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學漲價潮:今秋多地學費上漲,這省漲幅超4成
原創 四象工作室 四象工作室
又是一年開學季,經過高考的磨礪和暑假的狂歡,眾多學子即將進入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
對于已經畢業的社會人來說,印象中的大學學費多是三五千元一年,但在悄無聲息之間,學費已不再是10年前的價格。這也讓有些人發出疑問,憑什么學歷在貶值,學費卻在上漲?
文 | Roxie 圖 | 四象設計部
01
多地上調學費?大學為何要漲價
在2023年秋季入學之前,一些高校調漲了學費,不少從5000元的價位,漲到了突破7000元大關的水平。
例如,位于上海的華東理工大學,化工、材料、化學等專業的2023新生學費上漲了54%,從每年5000元提升至每年7700元。
這與上海市整體的政策是相符的。4月17日,上海市發改委組織召開聽證會,宣布將公辦高校本專科平均學費標準由5420元/年調整至7215元/年,調漲達33%。
不僅只有上海一地發文,如1月18日,四川宣布將文科類和理工類學費同步上調1100元,此前四川公辦高校執行的還是2004年的收費政策,平均學費僅4511元。
四象梳理了近年全國多地官宣的大學學費上調標準,發現漲幅基本都在20~30%之間,有的地方甚至超過40%。

而在這個基礎上,各學校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漲學費,比如上海特殊(熱門)專業經批準可上浮30%,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最高還可上浮10%。
其實,建國初期的高等教育政策是學費全免并給予補貼,后來雖開始收學費,又在1996年出臺了《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學費不得超過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25%,此后多年學費都大體保持穩定,直到2013年開始逐步上漲。
高等教育有公益屬性,學校不可能單純為了賺錢而辦學,但隨著辦學成本增加,一些高校靠此前的學費水平,已經很難支撐下去了。
上海市發改委發布的成本監審結果指出,2019-2021年間監審的10所高校每年的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約為6.4萬元,學費只占其8.4%,明顯低于規定的“25%”上限。
細數我國高校辦學經費的來源,最大頭便是財政撥款,當然,一些名校相對自立,比如清華大學,財政撥款還不到收入來源的兩成,但對全國大部分高校來說,依靠撥款仍是普遍現象。
而在財政撥款之外,學費收入的占比是最高的,其他的科研事業收入、經營收入、捐贈收入等等還無法相提并論。

高校學費漲價的背后,無法忽視的是它們獲得的財政撥款減少了。教育部在2023年度預算中表示,要按照“過緊日子的有關要求,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
一般情況下,公辦大學的學費低于民辦大學和獨立學院,民辦之所以貴,正是因為缺乏財政支持,大部分辦學資金都來自學費,而如今公立大學也需要通過提高學費來填補空缺。
相較于其他項目,學費的確也是比較容易用來調整的來源——畢竟不少地區的學費標準已經沿用了十幾甚至二十幾年,在21世紀初,5000元一年的學費幾乎就是全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現在則只是后者的1/7。
這樣看來,高校適當漲價似乎可以接受,但對于學生來說,讀大學需要付出的不止是學費,伴隨而來的生活費用和時間成本等等,還是會讓人產生“這一切是否值得”的懷疑。
03
高等教育花費高?全球都差不多
其實不僅是我國,在海外上大學,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美國就常常被詬病學費高,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美國大學的開銷花在了雇傭教員等日常教學過程中,總計高達每人每年23000美元,是芬蘭、瑞典、德國等國的兩倍。
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學教育不是產品而是服務,價格不會隨著技術發展而下降;另一方面,大學教員大都是高學歷工作者,他們在過去幾十年里的工資增長迅猛。
美國高等教育系統同樣包括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約3/4的美國大學生會進入公立學校系統,而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各級政府對公立大學的經費削減明顯,它們最簡單的補救方法就是拿學生“開宰”。
為了緩解經濟壓力,一些高校開始招收更多外州或外國學生,因為他們付的學費更高。比起認真教育本地學生,現在美國大學更愿意爭取全球各地最富有的學生群體。
近20年來,美國公立大學面向州內學生的學雜費已經漲了約175%。比起公立大學,美國的私立大學相對更依賴校友和社會捐贈,但平均學雜費同樣上浮了134%。

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19年,經合組織國家高校的支出平均每年增長1.4%,而學生人數每年僅增長0.3%,意味著每個學生交的錢在不斷變多。2019這一年,經合組織國家的學生平均為高等教育花費了1.76萬美元,相當于砸進去1/3年的工資。
縱觀經合組織國家內部,在一些地方讀大學的開銷比其他地區更高。比如盧森堡的高等教育花銷比美國還高,2019年平均每個學生都花了接近5.2萬美元,實際上它收的學費不算太離譜,可能主要貴在生活費上。

相較于全球多地而言,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算得上“便宜大碗”。大學擴招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部分學生的家庭條件相對困難,也有多種途徑獲得經濟資助。
在這樣的前提下,高校漲價引發的“抱怨”,可能不一定針對學費本身,更多是對于完成學業后出路不明的焦慮。
眼下畢業季已過,但仍有不少應屆生尚未找到工作,正面臨著脫離象牙塔后的第一道挫折。對他們來說,讀大學付出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有長達4~6年的時間成本,以及社會環境帶來的壓力。
當學歷開始貶值,學費仍在上漲,它還是那條曾令無數人心生向往的路嗎?
不管怎樣,為讀書而投資,在任何時候都是值得的。就算將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全盤忽略,它至少是一道入場競爭的門檻,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想出去“卷”甚至都沒有資格。
原標題:《大學漲價潮:今秋多地學費上漲 這省漲幅超4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