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川|讓奧本海默癡迷的詩人T·S·艾略特和他的同時代人
隨著傳記電影《奧本海默》的熱映,“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生活及其所處的時代再一次進入公共視野。
20世紀初,奧本海默在紐約市的道德文化學校接受了早期教育,之后在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個人危機。于是他去了德國,在那里跟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理論家們學習量子物理學。
我們知道奧本海默后來成為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主任,最后又擔任了普林斯頓研究院的主管,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他有時會寫詩,就在T·S·艾略特的詩作《荒原》出版的同一年,奧本海默的詩歌發表在哈佛大學的文學雜志《獵犬與號角》上。電影《奧本海默》中,年輕的奧本海默翻開T·S·艾略特的作品,此刻的他與詩人展現的荒蕪的存在主義產生了共鳴。

《奧本海默》
T·S·艾略特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重要的英語詩人,詩人西川在《西川的詩歌課》中曾介紹艾略特的幾個不為認知的細節,包括重現艾略特朗誦的腔調,詩歌背后的思想,詩歌與歷史的關系等等。西川說:“我們以為艾略特是站在抒情的立場上來寫作的,但其實不是,艾略特是直面當時西方社會的寫作?!?/p>
西川 口述
本文為節選,原刊《西川的詩歌課》

世界當代詩歌的面貌(北美)
我們如果想要寫一些東西,要想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一方面我們需要對傳統有所了解,對傳統熟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敞開自我,了解這個世界上的文學走到哪一步了,詩歌走到哪一步了,都有什么樣的觀念,有什么樣的寫法,有什么樣的詩人,這些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我來談一談北美的詩歌,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的材料。
由于篇幅有限,我主要挑幾個主要的詩人和幾個主要的傾向來跟大家談一談。美國詩歌和歐洲詩歌開始拉開距離,是從十九世紀出現的一批詩人開始的,包括惠特曼、埃德加·愛倫·坡、狄金森等等。到了二十世紀,美國又產生了一些偉大的詩人,他們的出現對于世界詩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批評家瑪喬瑞·帕洛夫曾描述二十世紀上半期的美國詩歌,主要是由四個詩人構成的,他們分別是埃茲拉·龐德,華萊士·史蒂文斯,T·S·艾略特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他們四個人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很有意思。龐德和史蒂文斯兩個人是完全對立的,龐德的寫作主要是跟歷史生活有密切的關系,他翻譯了很多外國的、古代的詩歌作品。他說:“一個偉大的詩歌時代就是一個偉大的翻譯時代。”
與龐德完全對立的詩人叫做華萊士·史蒂文斯,史蒂文斯本人是一個保險公司的副總。但是他同時也是二十世紀美國最重要的詩人之一。華萊士·史蒂文斯的詩對于處理歷史沒有那么大的興趣,他對于思想,對于哲學,對于這一類的東西有興趣。他的詩歌的一個主要的主題就是metapoetry(元詩歌),因此他看問題、看世界的方式是一種充滿了思的關照。
T·S·艾略特和埃茲拉·龐德是好朋友,也是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重要的英語詩人。中國的讀者對他的作品《荒原》是比較熟悉的,他把二十世紀的西方社會描述成一個荒原。但補充一句,艾略特的作品不光有《荒原》,他在早期寫過《普魯弗洛克的情歌》,還寫過《四個四重奏》,這些都是他非常重要的作品。
艾略特寫的《荒原》,英文叫《The Waste Land》,翻譯成中文以后引發了一些誤解。因為我們中國人一想到荒原,就會聯想到寸草不生的蠻荒的世界。但是《The Waste Land 》中的“waste”是浪費、報廢的意思,實際上艾略特這首詩有點寫得像一個巨大的垃圾場。
有的時候,我們的認識是被中文翻譯帶跑了,我們以為艾略特還站在抒情的立場上來寫作。不是。艾略特是直接面對他的當代社會,直接面對當時的西方社會的。
有的朋友認為艾略特的詩歌有點難懂,這也是中文翻譯的原因。就是當在你在讀艾略特詩歌的中譯本的時候會發現里面有一些典故、有一些句子你讀不懂,也因為有一些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思想背景你可能不熟悉,所以你覺得看不懂。但是如果你讀英文原文的話,就會發現他的表達非常清晰。這是需要咱們中國的詩歌讀者意識到的問題。
另外,艾略特曾經做過很多的翻譯工作,比如他自己翻譯了法國的圣-瓊·佩斯。他還寫過詩劇,甚至他的詩劇被做成歌劇,其中有一部歌劇在中國還演過,就是《貓》。
還有重要人物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最重要的一本書叫做《裴特森》(又譯《帕特森》)。裴特森是一個小鎮,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一名醫生,他曾經是龐德的同學。他的詩非常的口語,比如他可以寫一個手推車,可以寫冰箱里的紅紅的櫻桃??赡茏x者會說他既沒寫民族,也沒寫社會,寫顆櫻桃是啥意思呢。其實威廉斯發展了一種詩歌的感受力。
不過,《裴特森》是一本雄心勃勃的書。威廉斯想用一本書來寫一個小鎮。書中除了他自己的詩歌,他也大量地運用新聞報道,大量地運用類似于地方志的內容。威廉斯直接把這些東西引入到他的詩歌寫作當中。所以他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純文學寫作,而是向世界敞開的,向本地敞開的,也向世界敞開的。
工夫在詩外,
詩歌與歷史

大家千萬不要有一個印象,寫詩就是寫詩,或者讀詩就是讀詩,詩歌創作背后涉及到的問題非常之多,包括文化的問題,思想的問題,哲學問題,歷史的問題等。接下來就從“詩人的年齡”這一問題來入手。
關于詩人的年齡,艾略特有一個說法就是:“二十五歲之前人人都是詩人,我們對他們不必嚴肅對待?!蹦敲矗裁礃拥脑娙宋覀儾乓獓烂C的對待呢?艾略特接著說,“一個人詩人過了二十五歲,如果他繼續寫詩的話,他必須具有歷史感?!?/p>
作為老一輩的詩人,艾略特會嚴肅對待那些已經或者正在獲得歷史感的詩人。“歷史感”是你對于文化的一種歷史感,包括對于時間的感受以及由時間引申出來的其他東西等等。
如果你具備了對于那些大于詩歌問題的思考,對于那些問題的敏感度,那么按照艾略特的說法,他才會嚴肅地對待你。這就是時間上的、年齡上的劃分。

詩人也分不同的類型,如果你是天才類型的詩人,那么國際上就有一個統計,是你的天才差不多能發揮到三十七歲到四十歲的時候。就是一個天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才華,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好惡,沒頭沒腦地寫東西,如果寫作是一種對時間的消耗,對你自己生命的消耗,那么你可能只能消耗到三十七歲左右。這還是挺殘酷的,因為詩人里有很多人是過了三十七歲還在寫詩的,但是實際上過了三十七歲以后仍那樣寫,其實已經是前面那段時間寫作的一個重復了。

奧本海默在給赫伯特·史密斯的信中寫道:“當靈感降臨的時候,我會記下那些詩句。就像你說的那樣,它們既不為任何人所作也不適合任何人品鑒,把自瀆式的宣泄強加給別人是一種犯罪。不過我會把它們暫時塞進抽屜里,如果你想看的話,我就寄過去。”(《奧本海默傳》)
如果你過了這個年齡段還在寫,實際上也需要你對自己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就是你自己的寫作,可能就會有一些變化。這個變化里包含了艾略特所說的對于歷史感的培養,你在培養歷史感的同時,就意味著你不再是孤獨的一個人了,你和你身邊的人開始建立起一種關系,你和這個世界開始建立起一種關系,你和過去,和歷史,和傳統開始建立起一種關系,你在這個序列當中工作。這是我從艾略特的觀點里引申出來的一個看法。
詩歌的聲音呈現
在中文里面一說朗誦,比如開個朗誦會,你會覺得是一個很重的感覺。但是如果你在國外去參加一個朗誦會,它就是一個reading,reading就是讀點東西。
詩歌朗讀的方式非常多,而且是跟詩人對詩歌的理解,對他所使用的語言的理解有關系,比如同樣是英語詩歌,艾略特和龐德在讀詩的時候聲音是不一樣的。我聽過他們朗誦的錄音,可以模仿給大家聽。
詩歌的聲音呈現:
西川模仿艾略特和龐德朗讀莎士比亞作品
來自《西川的詩歌課》
艾略特是美國人,后來跑到英國,加入了英國國籍,他特別想回歸到英語的正統的傳統。艾略特的這種文化態度就反映在他讀詩的過程當中,他本來是個美國人,但是他盡量地靠近一個英國人的讀法,字正腔圓。
但是龐德不會這么讀,龐德讀詩和寫詩的時候會弄得自己像一個先知,他會一邊讀一邊還弄出點聲音來。他的聲音是飄著的,飄在上頭的,而且有點卷舌。他就像一個先知一樣高高在上地把聲音發出來,這是龐德的朗讀方法。
原標題:《西川|讓奧本海默癡迷的詩人T·S·艾略特和他的同時代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