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屆成都Parcours藝術節:直面公眾的“城市印記”
成都市中心著名的地標與大型戶外藝術裝置——成都IFS大熊貓藝術裝置周邊,這些天出現了不少新的藝術裝置作品,從街頭專設墻體的巨幅涂鴉,到借助川西民居傳統建材青瓦打造的藝術裝置《弧》,再到借助竹子與水流形成的“大瀑布”……都是9月13日開始亮相首屆成都Parcours藝術節的中外藝術作品。
巴黎圣日耳曼Parcours藝術節創始人安妮女士(Anne-Pierre d’Albis)說:“藝術應該直面公眾,Parcours藝術節源自浪漫的巴黎左岸。此次它第一次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落地與巴黎有著相似氣質的‘天府之國’成都,城市也正賦予它來自東方的新的血液和靈魂。公共藝術不是空洞的,而是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


Parcours 藝術節始創于2000 年,源自巴黎左岸圣日耳曼,是這個具有藝術氛圍和現代時尚魅力街區的年度藝術盛事。藝術節期間,當代藝術裝置將在咖啡館、精品商店等街區標志性場所呈現,公眾在閑庭信步之際能觀賞到陳列在各處的展品,從而探索和感受藝術的魅力。去年,藝術節曾邀請多位四川藝術家在巴黎展出作品,而此次成都IFS邀請到來自中外的六位藝術家,分別從自身的文化經驗中汲取關于城市的感情與記憶,借助多種藝術媒介展現對成都這座城市以及空間的理解與表達。

MadC 一直以巨大的涂鴉而聞名世界,她善于將重疊的光影與色彩繪制在墻體上,用光炫的色塊映射出她對成都的光譜印象;馬錕熱衷于漢字書寫,擅長借助涂鴉的方式解構傳統文字,以當代水墨書寫的方式呈現唐代詩人杜甫贊美成都的名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東西方涂鴉藝術得以在80米長的《成都印記》上交融碰撞。

MadC 說:“這是第一次到成都創作,之前一直向往中國,也是第一次和書法家進行合作,在歐洲是以涂鴉為主,雖然讀不懂中國書法,但這次真正感受到中國書法的優美。在與中國藝術家的合作創作中是一邊有新的想法,一邊推進。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在中國創作,因為有很多新鮮感,在中國創作。感覺到思路全被打開了。”
荷蘭雙人藝術家組合Michiel Martens和Jetske Visser首次在成都展示了他們的作品《流光之間》,在特別打造的封閉鏡像空間中,當觀者靠近藝術裝置時,它會因光能感應而發出斑斕的微光,使觀者沉浸于光線運動、身體與城市空間之間的曖昧關系中。


藝術裝置《弧》與熊貓藝術裝置
曾受成都IFS邀請參與今年5月在巴黎舉行的第18屆圣日耳曼Parcours藝術節的兩位川籍藝術家陳偉才和趙彌也分別攜其參展作品系列回歸,并將作品結合成都獨特的城市環境和商業空間進行再創造,既完成雙城的藝術紐帶的聯動,也在跨界與探索中消解東西方的精神隔膜。藝術家趙彌選用象征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且兼具中國南方特色的“竹”,搭建了藝術裝置《大瀑布》,作品使用數百根竹子與幕布、水流搭配,去年在具有千年歷史的圣日耳曼德佩教堂前營造出一幅中國寫意山水畫卷,讓當地觀眾極感震撼。而此次在成都IFS的地下一層空間展出,同樣讓成都觀眾感嘆。藝術家表示希望通過西化的形式跟東方文化協調起來,展現成都的包容開放與發展變化。

“藝術應該直面公眾,Parcours藝術節始創于2000年,已有18年歷史,源自浪漫的巴黎左岸,那里原本是文人聚集區,但其后受到各種非人文元素的侵襲,藝術節的緣起正在為了重建人文藝術性,在過去悠長的18年里,它恰如其分地將藝術作品融入公共空間,逐漸成為當地公眾能在閑庭信步間探索和感受藝術的最佳載體。去年四川藝術家曾到巴黎參加藝術節,讓巴黎人感受到了厚重的四川文化。”圣日耳曼Parcours藝術節創始人安妮女士(Anne-Pierre d’Albis)說,“這次Parcours藝術節第一次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落地與巴黎有著相似氣質的‘天府之國’成都,我深感榮幸。Parcours藝術節在為成都傾注更為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的同時,這座城市也正賦予它來自東方的新的血液和靈魂。”

Chopard作品《永續花園》

九龍倉中國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營運)侯迅女士說:“成都IFS這些年一直致力于推動商業與藝術及文化相結合,讓藝術真正走進大眾的生活,通過融合潮流與藝術、同步傳統與現代、兼容本土與國際的創新形式,開啟公眾對藝術的好奇與熱忱,喚起公眾對城市公共空間與藝術之間關系的思考。”
藝術節期間同時還舉辦了FENDI聯合藝術展,包括汪海燕等九位中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以皮影、水墨畫草編、刺繡等重新解讀了FENDI的“雙F”標志。
(錄音整理 盧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