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借款人的華麗頭銜會提高網貸成功率
“頭銜通脹”與網貸
“頭銜通脹”問題近年來愈演愈烈。人們在社交和商業活動中描述自己的職業、崗位時,常會加上一個較為“華麗”的頭銜,而不使用較為“樸實”的頭銜。比如,即使是很小的公司,也會有很多“首席某某官”這樣的頭銜。在投資銀行界,頭銜更是高得讓非專業人士難以分清,從最高的“董事總經理”到最低的“經理”之間竟有7級之多,盡管大部分擁有“某某經理”頭銜的從業者既沒有自己的部門,也沒有自己的部下。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于2011年對193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6.9%的人感覺當今社會‘頭銜通脹’現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并且,70.5%的人坦言,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看重頭銜”。
較高的頭銜能夠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有助于自我肯定、自我激勵和職業發展,也有助于拓展公司的業務,有利于開展社會交往。華麗頭銜的使用者們實際上在期望通過這種行為進行印象管理,意圖為自己帶來某種利益。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人們對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是敏感的。正因為如此,印象管理成為人際交往中非常普遍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它是個體在社會情境中控制他人形成自己的期望印象,并加以維持、保護或改變已經形成的非期望印象的過程”。特別是,當個體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正在或將要被他人評價時,就會觸發印象管理動機。網絡借貸活動中雖然借貸雙方互相匿名,但是借款人的還款意愿、還款能力等要素會被平臺和投資人評價,并會因為評價的不同而對借款結果產生影響。因此,借款人必然會積極地進行印象管理,通過使用“華麗頭銜”來“自我呈現”就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雖然使用華麗頭銜的現象較為普遍,但人們始終無法定量地掌握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中使用華麗頭銜的效果。這是因為各類頭銜的使用往往出現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已有的抽樣調查、統計數據很難覆蓋。相關研究因缺乏數據而難以開展,網絡借貸活動的出現則讓其成為可能。
網絡借貸,又稱為P2P借貸,于2005年在英國出現。這種模式與傳統的銀行借貸不同,借款人向網絡借貸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申請借款以后,如果獲得批準,則借款信息會被放到平臺的網頁上,由平臺上潛在的投資人獨立地做出投資決策。投資人瀏覽借款標的相關信息(金額、期限、利率等),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信息(資產、收入等),以及人口特征等,根據自己的偏好決定是否投資,以及投資的數量。如果在規定期限內,所有投資人愿意投資的總金額達到了借款金額,則借款成功(稱為“滿標”),否則借款失敗。每筆借款通常需要多位投資人的投資才能滿標。在成功借款后,借款人需要按照約定每月還款到平臺,平臺再根據每個投資人的份額還款給投資人,并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收取手續費作為平臺的收益。因此,在平臺上會準確紀錄每筆借款的成功與否信息,以及借款是否違約的信息。以上信息在平臺上都會披露,更為難得的是,在借款人的工作崗位描述中會包含相應的頭銜,這樣就可以測度頭銜為借款人帶來的收益。
在網絡借貸行業中,每個借款人對投資人都是陌生的,因此投資人只能根據過往的生活經驗判斷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頭銜可能影響借款成功率的機制在于,投資者會通過社會交往中某類頭銜的普遍的行為表現(即形成的刻板印象)推斷某種頭銜的人對應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進而決定是否對其投資。考慮到大多數人在社會交往中比較“看中頭銜”,因此我們預期頭銜的華麗程度可能影響借款成功率。
來自網貸平臺的證據
筆者利用我國網絡借貸平臺“人人貸”2011年至2016年的借款申請和還款數據,從中提取了管理類崗位、銷售類崗位和技術類崗位的相應頭銜,并對這些崗位中的借款人使用“華麗”頭銜和“樸實”頭銜的效應進行對比分析。在總共91,457個樣本中,平均有6.53%的借款標的會成功,但是使用樸實頭銜的借款成功率較低,只有3.86%,如果借款人使用華麗頭銜,則借款成功率會提升到7.94%。雖然兩類樣本整體看違約率差距不大,但是當我們分別考察管理類、銷售類和技術類三種崗位后,將發現他們的差異。
以管理類崗位為例,在總共44,270個樣本中,華麗頭銜的借款申請比樸實頭銜的借款申請成功率高出約6個百分點,同時違約率也高出約3%,說明投資者偏好華麗頭銜,但這種行為沒有獲得較好的績效。
銷售類頭銜的樣本共有22,771個,其中“華麗”的頭銜16,562個,“樸實”的頭銜6,209個。前者的借款成功比例為4.28%,后者的成功比例為2.77%,表明使用“華麗”的頭銜的確更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然而,這種青睞也沒有獲得更好的回報,“客戶經理”類華麗頭銜的違約比例為18.19%,遠高于使用“客服”、“銷售”這樣樸實頭銜來描述自己崗位信息的樣本,后者的違約比例僅為9.3%。
技術類崗位的樣本總計24,656個,其中填寫類似“工程師”這樣華麗頭銜的樣本13,155個,填寫比較樸實頭銜的樣本11,501個,前者的借款成功比例為10.31%,同樣超過后者的5.83%。和銷售類崗位不同的是,投資人對“工程師”類華麗頭銜比較偏好的行為可能是合理的,因為他們的違約率相對“樸實”頭銜的樣本也較低,僅為8.85%。
這些事實表明,無論是管理類、銷售類或是技術類崗位,更“華麗”的頭銜會帶來更高的融資成功概率,這與經濟直覺一致。但對于管理類和銷售類崗位的借款申請,華麗頭銜帶來的高成功率更可能是一種偏誤,因為相應的違約率反而更高。
使用較為復雜的計量模型并控制其它因素后,我們依然可以發現:使用華麗頭銜可以整體上提升借款成功率1%左右;對于小規模的公司,這種效應可達到2%左右。這說明了信貸市場上的投資者的確更偏好“華麗”頭銜。實證數據還發現,對于類似“CEO”、“工程師”和“客戶經理”這樣華麗頭銜的偏好是一種偏誤:小規模公司中華麗頭銜使用者的違約率會比樸實頭銜使用者高3.8%;技術類崗位和管理類崗位中華麗頭銜和樸實頭銜的使用者違約率沒有顯著差異,但銷售類崗位中使用華麗頭銜的借款標違約率比使用樸實頭銜的高14. 6%。
“頭銜偏誤”出現的原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信息中介機構的平臺因為其專業性,依靠和借款人長期博弈的經驗,可以對不同頭銜的借款人進行相對合理的貸款定價,讓事前設定的利率和事后的內部收益率一致。
我們根據每筆借款的還款記錄(包括提前還款、正常還款、逾期還款和壞賬還款)詳細地復原了每筆借款的還款現金流,并據此計算了對應的內部收益率。研究發現,網絡借貸平臺對銷售類崗位的華麗頭銜使用者設定的利率顯著高于樸實頭銜的使用者,原因在于前者的內部收益率較低;對技術類崗位的華麗頭銜使用者設定的利率顯著低于樸實頭銜的使用者,原因在于前者的內部收益率較高。這表明“頭銜偏誤”現象在普通投資者的行為中會出現,但專業金融中介機構的決策沒有出現這樣的偏誤。
頭銜偏誤的產生有其社會學心理學基礎。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如果一個經濟學者的姓氏首字母在字母表中排序比較靠前,那么他(她)會有更大的概率獲得終身教職,并且這也會更有助于他(她)成為計量經濟學會會士,以及獲得獎克拉克獎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可見,人們在做決策時,會受到名字中的一些特征影響,產生一些非理性的行為。一個典型的現象是股票市場上簡短、通順、由常見字詞組成以及蘊含良好寓意的公司名稱更受投資者喜愛,這類公司的股東基數更大,股票流動性更好,投資者對公司的估值更高。同樣,當人們為自己的崗位取一個比較好的“名字”,即使用“華麗”頭銜之后,也會更容易在信貸市場獲得成功。
產生頭銜偏誤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社會分層現象,以及社會對每個層級人群形成的“刻板印象”。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社會分層現象一直存在,當今中國社會出現分層現象也不可避免。社會學家陸學藝根據各階層人群實際占有社會中組織、經濟、文化資源狀況,把當今中國的社會群體劃分為五個等級:社會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下層。其中高級、中級、初級專業技術人員分屬不同的層級;企業經理人員與普通專業技術人員、員工分屬不同的層級;大私營企業主與中、小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的層級也不同。不同的層級對應著不同的聲譽,并且社會對不同層級群體的收入、財富、信用等特征已經形成了“刻板印象”。在經濟、社交活動中,較低層級的人群有動機使用較高層級人群的頭銜(即華麗頭銜),以利用人們的刻板印象,獲得相應的對待方式。借款人在網絡借貸活動中使用更高等級人群相應的頭銜,就可以利用這種刻板印象來呈現較好(甚至偏高)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盡管投資者應該意識到借款人使用華麗頭銜只是一種“印象管理”的手段,但因為投資經驗不足等原因,依然產生了一定的決策偏差。
綜上所述,通過對網絡借貸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看重頭銜并喜歡使用較為華麗的頭銜的確有著堅實的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基礎。在社會階層分化的背景下,不同階層人群在融資能力上有一定的差異,由于普通投資者的認知能力有偏差,較低階層人群可以“冒用”較高階層人群相應的頭銜來獲取經濟利益。反過來說,對于投資人,則應“擦亮雙眼”,避免被華麗頭銜所蠱惑。
[本文基于《頭銜的價值——來自網絡借貸的證據》(《經濟學季刊》2018年第3期)修改而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