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氣候與餐桌|全球進入沸騰時代,避暑小院還能涼爽多久

Jing/明日之路發起人
2023-09-02 13:40
來源:澎湃新聞
? 翻書黨 >
字號

很多人都聽說過,北方的候鳥老人去海南過冬。隨著氣候變化引發的全球變暖愈演愈烈,也許未來會有一群新的候鳥移民,在夏季高溫時移居到涼爽地區。在這個破紀錄的夏天,我就嘗試了一次避暑生活。

烏魯木齊夕陽下的鄉村田地,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我有幸在這里避暑。本文圖片均由Jing拍攝

不同的高溫

據媒體報道,2023年7月打破了人類史上多個記錄,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是過去12萬年來最熱的月份,也是全球月均溫首次升溫超過1.5℃升溫臨界點的重要轉折點。

我目前居住在上海,來上海十年,已經漸漸適應了南方潮熱的夏天。不過,7月中旬的一次感冒引發了咳嗽(感染新冠的后遺癥),桑拿天的潮濕空氣加上空調的冷風,讓我咳嗽不止。于是,借著養病的契機,我回到了5年未見的老家——新疆烏魯木齊——避暑。

其實,新疆也有一些高溫地區,比如著名的火焰山所在地吐魯番。今年7月16日,吐魯番的一個氣象站最高氣溫達52.2度,突破高溫歷史同期極值。

不過相比于南方的潮熱,同樣的溫度下,北方的干熱會讓人體感舒服一些。在我爸媽的家里,屋子里會比外面涼爽許多,而且晝夜溫差大,晚上還會有些涼風。不過,這幾年隨著高溫天的頻率越來越高,屋子里的溫度也在慢慢升高,以往不需要空調的地方,也不得不安裝空調。

回老家后,我的咳嗽慢慢止住了。雖然也有35度以上的高溫,但比上海舒服多了。唯一的不適應是空氣過于干燥,我的呼吸系統和皮膚都需要慢慢適應。在我慶幸躲避了高溫的時候,遇到的當地人都在抱怨高溫:晚上要開著空調才能睡著,家里種的花也蔫了,院子種的菜要被曬死了。不過,沒有人會提到氣候變化,盡管一些新聞里會提到高溫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但氣候變化這個詞對于普通人來說還是太陌生了。

我本來也打算幫爸媽安裝空調,但他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有個更好的解決方案——去更涼爽的鄉下避暑。

并不輕松的田園生活

十年前,我的爸媽翻新了鄉下的老宅院,一方面為年邁的爺爺改善居住條件,一方面也為自己的退休田園生活做準備。這座鄉下院子位于烏魯木齊的南山,靠近連綿起伏的山體,由于地勢高,歷來是城市的避暑后花園。我從上海回到烏魯木齊的當天超過了30度,爸媽直接送我到了鄉下院子,他們可不想在市區里過夜。

爸媽退休后在鄉下老宅翻新的房子和院子。

爸爸退休前查出了糖尿病,不得不吃藥控制,退休后就變成了“老農民”,體重降了三十多斤。在媽媽的眼里,“院子里的活永遠干不完,他一出門就是一天,比上班還忙。”田園生活給爸爸帶來了健康的食物和充足的運動,也填滿了他的退休時光。但爸爸也偶爾會感嘆,自己被院子拴住了,要時刻想著菜要澆水了,雞要喂食了,院子的柵欄要修了。在糖尿病邊緣的媽媽也瘦了,她負責每天的三時三餐,也會幫著一起做些農活,在院子里走來走去,不知不覺就一萬步了。

在研究可持續食物體系時,我時常羨慕那些有個小農場的新農人。但體驗過爸媽的田園生活后,我也逐漸認清了現實。當我表達出以后也想過田園生活時,媽媽直白地說道,就你那身體,干幾天活就躺下了。

的確,爸媽拿著退休金,只是種自己吃的菜,多余的送給親朋好友,看上去已經非常辛勞的。院子里的時間過得很快,我只是給爸媽打打下手,干一些邊角料的活,轉眼就晚上10點了,第二天起來腰酸背痛。當然,辛勞過后,收獲果實時的快樂是無以言表的,連我這個沒付出什么勞動的,采摘果實時也是滿心喜悅。

爸爸在院子里搭的葡萄架。

媒體上常常報道返鄉種地的新農人,那些從農村走出去又返鄉的總是讓鄉里鄉親無法理解——做農民又累又不賺錢,回來干嘛。如果算算爸媽種菜的經濟和人力投入,估計就像《克拉克森農場》里的吐槽一樣,一棵卷心菜要賣400英鎊。返鄉種地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如果把田園生活當作生計,靠賣菜來養活自己,估計會更辛苦。

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農業也變得越來越難,尤其在我的老家——缺水的西北地區。沒有水就沒有農業沒有食物,全世界70%的淡水資源都用于農業。

水與能源

雖然,“西北暖濕化”是氣候變化背景下引發的一個現象,但起碼在爸媽的小院里,我看到的最大問題是:缺水。

村里的水來自附近的山上,水質是很好的,但量難以保持穩定。以前家家戶戶都種地時,會定期向水渠放水。后來,能放的水越來越少了,農民發現種田難以為繼,于是紛紛出去打工了。城市對農村的虹吸過程終究還是在這里發生了,雖然比內地晚了很多。農民放棄田地后,承包商把土地都包了,利用滴灌灌溉,據說比小農灌溉更節水。于是,整個村子的景觀都變了,原本劃分成一塊塊的種植不同作物的田地,變成了延綿起伏望不到頭的向日葵、玉米和小麥田地。

爸媽院子后面的大田,種著向日葵、玉米和小麥。

一處農田里的標語:種植不易,勿請采摘。

然而,村民們還是不習慣不種地,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種上各種菜,用自來水澆地。每到周末,打工回來的村民都會在家好好澆地,爸媽的院子可能就停水了。于是,他們在院子和屋子里做了很多準備。院子里有各種水桶接偶爾落下的雨水,屋子里也有不少水桶和盆,定期儲存好水,以備不時之需。我開始學習節約用水的生活,雨水澆果樹,淘米水澆花,洗菜水沖馬桶,淋浴時下面放個洗衣盆,正好沖完澡洗衣服。

我經常看到爸爸坐在地里,看著滴答流水的水管發愁。夏日高溫下,蔬菜們在暴曬下生存,幾天澆不上水,葉子就黃了,甚至曬死了。我問爸爸,能不能做滴灌?他說,滴灌要有一定水壓才行。其實,我在院子里看到一些滴灌管,估計他以前試過,但失敗了。

天山1號冰川是烏魯木齊的重要水源地,這里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冰川。然而,在過去20年,這個冰川退縮了近100米。放眼中國,過去50年,中國的冰川平均退縮了18%;過去五六年,國內的冰川已經消失了8310條。專家表示,冰川的消失會帶來水資源短缺,還會導致局地的氣候環境變化。

熱門電視劇《山海情》里,寧夏的女工去福建工作,發現那里水源充足,看到水盆里嘩嘩流水就忍不住去把水關掉,這種情節恐怕西北人是很有共鳴的。在西北地區,缺水是永恒的問題,而另一個永恒的問題是能源。

新疆的冬天很冷,可以達到零下二三十度。以前當地人主要靠燒煤取暖。這次回家正好遇到了村子的“煤改氣”工程。村里的路上不時能看到一些坑道,那下面都埋著天然氣管道。相比于煤炭,天然氣會更方便,免去了每天燒鍋爐的麻煩,每戶都會安裝免費的壁掛爐,直接通熱水。不過,村民也有擔憂,他們打聽到已經“煤改氣”的地方,冬天的取暖費用會變多。聽說每個壁掛爐每年都會有補貼,他們才稍微放心了一些。

村子里的煤改氣管道。

在當地新聞中,“煤改氣”和“煤改電”工程是為了“打好藍天保衛戰”,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全市將有2.1萬戶村民進行清潔能源供暖改造。可惜的是,新聞里并沒有提到這也是能源轉型的一部分,減少煤炭使用有利于減少碳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讓夏天不要變得那么熱。

人與自然

在爸媽的院子里,除了涼爽,最讓人愜意的是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

我經常躺在杏樹下的床上乘涼,觀察走地雞的生活。

我在院子里最放松的時光就是觀察后院的走地雞,看著它們追著主人吃食,吃完主食在樹蔭下啄草啄石子,吃飽了就躺下打盹睡一會。爸媽還會給它們充足的零食:各類雜草、菜葉、果皮。夏天水果豐富,它們最喜歡西瓜皮,啄得只剩下那層綠皮。

除了吃吃睡睡,雞和人類也有很多相似處,比如霸凌和嚴格的社會等級。公雞間會打架,只能有一個最厲害的國王。地位低的幾只雞只能等其他雞吃完了,才能靠近食盆。為了提高公平性,爸爸就多放幾個食盆,讓弱勢雞有機會多吃點。

可能在自由的空間里生活久了,雞們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喜好,而不是都按照主人的安排來。比如,有一只母雞總是逃出院子去下蛋,我跟拍它好幾天,才搞清楚它是怎么逃出去的,追蹤到它下蛋的地方。

雞圈里還有常常來蹭吃的麻雀和其他鳥兒。在院子周邊的幾棵大樹上,生活著很多鳥,到了晚上,鳥兒都回來了,嘰嘰喳喳在樹上開會。我們開玩笑說,它們在聊天,彼此分享食物來源和一天的經歷。

落在院子的晾衣繩上的鳥兒們。

鳥們在這里可謂是食物充足,如果說大田里糧食是它們的主食,那么爸媽院子的各種蔬果就讓它們的食物更豐富多樣。麻雀在房子二樓屋頂的鋼管里安了家,有時早上剛醒來,在陽臺上就能看到探出腦袋的小麻雀。除了偷吃雞食,鳥兒們還看中了草莓、樹莓和杏子。

同樣喜歡杏子的還有松鼠,不過它們會把杏子的果肉吐掉,在杏核上咬個洞,取出杏仁后逃之夭夭。松鼠喜歡儲存堅果,它們還會鉆進陽臺,媽媽可以從嗑瓜子的方式分辨出哪些是被松鼠偷吃的。

時而還有幾只老鷹在雞圈上空盤旋,總讓我想起小時候玩的游戲“老鷹捉小雞”,它們發出經常在日劇大河劇里展現歷史感的叫聲。目前為止,老鷹還沒有傷害過雞,黃鼠狼卻得逞過。前兩年,一次爸爸晚上忘記把雞趕回雞屋里,結果第二天就有10只母雞慘遭不測。后來聽說村里好幾家都有同樣的遭遇。爸爸還說,他在大田里見過巨大的野豬。這些原本生活在深山里的動物,這幾年都慢慢下山了,據說是山里干旱,食物不夠充足,它們就來村里尋出路了。

不確定的未來

沒想到爸媽的院子就像紀錄片《最大的小小農場》一樣,這十年來,爸媽逐漸在房前屋后種上了各種果樹和蔬菜,每年都養一群走地雞,院子里一到夏天就綠意盎然,不僅為爸媽提供了各種新鮮蔬果,也喂養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各種小動物。

爸媽的這個院子成了市區親朋好友的避暑勝地,臨近周末,他們就會打電話來預約。也有的連招呼都不打,就直接開車過來,嘴里抱怨著:天太熱了,還是你這里好啊。爸媽也想借機把一層的房子租出去,彌補一下這些年建房子和院子的高額投入。不過,相比上海的鄉村宅院,老家的宅院難出租多了。親戚也會跟我開玩笑說,你要是在上海有這么個院子,是不是就能躺平了。

不過,看著這個生機盎然的院子,我還是有些擔憂。在人類從全球暖化的時代進入全球沸騰的時代后,不知道這愜意的小院還能持續多久。如果氣溫繼續升高,這里可能就不再是避暑之地了,就像爸媽在市區的原本涼爽的房子一樣;如果水資源越來越少,沒有足夠的水澆灌蔬菜,院子就無法綠意盎然了;如果沒有了植物,小動物們也就失去了食物。到那個時候,我們該怎么生活下去呢?

畢竟,就在今年這個夏天,全球升溫已經短暫超過了1.5度臨界點。明年的夏天有多熱?未來的氣候變化還會帶來哪些災害呢?恐怕沒有人可以預測。

    責任編輯:楊小舟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麻莱县| 司法| 盘山县| 慈利县| 罗城| 增城市| 新乐市| 甘谷县| 德惠市| 元阳县| 左贡县| 礼泉县| 陆良县| 巴中市| 那坡县| 元江| 赤水市| 凌海市| 博客| 晋宁县| 象州县| 海原县| 榆林市| 清水河县| 闻喜县| 长沙市| 旬邑县| 南乐县| 清水县| 青浦区| 惠东县| 乌恰县| 吉安县| 班玛县| 台北市| 龙江县| 三原县| 衡南县| 兰考县| 长兴县|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