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六篇:沙產業實至名歸為“大農業” | 對話劉恕,探尋錢學森沙產業理念
【中國綠發會訊】前言
《一個偉大預言的現實見證:對話劉恕,探尋錢學森沙產業理念》前言
一、初識沙產業
初識沙產業(1989-1993)|對話劉恕,探尋錢學森沙產業理念
二、認知沙產業
三、步入實踐的沙產業
步入實踐的沙產業(1995~2011)| 對話劉恕,探尋錢學森沙產業理念
四、“拾級而上”的沙產業
“拾級而上”的沙產業(2011~)| 對話劉恕,探尋錢學森沙產業理念
五、沙產業功能的理性拓展
六、沙產業實至名歸為“大農業”
“所謂農、林、草、海、沙5個產業是第一階段;各自創造經驗,為最后統一為大農業,作準備創造條件。”(錢老手跡)
王靜、王曉瓊(簡稱:王):錢老在1995年12月10日寫給您的信中提到,“一個真正知識密集型的農產業、林產業、草產業、海產業和沙產業將要登上人類歷史的舞臺了。而這是從小弟弟沙產業做起的!” 這是錢老對沙產業踐行后的肯定。通過之前與您的交流,也深深感悟到“小弟弟沙產業”的價值。但是您在談話中,也曾提到“沙產業名稱最終會在知識技術創新發展中消除”,該如何理解您的這一論點?
劉?。ê喎Q:劉):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必要從收到一件不比尋常的珍貴“禮包”說起。
2016年春,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教授,將經錢學森圖書館整理的幾份錢老珍貴手跡的復印件,送給我們作為學習和探究用。在這件含有錢學森圖書館同仁勞動和館長期望的珍貴“禮包”中,有份寫在兩張用過信封背面的錢老手跡。手跡略略百余字,保有錢老字體特有雅致風格,但字卻變得粗大,排列也顯得不那么橫平豎直。手跡上并沒有注明日期,但我想,這可能是錢老在金色晚年,臥床歲月時光留下的文字。
手跡以“第六次產業革命”為標題,下邊分寫在兩張用過信封的背面上,有8個論點:
1.古老的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的消失,退出歷史舞臺。
2.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新的笫二產業:①農(林、草、海、沙)工貿結合的企業:② 改造地理環境,用工程技術加新技術;③ 特點是用日光能量通過生物一植物、動物、菌物、生產食品和工業品。
3.用系統工程設計和運行。
4.所謂農、林、草、海、沙5個產業是第一階段,各自創造經驗,為最后統一為大農業,作準備創造條件。
5.對此甘肅武威、張掖創了一條路!
6.林是林果業,小枝葉可作飼料。
7.田裕釗的微藻產業是一種普適農業,即在城市屋頂也可以用。
8.第一階段到2021年建黨100周年,人口20億。
這份看來似乎信手拈來紙筆留下的手跡,記錄下了一位杰出貢獻科學家閃耀著思維光亮的火花;保留下一位人民科學家對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框架,深思熟慮地構思以及面對一個深邃而重大的課題——“即將迎來的新一次產業革命”的回應。
每當我讀到這份手跡內容,都會自然地聯想起,1984年2月的時候,錢老關于“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關于“產業革命是由生產力發展所導致的生產體系和經濟結構的飛躍”,關于產業革命序列及其中“第六次產業革命——高度知識和技術密集的大農業,農、工、商綜合生產體系,可能出現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理論論述。
對于錢老第六次產業革命的科學理論,我很早之前雖學習過,但對其理解、認識始終有待進一步深入。此次錢館長的“禮包”帶給了我們再學習機會,藏在“禮包”內的錢老手跡就是我們再學習笫六次產業革命內涵的“教案”。教案告知我們:笫六次產革命是“生產體系和經濟結構的飛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式的“古老的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將消失并“退出歷史舞臺”,代之而起是“一種新的笫二產業”。新興的笫二產業是什么樣的呢?是農、林、草、海、沙等農業型產業與工貿結合的企業業態;是依托工程技術加新技術改變、優化光合作用的環境要素,用日光能量通過生物(植物、動物、菌物)生產食品和工業品的產業;是完成“生產體系和經濟結構飛躍”,“用系統工程設計和運行”的產業。
這略略百余字的手跡,既是對笫六次產業革命內涵有著明確闡釋,又指明了完成目標任務的路徑。這種多維度論述,顯示出錢學森理論體系的“既高屋見瓴,高瞻遠矚,又切中實際有的放矢,既能頂天,又能立地”(《錢學森精神讀本》,2019)的特征。從此開始的手跡,是寫在第二張信封背面的,這些具有前瞻性、預見性的論點,首先明確了農、林、草、海、沙這5個“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來進行產品生產”的產業體系,都將在科學技術波瀾壯闊發展的洪流中,各自創新發展積累經驗,最后“萬流歸終”為一統的“大農業”。同時還有兩項具體且明晰的論點,一是對與農、草、海、沙并列的林產業,明確界定指的是“林果業”;二是對微藻產業這個人們尚未熟悉的產業,錢老從“普適農業”的價值高度給予了肯定。令人嘆服的是,錢老的這些超前預見,現今已被一一見證,如將微藻視作“綠色細胞工廠”而大力發展的生物經濟產業。
“字字珠璣,句句箴言”的百余字手跡,是錢學森先生在金色晚年,以深刻洞察力,對第六次產業革命深刻豐厚意蘊的再次論說。我的那段“沙產業作為產業名稱最終會在知識技術創新發展中消除”,則顯而易見,只是我依照對錢老手跡中有關“所謂農、林、草、海、沙5個產業是第一階段,各自創造經驗,為最后統一為大農業,作準備創造條件”和“甘肅武威、張掖創了一條路”論點,并沒有深刻理解的重敘。
王:您在推動沙產業邁向實踐過程中,是否己經意識到,沙產業作為產業名稱最終會消失?
劉:謝謝你們提出這個重要的問題!實際上沙產業必將實至名歸為“大農業”,其單獨作為產業名稱終將消失的論點,錢老早有論述。
1995年11月21日,在甘肅河西走廊沙產業開發工作會議上的書面發言中,錢老曾講到,“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產,而且是大農業生產?!l展尖端技術的沙產業,也就是用現代生物科學的成就,再加水利工程、材料技術、是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前沿高新技術,一定能夠在沙漠、戈壁開發出新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農業,即農工貿一體化的生產基地”。

錢老書信手稿
錢老在給我的信中也有多次明示。在1995年12月10日寫給我的信中,錢老寫到,“我想武威、張掖的同志實際是開創了一個新型產業,在缺水但陽光豐富地區用高新技術搞農副生產,達到高效益?!敫咝录夹g以及高新技術產品一新材料、信息技術等,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新產業,一個真正知識密集型的農產業、林產業、草產業、海產業和沙產業將要在人類歷史上登上舞臺了。而這是從小弟弟沙產業做起的!高新技術將引發人類歷史上的第六次產業革命!中國人可以當帶頭的!” 1996年春節收到的錢老書信中,更稱張掖山丹在沿312號國道的荒漠戈壁上,建起的200余座大棚并試驗用無土栽培,是在“用新技術展示了未來農業的概貌”; 到1998年4月11日的來信中,錢老再次明確指出,“沙產業的一套做法實際是高科技農業生產的試驗,…沙產業實際上是未來農業,高科技農業,服務于未來世界的農業!您們開了一個好頭,前途無量!”

錢老書信手稿
回過頭來再讀錢老的這些信件,可以清晰地領悟到錢老的提示: ① 基于沙產業生產活動區域具充沛陽光,有滿足光合作用源頭要素的優勢,伴隨科學技術進步,具有可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潛力,沙產業可與農、林、草、海并列,成為第六次產業革命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的類型;②“用現代生物科學的成就,再加水利工程、材料技術、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前沿高新技術”,在沙漠、戈壁可能開發出知識密集大農業;③“小弟弟沙產業”可能在邁向知識密集“大農業”道路上起步先行,率先探索作為第六次產業革命“邁向高科技農業生產的試驗”。
沙產業肩負的使命是率先完成“知識、技術密的大農業”的第一階段創造經驗的任務,所以當甘肅河西走廊在沙漠和戈壁上建立起新型綠洲后,有了錢老的“沙產業的一套做法實際是高科技農業生產的試驗,……您們開了一個好頭,前途無量!”的表揚。
遺憾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對于一位杰出貢獻科學家內涵深邃意義的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學習不夠,理會膚淺,才會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錢老曾明確提示的沙產業發展“為最后統一為大農業,作準備創造條件”的目標任務,而突出單一產業類型,有意無意間向“舍本逐末”的方向走去了。
錢永剛館長帶給我們的錢老百余字手跡,使我們再次握住了打開錢學森先生第六次產業革命思想寶庫的鑰匙,我們也得以有機會重新認真、完整的理解錢老的思想,無論是沙產業、草產業,還是農、林、海產業有多大的成效,都只“是第一階段,各自創造經驗”,這些產業的探索最終是為完成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大農業”目標。
錢學森先生曾將他提出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寫進《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認為這是自己的重要學術成就。錢老對于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堅定信念和不竭熱忱,不僅是對科學理念追求,更是源于他對國家發展、民族命運的深切關心的情懷。錢老在1995年3月致李振聲院士信中寫道,“我想對我國農業,不能就為15億人口,要想想中國人口到了20億、50億怎么辦。也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這幾年我一直在宣傳第六次產業革命”。因此,第六次產業革命理論,在錢學森“卷帙浩繁的思想寶庫”中,不僅有理論價值,更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其掩映于科學思想中的家國情懷,也等待著大家為之奮力學習、提升理解和認識。
王:您的回答客觀又中肯!近30年,一些“人民中的實干家”(生產者,專業人士,企業家),“地方政府中的積極領導干部”,大家齊心推動沙產業發展,付出了艱辛努力。隨著沙產業必將實至名歸于“大農業”,沙產業名稱將不存在。不知道他們將有何感受。
劉:我們知道,錢老在推進建立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過程中,特別關注我國西部干旱地區農業和貧困農村發展,提倡在干旱不毛之地上建立農業型知識密集產業——沙產業。的確,30年來,在持之以恒的多年工作,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錢老的教導下,自然地鑄就了一個信賴、熱愛沙產業的群體。當沙產業名稱,隨韶華流逝消失,實至名歸為“知識密集大農業”,他們將如何面對這種變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想最好的辦法是用我熟知的實例來說明。
自1995年11月錢老在甘肅河西走廊沙產業開發工作會議上的書面發言中界定了他所倡導的沙產業“……就是用現代生物科學的成就,再加上水利工程、材料技術、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前沿高新技術,在沙漠、戈壁開發出新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農業,即農工貿一體化的生產基地”,以及曾為中共甘肅省委書記,時任中共常委的宋平同志在會上講,“……種莊稼需要水、肥、土、種和陽光,在西北這樣干旱的嚴峻的自然條件下,就得發揮這里陽光充沛的優勢,辯證法講事物是對立的統一。……錢學森同志在西北工作時,看到了這種可能性,提出了沙產業概念,使沙漠戈壁地區看到了前途;為西部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縮小東西差距找到路子?!拭C要脫貧要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發展農業型的沙產業是一條好的路子”,至今已過20余年。20多年來,這里的“人民中的實干家”和“地方政府中的積極領導干部”,沿著錢老倡導的沙產業之路前行。他們首先完成自我思維定勢的轉變,建好以點帶面示范基地,認真作推廣擴大等系列工作程序并不斷地努力實踐發展。在日積月累地實踐過程,他們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加深了認識:這里有年平均日照近3000小時的充沛陽光,空氣干燥,和祁連山純靜的雪水一起構成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12字”沙產業技術路線最佳實施地域。在這里,“12字”技術路線,不僅成為當地廣大農民群眾人人明白的口訣,而且已轉化為當地人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所遵守的準則。“12字”技術路線的應用,讓地處祁連山北麓民樂縣建成了一座規模50萬平方米的大型智能玻璃溫室;讓酒泉在2019年底建成了面積達到9.3萬畝的日光溫室、鋼架塑料大棚,每年可向市場提供400多萬噸果蔬商品,戈壁荒灘真正成了“聚寶盆”。我想,肩負迎接沙產業落地,完成實踐中創新,送它實至名歸“大農業”任務的一代代人,放眼散落在干旱不毛的戈壁灘上他們用汗水和心智譜繪的塊塊沙產業的新綠洲,欣喜、愉悅、滿足的幸福感必將油然而生。這也是對每一位為沙產業實踐付出心血的人們最真實的回報!

騰格里沙漠中日光溫室沙產業綠洲

戈壁荒灘上的蔬菜日光溫室
內蒙古鄂爾多斯恩格貝生態示范區位于庫布齊沙漠的南部邊緣。從創業的王明海團隊起,40余年來,一代代懷抱變沙漠為綠洲夢想的專家學者,各界人士以及國際友人志愿者,包括知名的日本治沙老人遠山正瑛先生就曾以垂暮之年,矢志不渝地工作在中國的沙地上;更有一批80后,90后的年輕人走進恩格貝繼往開來匯集一起,共同追尋著由“沙漠變綠洲,綠洲變家園,家園變樂園”的宏偉目標。在他們中有一位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沙產業獎學金班的山東姑娘,我印象特別深刻。她學習期間得到老師們傳授的沙產業知識,畢業后堅持14年將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水果香蕉、木瓜、火龍果等引入到庫布齊沙漠邊緣干旱不毛地上構建的日光溫室中培育生長,現已果實累累,味美香甜。曾有人問她,在這樣環境下年復一年工作,是否覺得枯燥寂寞,她的回答是:種子破土到幼苗生長,再到成熟結果,時時有新意,不斷地在證實一個科學預見,即沙漠中農業型產品將“地不分東西南北,時不分春夏秋東”;一天一天腳踏實地實現著幾代治沙人“沙漠變綠洲,綠洲變家園,家園變樂園”理想,生活很充實!
這些實例表明,從事沙產業實踐活動的“人民中的實干家”(生產者,專業人士,企業家)和“地方政府中的積極領導干部”心中亦十分清楚,當沙產業實至名歸于“大農業”時,迎來的是跨入“農業型知識、技術密集產業”的新生,是“農工貿一體化的生產基地”將呈現出更加美好的前景!這是大家所欣慰期待的新的開始,也是大家要繼續奔赴的新的征程!
王:您也是沙產業“人民中的實干家”和“地方政府中的積極領導干部”中的杰出代表,我想您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也道出了志同道合者的心聲。不過,我們還有個問題想問您,您在錢老的引領下曾將推進錢老倡導的沙產業作為責無旁貸地的使命,現在沙產業將實至名歸于知識密集的“大農業”,作為產業名稱它將不存在,作為專業學者,您個人有何感受?
劉:作為沙漠科學工作者,從專業學科視角如何看待沙產業名稱消失,實至名歸為知識密集的“大農業”?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再強調下我對沙產業的認識:沙產業理念,是錢老以新觀念綜合分析干旱沙漠具有充沛陽光的資源優勢,提倡以合理的模式經營干旱沙區的土地生產系統,是對沙漠學科內涵的豐富對和學科發展空間的拓展。
沙漠是地球表面獨特的地理單元,對于這個領域的大量研究工作,可以說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應對百廢待興的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而開始的。在我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一條東端與北京銜接,西端延至蘭州,連接起首都與西北的鐵路大動脈被明確提出,包(頭)到蘭(州)建設項目因此也被列入其中。包蘭鐵路由銀川到蘭州段走黃河北岸,由銀川經中衛、景泰到蘭州,通過騰格里沙漠邊緣,特別在中衛西有段16公里的高大格狀沙丘。
在沙漠中筑路是否可行?如何保障火車平安通過沙漠?國際上雖有通過中亞沙漠治理經驗借鑒,但要解決難題,不能僅靠借鑒,還需要從當地試驗起步,于是沙漠筑鐵路以及防治鐵路沙埋的試驗研究課題便應時而生。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鐵道部、林業部共同匯集人才、物力,在中衛西部沙坡頭地段開辟了“新中國成立后打響治沙第一仗的主站場”(陳舜瑤,1989)。
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國家曾提出一項“關于西北六省區治沙利用與改造任務”。為應對這個任務,中國科學院成立治沙隊,組織來自高校、院所的專家隊伍,開展了對全國各沙漠、沙地的綜合考察研究。無論是包蘭路建設,還是沙漠綜合考察,在科研實踐過程,都是由不同專業人員通力合作才完成了任務。一個由地理學、氣象學、植物學、林學、土壤學以及土木工程、社會科學等多學科互相滲透融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沙漠學,也在國家任務推動和促進下開始形成。
20世紀70年代以來,占地球陸地面積近1/3的干旱、半干旱區土地遭受荒漠化災難。自1977年9月聯合國防止荒漠化會議后,1994年6月通過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進一步明確了荒漠化雖與干旱及脆弱的自然地理環境相關,但荒漠化不是土地退化的自然過程,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后果,荒漠化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癥狀。
探究荒漠化問題,需要新的對策,新思路,提岀新的研究方向。我國專家學者對沙漠化發生發展的系統、理性研究以及從經濟發展結構布局上預防沙漠化發生的觀點,結合群眾經驗取得治理恢復沙漠化土地的實踐效果,進一步推動自然學科與社會科學融合。沙漠化防治也使我國的沙漠學科向高度綜合性發展,邁進了堅實的一步。
關于錢老的以提高太陽能固定、轉化效率為目標,構建知識密集農業型的沙產業價值意義,我們已在前面的問答中作了很長的討論。如果從我曾經學習并研究的沙漠學科視角來回答你們的問題,我想還可以通過引用兩句話來說明:一是,錢老在1991年3月召開的香山首次沙產業學術研討會上講的,“沙產業是在已經有基礎的防沙、治沙、固沙事業開拓出去!”二是,2013年7月23日,各國專家會聚在北京,以旁觀者的眼睛寫下的對甘肅河西走廊綠色發展的由衷評價:“實踐證明:不毛的戈壁荒漠,在科技支撐下,具有開發價值,擴大了農業發展的空間,極大地推進了‘消除貧困與饑餓’的過程。”這兩句話簡扼明晰表明,知識密集農業型產業沙產業在防沙、固沙基礎的創新發展上,讓人們得以窺見干旱荒漠未來的另一種發展前景,那就是:陽光充足的沙漠戈壁,依托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有可能提高利用太陽能轉化食物的效率,成為農業發展新空間的開拓地。這對我國當時仍嶄新的沙漠學科,是再一次的充實和豐富。
沙漠自然環境本底嚴酷,多風少雨,地表疏散,大風揚起沙動塵飛,面對沙漠,學者常用“一半是誘惑,一半是威脅”來預警沙漠中的開發活動。沙漠學發展過程始終是以抵御和消解沙漠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威脅的那一半”為重點的,包括以空氣動力學理論,探討風沙移動規律;用有機體與環境辯證統一視點,探討地帶性植被演替理論,建立人工植被,形成自身的基礎理論等等。當今,在貫徹基于我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這一重要特征,也構成了沙漠學抵御和消解“威脅的那一半”的豐厚的哲學基礎,因為 “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最緊迫的必須跨越(的)哲學問題”。
我國的沙漠學在國家任務的推動和促進下誕生并發展,現在,沙漠區已成為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基地,旅游觀光的休憩地,文化考古發掘保護地。沙漠充滿著新活力、新問題等待人們探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蔽覈纳衬畬W必將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業的激發下,顯示出它創新的底色,在應對新問題中,加強自身的科學源頭-基礎研究,取得突破的成果,更有力的支撐沙漠區的發展。
作為沙漠科學工作者,我有機會在錢老關心指引下,參加到 “最后統一為大農業,作準備創造條件”的“小弟弟沙產業”的探索踐行活動,是人生的幸事。 錢老引導我們邁上探究、踐行第六次產業革命“一個大項目”的宏闊大道,更以自已的科學精神,影響、教育著我們科學品格的養成。1994年5月29日我收到錢老指示,“我是從來不同意出版我論文專集的。這是因為現代科學技術活動總是集體活動,決不是個人獨辦得了的?!卞X老告誡我們,“現代科學技術活動是集體活動”;對待學術上的不同看法,要有“平權的爭論”,“寬容的激勵”和“實踐的檢驗”的科學精神。這是杰出科學家博大胸懷和科學精神體現,更是留給科學工作者寶貴的精神財富。
王:您以沙漠學發展的實例和自己科研實踐、體驗的一席話,進一步使我們深刻地理解了執著推進沙產業發展并熱愛沙產業群體的思想,也體會到了面對30年來為之奮力的沙產業將實至名歸于“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農業”時,他們所擁有的寬闊胸懷和美好追求。這個群體理當被錢學森先生稱譽為“人民中的實干家”和“地方政府積極的領導干部”!
劉:確實如此。這個群體能被錢學森先生稱譽為“人民中的實干家”和“地方政府積極的領導干部”亦是實至名歸!現在,建設“農業型知識、技術密集產業”,“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農業”的新使命業已呈現在他們的面前,他們將要在學習、提升認識中奔上新的征程。
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上驳氖?,當下在我國大地上,知識密集“大農業”正蓬勃地興起,這些發展中的實際情況,恰是他們學習理解,提升認識的實踐基礎。祝愿新一代的人民實干家和領導干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踔厲奮發,取得更好的成績!
王:我們與您作了一次較長時間的有關“沙產業”的對話,您從初識談到認知,又從認知談到沙產業的踐行和沙產業意義的拓展,直至沙產業實至名歸為“大農業”。通過這場跨越30多年時光的對話,您提綱挈領地講解,仿佛讓我們重溫了一堂生動的沙產業課程。您是沙產業整個歷程的親歷者、親為者和親身見證者,我們最后也想請問您,您是怎樣看待沙產業完成整個歷程的意義的?
劉:我們從初識沙產業一直討論到沙產業作為產業名稱將不復存,整個歷程是一個完整的閉環。沙產業的完整閉環,標志著沙產業率先完成了錢學森先生賦與的作為“知識、技術密集的“大農業”第一階段,“創造經驗”的使命;意味著作為農、林、草、海、沙五個農業型產業中的“小弟弟沙產業”率先跨入“知識、技術密集的大農業”門檻。
錢學森先生始終以其精深的學識和智慧凝視著未來,思謀著國家的發展。他認為,每一位關心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中國科學工作者,都應關注和思考如何迎接21世紀的問題。于景元先生曾著文說,“20世紀80年代初……這一時期,錢老學術思想之活躍,涉獵領域之廣泛,原始創新性之強,在學術界是十分罕見的,……錢老預見21世紀將出現兩次新的產業革命即由生物技術引發的產業革命完成和以醫學與生命科學技術引發的產業革命”(于景元,2014)。
沙產業率先跨入“知識、技術密集的大農業”門檻,完成使命的深層價值,即是對錢老由生物技術引發的產業革命-第六次產業革命的科學預見的現實見證!
我想,我們這次較長時間的有關“沙產業”的對話交流,伴隨沙產業實至名歸,到了結束的時刻!謝謝你們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幫助我系統地回顧和思考了沙產業發展的整體歷程,并再次認識到能親自參與推進沙產業發展,是怎樣的人生幸事!拘于自已的認知水平,我的回答中或有不足和錯誤,也期望大家予以指出和修正,謝謝!
注:本文所有配圖均由劉恕先生提供。
文/王靜、王曉瓊 審/劉恕 編/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