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進熱血邊關|“半截皮帶”見證紅軍因缺糧犧牲的悲壯
紅軍走過的草地今日什么樣?
曾經,“半截皮帶”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半截背面烙有“長征記”3個字的皮帶,是長征中紅軍戰士周國才過草地時保留下來的,它見證著一段紅軍過草地時的艱苦歲月……

1936年7月,南下征戰的紅軍從四川甘孜出發再次過草地北上,對大部分紅四方面軍將士來說這已是第三次過草地了。這次過草地的部隊為紅四方面軍以及紅二方面軍,兩軍混合編為左、中、右三個縱隊從不同的方位向草地進軍,即三路人馬過草地。

左縱隊
左縱隊由紅四方面軍30軍,騎兵師,總部5局,32軍,4軍10師、11師,紅二方面軍,西北局黨校組成,朱德、張國燾所在的紅軍司令部首腦機關隨左縱隊行動。左縱隊7月初從四川甘孜東谷出發,經日清溝、西窮、壤塘、阿壩,過嘎曲河,經紅原色既壩(日干喬)向今若爾蓋大草地(鐮刀壩)、馬蹄子、上包座、下包座到求吉一線集結。
今四川阿壩州所轄13個縣,大部分屬于雪山區域。紅軍在雪山草地期間大部分時間活動在雪山區域,因為雪山下有糧田,如汶川、茂縣、理縣、黑水、小金、金川等縣都屬于雪山區域。阿壩州又將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4個縣稱之為“草地4縣”,這4個縣在解放前均屬于松潘管轄,是過去松潘草地的主要組成部分。
1936年7月初,紅二、四方面軍從甘孜再過草地北上時,首先經過了今阿壩州的壤塘縣。但在紅軍走過的“草地4縣”中壤塘的知名度最低,實際上壤塘是“草地4縣”中紅軍留駐時間最長的地方,因為那里出產糧食,是紅軍的重要籌糧地之一。

壤塘是“草地4縣”中草地特征不太明顯的縣,長征時期壤塘屬于綽斯甲土司的領地,與金川相連,境內大部分是山地森林糧田。
壤塘縣與阿壩縣接壤,阿壩縣又緊鄰青海省的班瑪縣,班瑪與草地重鎮阿壩有大路相通。曾經有人問我:紅軍走過青海嗎?班瑪縣那邊的人說紅軍長征走過班瑪,不可能吧?
若不是接觸長征歷史,我肯定也會說:不可能吧?事實上紅軍確實走過青海。


左縱隊走過的草地,人煙稀少,部隊籌糧亦感困難。這路人馬隊伍龐大,走在前面的部隊籌集糧食時盡量給后續部隊調劑一些,但由于籌糧地狹小而根本沒有余糧,走在后面的二方面軍幾乎無糧可籌,處境非常艱難。
雖然四方面軍先頭部隊盡量調劑留糧,終因部隊龐大,留糧有限,有時前面部隊把路邊野菜采完,使后衛部隊連可以吃的野菜也難以找到。為了維持部隊的生存,領導上動員部隊嚴格地節約糧食,互相調劑,彼此幫助,優先照顧傷病員,連隊把糧食集中起來,統一分配,定量食用,開始每人每天能分到三兩青稞粉子,以后連這點最低需要也無法保證了。部隊不得不以野菜、牛皮、牛羊骨髓,甚至草鞋上的牛皮烤焦煮熟充饑。部隊自進入雪山草地以來,由于連續行軍,長期斷糧,部隊體力一天比一天削弱,行動一天比一天困難,因饑餓寒冷而得病,掉隊、死亡的比率不斷增加。1936年7月22日,一日雨雪,僅六師抵達絨玉之夜,即死去140人,為了北上抗日,許多紅軍戰士口里含著野菜光榮犧牲在草地上……
——《紅二方面軍戰史》
這里說的絨玉經考察后得知,在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境內。據史料記載,1936年7月10日,朱德、張國燾率中國工農紅軍首腦機關進入青海班瑪。為什么左縱隊要去班瑪的絨玉? “絨、茸”均屬藏語音譯,是農區的意思。壤塘、班瑪、阿壩一帶均有種植糧食的農田,有青稞等糧食作物可以籌集,這三處均是紅軍過草地途中非常重要的籌糧地。由于部隊陣容龐大,糧食稀缺,走在后面的部隊無糧可籌。從阿壩過噶曲河經過唐克、色既壩、鐮刀壩一直到上包座,沿途全是純牧區,當年除了少許牛羊外沒有糧食可籌,因為饑餓,紅軍的犧牲是巨大的,如《紅二方面軍戰史》記載的1936年7月22日在青海境內的絨玉一晚,就犧牲了140人,那時草地走了還不到一半。

中縱隊
中縱隊由9軍,4軍12師,31軍93師274團、91師277團,獨立師,紅軍大學,總供給部,總衛生部組成。中縱隊由徐向前、陳昌浩率領。中縱隊于1936年7月初從甘孜的爐霍出發,經色科、諾科、壤塘、沙灣、安壩、查理寺、上壤口、毛兒蓋,從毛兒蓋過草地走的是1935年右路軍的行軍路線,即從毛兒蓋到班佑進入巴西、求吉。
中縱隊的陣容非常龐大,紅軍的主要機關均隨中縱隊行動。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31軍93師274團8連戰士周國才跟隨部隊穿越草地北上,草地路程走了不到一半他們就斷糧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樹皮。到后來連野菜也找不著了,他們只好開始吃槍帶和鞋上的皮子。可這些東西也沒堅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帶煮著吃。當6位戰士的皮帶吃完后,大家對周國才說:“該吃你的了。”戰友們都知道,周國才的這條皮帶是1934年紅軍在任合場戰斗中繳獲的戰利品。周國才實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愛之物,可為了抵抗饑餓,挽救全班戰友的生命,他只得將自己的皮帶貢獻了出來。看著心愛的皮帶被細細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帶絲,漂在稀溜溜的湯水里,周國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淚。當皮帶第一個眼兒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實在忍不住了,哭著懇求戰友說:“我不吃了,同志們,我們把它留著作個紀念吧,我們帶著它去延安見毛主席。”就這樣,大家懷著對革命勝利的憧憬,忍饑挨餓,將這吃剩的半截皮帶保留了下來。
在隨后的長征途中,周國才的6位戰友相繼犧牲,只有他隨紅四方面軍勝利到達了延安。為了緬懷犧牲的戰友,他用鐵筷子在皮帶背面燙上了“長征記”3個字,并用紅綢子包裹起來。1975年,周國才將這珍藏了幾十年的半截皮帶捐贈給國家。
右縱隊
右縱隊由留守綏、崇、丹、懋地區的紅5軍、31軍的91師、婦女獨立團、后方獨立營、金川省委機關、西北聯邦政府、格勒德沙中央政府及綏靖獨立師、格勒德沙革命軍團、回民支隊、后方醫院、各縣黨政機關人員等組成。1936年7月11日,右縱隊先頭部隊從綏靖(今金川縣)出發,經馬爾康松崗、卓克基、馬塘、雅克夏、黑水、毛兒蓋、大草地、馬蹄子、上包座、下包座到求吉集結。
今阿壩州紅原縣境內的雅克夏雪山有一處紅軍墓,據《陸上臺灣覆沒記》記載,那是1952年黑水戰役時期奉命前往黑水剿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西線部隊輕騎兵師137團到在山上發現的12具遺骨,當時大家知道141團的團長唐成海曾經是一名紅軍戰士,唐團長到現場后確認這是17年前長征時紅軍戰士的遺骨,并判斷這12名戰士是個建制班,夜宿雅克夏雪山,因低溫、缺氧而犧牲,于是,參加剿匪的解放軍收殮遺骸,造墳立碑,成為海拔最高的一處紅軍烈士墓。可以確定,這是長征時期北上途中的右縱隊某部經過雅克夏時發生的事。
目前這里是阿壩州長征干部學院的一個教學點,為了便于學員行走,烈士墓從高海拔的山上搬遷到山下。

相比1935年8月紅軍左、右兩路軍過草地,1936年紅軍左、中、右三路人馬過草地則更加艱難,主要是時間長,關鍵是嚴重缺乏糧食。對轉戰于長征途中的紅軍將士來說,最大的困難不是翻越雪山,也不是草地沼澤,而是極度匱乏的糧食及物資。

紅軍在康巴地區、大小金川流域停留期間已經面臨嚴重食物短缺的窘境,當地百姓的付出與貢獻更是無法估量。過草地籌集的糧食數量非常有限,草地大部分區域由于海拔高、氣候寒冷而不產糧食,紅軍無處籌糧,許多紅軍戰士因為饑寒交迫而長眠草地。
我接觸過眾多重訪紅軍過草地的個人或團體,十有九個都會這樣問我:“還能看到當年的沼澤嗎”?草地留給外界的印象似乎就是一片令人恐懼的沼澤地,到處是死亡陷阱。
現實當中紅軍走過的那片草地到處是沼澤嗎?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相對而言現在沼澤地確實縮小了很多,但長征路上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依然是草地,草地依然充滿了野性之美。

長征歷史還說不上完整(至少在雪山草地這部分是這樣的),我們如何更好的傳承長征精神?這也是今后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思考的一個重大課題。
(原題為《“半截皮帶”見證紅軍因缺糧犧牲的悲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