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波自救?國內mRNA疫苗明星企業做起CDMO業務
·“隨著(新冠)疫情結束,‘mRNA+疫苗’邏輯逐漸遇冷。但是,作為平臺性技術,mRNA能夠用于腫瘤治療、罕見病治療、基因編輯、蛋白質補充療法、傳染病預防以及免疫治療等領域,在人類健康中的作用潛力巨大。”
隨著新冠大流行的結束,新冠疫苗市場逐漸降溫。
8月24日,國產mRNA明星企業上海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微生物”)在其微信公眾號發文稱,公司將開展CDMO業務。CDMO全稱為“醫藥合同研發機構”,是指以合同定制形式為制藥企業提供制藥工藝的開發、設計及優化服務,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從公斤級到噸級的定制生產服務。

斯微生物mRNA服務內容。圖片來源:斯微生物微信公眾號
近日,斯微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航文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訪時表示,關停工廠和入局CDMO是斯微生物在新冠疫情后的自救措施。除CDMO外,斯微生物還會開展CRO業務(醫藥合同研發機構,協助制藥企業進行科學或醫學研究,主要提供的服務包括新藥發現、安全性評價研究服務等臨床前研究及新藥注冊申請等),同時也在積極尋求政府的幫助。
7月19日,有媒體曝出斯微生物天慈工廠暫停試運行。斯微生物方面回應媒體稱,該工廠暫停試運行系存在大環境的客觀因素,近期不會有新冠疫苗的生產需求,斯微生物將把主要精力回歸到研發上。
據“張江發布”微信公眾號于2023年2月20日發布的一篇文章介紹,位于張江科學城南部天慈中商生物醫藥生產基地內的斯微生物mRNA疫苗生產線項目,總面積約22000平方米,以mRNA疫苗研發生產為主,具備完整的mRNA疫苗生產線,打通了企業從研發到生產全鏈條一體化。

斯微生物位于張江科學城內的mRNA疫苗生產線項目。圖片來源:“張江發布”微信公眾號
這篇文章同時寫道,斯微生物共建立了近50000平方米的mRNA疫苗生產基地。也就是說,天慈工廠的規模占斯微生物mRNA疫苗生產基地的近一半。
另據《E藥經理人》雜志微信公眾號2021年9月9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天慈1號車間于2021年4月中旬完成;另兩個商業化車間預計在2021年12月投入使用。天慈1號車間預計產能4000萬劑/年,天慈2號車間、奉賢3號車間預計產能可達2億劑/年/車間。斯微生物預計,正式投產后,三個工廠年產能將達4-5億劑。
據李航文介紹,斯微生物在新冠mRNA疫苗項目上投入較大,在上海投資10億建立了2個工廠,并且完成了3期臨床試驗,打通了mRNA產業化的流程,但距離達成商業回報還有不小距離。
新冠期間,斯微生物成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疫苗研發專班的mRNA疫苗研發牽頭單位,一舉變身為國內炙手可熱的明星公司。李航文告訴澎湃科技,自2020年2月起,在責任感的驅動下,斯微生物的技術部門和研發部門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一口氣工作到五一。“在關鍵時刻,斯微生物代表上海提供新冠疫苗5條技術路線中的1條,我們至今覺得很驕傲。唯一的遺憾就是產品到現在還沒獲批。”
目前,國內唯一獲批的一款新冠mRNA疫苗由石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石藥集團,01093.HK)研發。據石藥集團2022年1月6日的消息,石藥集團mRNA疫苗產業化項目規劃總投資20億元,新冠mRNA疫苗項目率先啟動,先行投資10億元建設生產線,后續根據市場需求逐步擴產。斯微生物自主研發的新冠mRNA疫苗在老撾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并已在老撾完成Ⅲ期臨床入組。
斯微生物工作人員告訴澎湃科技, 2016年至2019年,斯微生物的員工規模不超過100人。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由于新冠疫苗研發的需要,斯微生物的人員快速增加,最高峰時接近600人。進入后疫情時代,斯微生物根據形勢變化對人員結構進行了調整,目前在職員工減少到300人,其中研發人員占1/3以上。
據斯微生物官網介紹,該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國內率先開展mRNA創新疫苗研發生產及納米脂質體包裹遞送技術服務的平臺型創新藥企,同時也是國內少數掌握mRNA核酸設計、合成與修飾技術,脂質體包裹技術與規模化生產技術,以及實現生產相關設備自主設計與研發的創新疫苗研發企業。
mRNA中文名為“信使核糖核酸”,它通過“翻譯”指導蛋白質的生產,是由DNA模板轉錄而來,攜帶遺傳信息,指導細胞生產胞內蛋白、膜蛋白及胞外蛋白。mRNA疫苗是一種核酸疫苗,通過將病毒的部分mRNA片段注入人體細胞內產生抗原,再由此激發特異性免疫反應,形成免疫記憶效果。mRNA疫苗的優勢在于研發周期短,生產相對簡單,因此在全球性的、突發的新冠疫情下重新受到科學家和產業界的高度關注。
2020年1月,斯微生物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合作,緊急啟動新冠mRNA疫苗研發項目。2021年1月,斯微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獲得臨床試驗批件,成為國內第二款進入臨床階段的國產mRNA新冠疫苗。
2020年至2022年,斯微生物備受資本關注。2021年6月,斯微生物完成了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5億元)的C輪融資,領投方包括紅杉中國、藥明康德等。從2020年初至2021年6月,斯微生物完成了近2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2023年5月,斯微生物公告其獲得Pre-D輪融資,融資規模為數億元人民幣,主要用于加快腫瘤治療疫苗及傳染病疫苗管線的開發,并持續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及mRNA序列設計優化等技術,但未透露投資方的信息。
隨著新冠的退潮,資本市場對于mRNA疫苗的熱情逐漸冷卻。近日,斯微生物方面向澎湃科技表示,“隨著疫情結束,‘mRNA+疫苗’邏輯逐漸遇冷。但是,作為平臺性技術,mRNA能夠用于腫瘤治療、罕見病治療、基因編輯、蛋白質補充療法、傳染病預防以及免疫治療等領域,在人類健康中的作用潛力巨大。”李航文堅持對mRNA技術賽道保持理性期待。
斯微生物官網信息顯示,其同步開展了多個領域的產品開發,包括傳染病、腫瘤免疫、代謝病、罕見病等,在研產品近20款。新冠mRNA疫苗之后,該公司進度最快的產品為mRNA個性化腫瘤疫苗,已在澳大利亞開展一期臨床,它也是國內首個基于mRNA的個性化腫瘤疫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