迅與林語堂,雖然觀念不合,但兩人互相接納,求同存異,共創了一段佳話。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出生背景不同,成長環境迥異,三觀自然不一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恰是因為個人之間的千差萬別,才有了生活的參差之美。
君子和而不同,仁者求同存異。
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
“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


1997年,陳忠實憑借《白鹿原》獲得茅盾文學獎,陜西作協特意為他舉辦了一場慶功會。
相交四十余載的好友肖云儒,被邀請發言。
誰知他一時沒控制住,竟脫口而出:“像一切優秀作品一樣,《白鹿原》也有它的缺陷。”
可在這之前,肖云儒曾多次高度評價《白鹿原》:“這是中國長篇小說里,寫村社文化、家族文化寫到骨子里的一部小說。”
面對好友的點評,陳忠實接連一個月心情不佳,一直在反省,卻始終找不到問題所在。
最后,他主動約肖云儒一起喝茶,想一探問題究竟:
“云儒,我心里始終放不下你那句話,你不會無故評論,能不能告訴我其中緣由?”
肖云儒見陳忠實如此誠懇包容,便如實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部小說探入中國文化比較深,但欠缺國際人類共同的審美標準。”
陳忠實聽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拍腿叫好,認為言之有理。
這樣一位蜚聲中外的文學巨匠,在不同的聲音面前依舊能做到向外兼容,向內反省。
正如其名字一般,忠實于文學,忠實于創作。

心理學中,將人的認知劃分為兩種模式:
一元模式的人,以自我為中心,覺得別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是對的;
二元模式的人,則能兼容不同的觀點和人,允許世界存在多樣性。
大千世界,不是所有人的認知都在同一水平。
你站在群峰山巔,告訴他前面是晴空萬里,他在半山腰,只能看到滿目瘡痍。
只有穿上別人的鞋,去別人的生活里走走,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別人的不同。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
真正有修養的人都懂得兼容并蓄,向內求索,不斷豐盈自身。

特別喜歡連岳先生的一句話:
“允許他人的道德觀、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將消除世上90%以上的煩惱。”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對別人妄言置評,并不能彰顯才華,反而將自身局限暴露無遺。
三觀不一,無需同化,兼容并包,向內生長,如此,方能不斷精進,自我躍遷。
作者 | 那漣,一個喜歡用文字丈量生活的法律人。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原標題:《比三觀不合更可怕的,是認知不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