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治融合”經驗十年:為當代中國重構基層社會提供可行路徑
浙江桐鄉烏鎮,身穿紅馬甲的“烏鎮管家”穿梭在大街小巷,從垃圾分類到家庭瑣事矛盾,通過上報智治平臺,很快會由專業力量精準解決。
“烏鎮管家”是隨世界互聯網大會而涌現的基層自治新隊伍,目前有成員3724人,在推進鄉村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只是首創“三治融合”經驗的桐鄉市在探索基層社會治理上的小小縮影。

研討會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圖
8月30日,第四屆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層治理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舉行。本次研討會由浙江工商大學、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主辦,來自中國法學會、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2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以“三治融合”建設十周年為契機,探討基層治理理論與實踐創新。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從會上了解到,“三治融合”創新實踐由桐鄉市于2013年首創。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后,“三治融合”正式成為全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品牌。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標志著“三治融合”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政策方針,成為中國基層治理建設的重要經驗。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三治融合”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徑,能夠為中國之治貢獻重要方案。
研討會上,桐鄉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堅對“三治融合”十年探索實踐作出總結。他表示,黨的領導是確保“三治融合”在正確方向上不斷深化推進的首要前提;群眾參與是“三治融合”的活力所在、生命力所在;科學的載體設計是確保“三治融合”取得實效的關鍵;發揮好“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協同作用是“三治融合”的內在要求;社會力量的導入是“三治融合”的有益補充。
澎湃新聞從桐鄉市的一些“細枝末節”能看到“三治融合”的實效。比如,移風易俗改革中,老百姓辦酒每桌菜品數從28個下降至22個、平均菜價從2500元下降至不足1500元——辦酒宴請與每家每戶相關,總體數據下降,離不開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還有,十年間,桐鄉全市登記備案的社會組織數翻了一番,社會工作者持證人數翻了三番。全市注冊志愿者總人數突破22萬,志愿服務總時長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志愿紅”成為“流行色”。

“三治融合”十年發展歷程展示墻 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圖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基層場景逐漸發生演變,基層基礎、群眾訴求、村社管理、治理方法、輿論環境都在演變,‘三治融合’必須迭代升級?!蓖鯃愿嬖V澎湃新聞,桐鄉正從重塑組織體系、優化載體建設、擴大參與主體等方面探索創新。
本次研討會上,“三治融合”建設的主要研究者、倡導者、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郁建興教授,介紹了《重構基層社會——以浙江桐鄉“三治融合”建設(2013-2023年)為研究對象》一書的寫作情況并征求意見。

郁建興教授
在書稿中,作者提出,源自桐鄉的“三治融合”建設不僅僅是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品牌,而且為當代中國重構基層社會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路徑。為論證這一命題,本書遵循從理論框架到實踐檢驗再到理論修正的研究思路,先討論基層社會的基本概念及其與基層治理的關系,并基于此提出重構當代基層社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以桐鄉為案例詳細分析“三治融合”興起的原因和發展進程、制度設計、持續創新和治理成效;最后討論基于“三治融合”的理論與實踐重構當代中國基層社會的可行性和主要路徑。
參會的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教授指出,“三治融合”的桐鄉經驗既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組成,又具有基層社會治理的獨立價值,創造出一種中國式基層治理文明新形態。“三治融合”從盆景到風景的系統性實踐轉型,得益于關于自治、法治、德治及其融合越來越深入的科學化規律性認識,是理論創新引領了實踐創新。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三治融合”)是一個不宜更改的科學概念?!叭稳诤稀币呀洀囊环N平面的經驗描述,上升為一種立體的理性概括,并成為基層治理的科學范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