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防汛墻“打開”,人和水岸開始互動

9月初,上海出現雷雨,有網友發視頻稱“黃浦江的水漫過欄桿”,有聲音疑惑大城市的濱水步道被水淹沒,是否設計不合理?
實際上,那是陸家嘴濱江綠地凸出防汛墻外的一塊親水平臺,既不影響實際防汛墻的功能,同時在非汛期,親水平臺能讓市民更接近江邊游玩。這也是特意設計的。
從2017年開始,黃浦江、蘇州河濱水空間陸續貫通和開放,沿江高聳、遮擋視線的防汛墻,有了更多新設計,它們因地制宜地與沿岸景觀融合在一起,濱江空間也成為了公共步道,方便市民游玩。
小小防汛墻的改造背后,是人和水岸互動關系的變化。
用親水平臺打破“一面墻”
防汛墻注重的多是安全功能,水利部門的做法是通過歷年的河流洪水位的統計和規劃確定濱河堤岸的標高,采用硬質墻面阻擋可能的洪水,而這也割斷了人與水的互動。
例如黃浦南外灘、蘇州河下游的南北蘇州路上的防汛墻,均緊貼城市道路。雖然部分地區擁有綠化,但因墻體多導致視線受到一定程度的遮擋。
當城市建設越來越考慮“以人為本”,濱水空間的生活、游憩、休閑價值得到新的重視。打開濱水空間,讓江河兩岸成為“城市會客廳”,是城市更新的重點之一。
改造方式有好幾種:
最簡單的做法是在防洪墻上設計閘門,向外拓出一塊塊親水平臺,并且平臺高度盡量貼近水面。在枯水期打開防汛閘門供市民休憩,漲潮或者臺風期防汛閘門關閉,禁止人進入,在豐水期,水位高的時候親水平臺被淹沒。

“被淹沒”的親水平臺,就是標準的“防洪閘+凸出平臺”的做法。 本文照片均為 趙忞 攝
在有些地區,親水平臺也會做成輪渡碼頭式,防洪閘延伸出來的緩坡是“活動”的——可以隨著水位的高低而升降。
在上海黃浦世博濱江和徐匯濱江北段,部分親水平臺還可以用原來的混凝土碼頭加以改造。親水平臺連接成片,從好幾個防洪閘入口都可以隨意進出。

盧浦大橋下的一段濱江親水平臺,部分碼頭區連起來作為公共空間,部分不設計人的經過,一些野鳥可以在此繁衍。
而上海黃浦濱江的南外灘段,原有防汛墻平均高度為2.2米,阻礙了觀賞江面的視線,造成城區和濱江空間的分離。改造時,這里在防洪墻外的灘涂打樁,修建出更高的平臺,做一些種植和景觀設計。改造完成后,防洪堤外側成為居民臨江眺望、休憩駐足的休閑之地;汛期狀態下,兩級平臺可以預警水位高度。

黃浦江邊,平臺比外馬路大約高出一人左右。
防汛墻與綠地的“多級組合”
隨著城市生態被視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面向,城市防洪設計也通過不同學科得以交叉發展,不再局限于“一面墻”的單一功能。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沈清基曾在接受澎湃研究所采訪中指出,如今的濱水城市規劃設計也面對越來越多樣化的目標和愿景。
比如,在浦東濱江,常見的一種綠地設計方式是“中間高,兩邊低”,離江最近的部分是硬質鋪裝的延伸數公里的帶狀平臺。從帶狀平臺向上,走一些臺階能到達綠地。
以東昌路綠地為例(見下圖),綠地本身也是道防汛墻,像大壩一樣采用了內陡外緩的形態。最外是硬質帶狀廣場,中間是凸起的綠地,跑步道位于最高處,最內是自行車道,然后緩慢下到城市道路。

這類防汛墻與“海綿城市”的理念結合在一起。汛期狀態時,即使位置低一級的硬質帶狀廣場被淹,后面更高的綠地仍可為城市安全保駕護航。而平時,24小時開放的階梯式綠地,讓市民在濱水綠帶中享受城市生活。
如果在城市濱水沒有類似浦東濱江的大面積空間,還可以像蘇州河普陀區和長寧區曹楊路附近那樣“螺螄殼里做道場” ,大量采用立體化抬升,解決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增加綠色景觀和休憩場所。

例如,上圖是一段沿著蘇州河設計的防汛墻。黃色的石質“S”灣是防汛墻本身,拍攝者站在從“墻內”跨到“墻外”的小平臺上,兩邊均為臺階。墻外以活動平臺和劇場型圍合空間為主,市民可以活動、散步,墻內則種植了大量景觀花卉,供路人欣賞。
城市高質量的濱江空間要具有多種積極功能,伴隨防汛墻的“打開”,濱水空間也真正成為市民能游玩、能享用的空間。除了視覺景觀、休閑游憩等功能外,濱水空間還能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民生福祉。
______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