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研中心張文魁:中國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的距離有多遠
過去幾年,中國有關部門一直探索推進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工作,努力打造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和專業突出、創新驅動、管理精益、特色明顯的世界一流專精特新企業。國務院國資委于2019年遴選了11家央企,作為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又于今年3月和4月公布了新增的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這些企業是中國數千萬家企業中的佼佼者。
但是,比較分析顯示,這些企業中的重要典型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與國際上同行業或同層次的優秀企業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盡管國家有關文件對世界一流企業和一流專精特新企業的描述并未涉及經濟效益,但是,無論是產品卓越、專業突出,還是創新領先或創新驅動,以及品牌卓著、管理精益,最終都應該體現為經濟效益。從企業經營和市場競爭角度而言,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是衡量產品是否優異、管理是否得當、技術是否過硬、創新是否見效的最可靠和最可信的外在指標之一。
很難想象,效益指標長期低下的企業,其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會有多高,其創新活動會獲得長期投入,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全球競爭力會得以維持。因此,從經濟效益視角來衡量世界一流企業就非常重要。就中國的情況而言,需要進一步加快企業的改革優化和轉型升級,才能在經濟效益方面趕上世界一流水平。

湖南株州中國中車電動車生產基地。視覺中國 資料圖
一、對中國大型龍頭企業經濟效益的分析
國務院國資委公布的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共有28家,包括航天科技、中國寶武、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三峽、國家能源、中國移動、中航集團、中國建筑、中國中車、中廣核等21家央企,以及上海汽車、安徽海螺、京東方、濰柴、萬華化學和深圳投資控股、寧波舟山港等7家地方國企;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則有200家,包括航天信息、中海油服、長江電力、一汽解放等央企,以及上海電氣、巨化集團、浪潮信息、陜汽集團等地方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或其母公司集團,其中大部分也被美國《財富》雜志列入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以下簡稱“世界500強”)。2022年,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企業有136家,美國企業有124家。盡管這只是一個按營業收入規模排名的榜單,并不代表每個企業真正很強,但其中許多的確是很具全球競爭力的跨國公司,也被公認為世界一流企業。
對上榜的中美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行一些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中國企業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由于2022年公布的榜單實際上顯示的是2021年的經營數據,中國企業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遠低于2022年,所以這些數據有較強說服力。
總體而言,中國大陸上榜企業平均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1%,總資產收益率為1.2%,凈資產收益率則為9.5%,美國上榜企業分別為11.0%、3.2%和21.9%。中國大陸上榜企業有10家銀行,其利潤占上榜中國大陸企業全部利潤近42%;126家中國大陸非銀行上榜企業平均利潤為26億美元,而117家美國非銀行上榜企業平均利潤為92億美元。
在營業收入利潤率最高的50家企業中,美國有23家,包括微軟、甲骨文、Meta(臉書改名后的公司)、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蘋果、高通、思科、輝瑞、英特爾、強生等企業;中國大陸只有6家,其中5家是銀行,其他1家非銀行企業是騰訊。在凈資產收益率最高的50家公司中,美國有25家,相當一部分企業也正是營業收入利潤率最高的那23家企業;中國大陸有3家,分別是中國醫藥、聯想集團、山東鋼鐵。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金融業之外的這些大企業排頭兵,與美國金融業之外的大企業排頭兵相比,經濟效益有很大差距。而中國這些大企業排頭兵,其中許多還被認為是中國相應行業的龍頭企業,以及盈利能力很強的企業;并被遴選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或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譬如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建筑、中國寶武、中國移動、上海汽車、航天科技、中國中車等上榜企業,以及中國核工業、航天科工、中國船舶、安徽海螺等上榜企業,要么在一流示范企業名單上,要么其子企業在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名單中。
即使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比較分析,效益差距同樣明顯。金屬制品行業具有很強的可比性,因此這個行業在中國和其他國家一樣都具有很高的市場化程度。在金屬制品行業,中國大陸上榜世界500強的企業有19家,但平均利潤額只有11億美元,凈資產收益率排名最高的山東鋼鐵為40.3%、中國寶武為6.1%、河北鋼鐵集團為2.0%、首鋼集團為1.1%;美國上榜企業只有1家,即紐柯鋼鐵公司,其利潤總額為70億美元,凈資產收益率達到48.7%;其他國家的上榜企業也有較好的效益指標,譬如盧森堡的安賽樂米塔爾的凈資產收益率為30.5%,韓國浦項制鐵為13.6%,日本制鐵為19.9%。一些人可能會認為,中國金屬制品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低,存在過度競爭情況,從而導致利潤率太低。但從單個企業的產量規模來看,中國企業普遍更高一些,而且各有其比較穩定的客戶群體和市場范圍,經過2016年前后結構性改革期間的“去產能”之后,并不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和嚴重的價格競爭等情況,所以,很難從產業組織角度來完全解釋利潤率的巨大差距。
可能電信行業更具可比性,該行業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大陸和美國企業數量相差很小,各為3家和4家。該行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不高,本國用戶人數對企業規模和效益的影響非常大,這方面中國企業更有優勢。從設備先進程度和技術迭代角度來看,中國企業也不處于劣勢。下表是兩國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的對比。
表1 中美電信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對比(2021年經營數據)

資料來源:作者收集與計算
不過,在網絡通訊設備行業,中國上榜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高于美國上榜企業。該行業上榜企業只有2家,恰好中美各1家,中國華為的凈資產收益率為27.0%,美國思科為25.7%。這都是很不錯的收益率指標,而華為還高一些。
二、對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經濟效益的分析
除了國資委公布世界一流和專精特新示范企業之外,工信部還提出,到2025年要培育10萬家專精特新企業、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00家單項冠軍企業,并先后公布了幾個批次的專精特新入選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企業中的佼佼者,迄今為止,共有四批9119家,國資委公布的200家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有許多都在這四批小巨人企業中。專精特新企業,包括其中的小巨人企業,營業規模通常比世界500強企業,以及中國央企母公司集團,要小得多,但更加專注于細分行業。對比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與國外類似企業,同樣發現,中國企業盈利能力差距較大。
根據工信部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中心等機構發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2)》,2021年已入選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營業收入為3.7萬億元,利潤總額為3800億元;截至2022年中,其中有76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上市。無論從經營狀況、綜合實力、發展勢頭來看,還是從在細分行業中的地位來看,這幾百家上市企業都是全部中小企業和全部專精特新企業中的表現優異者,其中,許多是國有企業集團的下級公司。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與安永研究所發布的《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創新與發展報告(2022)》,則對2021年底之前在A股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上市及在新三板掛牌的全部71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進行了數據分析,發現其總資產收益率為4.01%,遠高于主板全部企業0.71%的平均值、創業板全部企業1.70%的平均值,也高于科創板全部企業3.71%的平均值;其凈資產收益率為8.02%,也遠高于主板全部企業1.16%的平均值、創業板全部企業2.79%的平均值、科創板全部企業5.97%的平均值。完全可以說,這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國內屬于創造經濟效益能力很強的企業群體。
不過,若與國外同類企業相比,就略遜一籌。根據德國隱形冠軍之父西蒙的統計分析,德國有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其稅前和稅后的營業收入利潤率分別為11%和8%,遠高于德國工業企業為3.3%、德國最大500家家族企業為6.6%、世界500強企業為4.7%的平均稅后營業收入利潤率;其稅前總資產收益率達到14%、稅前凈資產收益率達到25%。如果將中國719家上市與掛牌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視為自己的隱形冠軍企業,大致是不錯的?,F在可將它們與德國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進行比較,各自的效益指標見下表。
表2 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與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效益比較

資料來源:作者收集與計算
上表中的中德企業的資產收益率計算,很可能存在計算口徑上的差異,即德國企業為稅前總資產收益率,而中國企業可能為稅后總資產收益率。但即使將德國企業的資產收益率調整為稅后,也可以肯定,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明顯高于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
對這些企業創新能力進行衡量,則可從更深層次來認識它們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德國隱形冠軍的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是一般德國公司的2倍,其創新效率是大企業的25倍;而且許多隱形冠軍企業并不申請專利;即使在成熟行業,隱形冠軍的創新也層出不窮,而且它們特別重視持續改良式創新。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創新方面也有優良表現。一項統計分析顯示,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于2021年共有專利申請48.18萬件,平均每戶98件,不過這還是明顯低于德國隱形冠軍每戶大約200件的水平;其中有效發明專利平均每戶只有13件;專精特新小巨人在A股上市和新三板掛牌的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的中位數達到5.6%,遠高于中證1000企業的3.7%和創業板全部企業的4.8%。
可以看出,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的上市和掛牌公司,研發投入強度已接近德國隱形冠軍企業,不過所積累的專利數量則少得多。此外,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專利質量,或者技術含量和有用性,可能也不太高。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與安永研究所分析了中國719家上市或掛牌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有效發明專利,發現只有8家企業有專利自引用行為,這8家公司的自引用率平均值為0.35,最大值為0.5,其中7家公司僅有1次自引用,另一家公司有2次自引用。這可能從一個側面表明這些發明的價值偏低。
三、一些啟示
中國將持續有力推進世界一流企業的建設,選入一流示范企業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名單的企業,以及選入其他有關名單或獲得某些支持的企業,還會繼續增加。這些企業及其他許多企業,也在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努力強化創新和升級。不過從經濟效益視角來看,中國被廣泛認為比較接近于世界一流的那些企業,與美國、德國的同層次、同行業企業相比,還有明顯差距。
盡管中國許多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以及一些專精特新企業,現在非常注重于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攻克“卡脖子”技術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以及維護國民經濟命脈和社會民生穩定,但是也不應忽視在經濟效益上追求世界一流。強大的創造經濟效益能力,既是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最終指標,也是持續提高競爭力的根本保障,更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體現。即使一些創新型企業,相當長時間里,必須大量“燒錢”而造成財務虧損,但一方面也需要以快速的業務增長來證明“燒錢”是值得的,并以此提高在資本市場估值和繼續獲得投資,另一方面,終究還是需要創造經濟效益。特別是資產收益率,比較集中地體現了資本要素投入的創造價值能力,較高的資產收益率意味著投入的資本要素更少、創造的價值更多,意味著更接近于集約型而非粗放型發展方式。即使企業在一個時期的保供能力強,甚至專利授權多,或者市場估值高,但如果處于長期、持續的低盈利狀態,甚至虧損狀態,企業最終也難以繼續保供、創新、融資,或者還會對宏觀經濟運行和經濟增長模式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追求一流效益,應成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國那些大企業,和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要顯著地改善經濟效益,首先還是應該在產品質量和檔次上下功夫。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產品通常有10%—15%的溢價,因為,它們通常以卓越的產品性能和品質來贏得市場份額。如此幅度的產品溢價將會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
其次,應該持續不懈地致力于創新。中國許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研發強度已經接近于德國隱形冠軍企業,但堅持五年十年不難,堅持二三十年和四五十年不易,因為一些高額的創新投入可能十幾年都見不到成果,從而引發放棄的思想。此外,許多創新并不具有革命性,而是通過長期改良才能集腋成裘。
再次,經營管理、工藝技術的精益化非常重要。僅有創新精神,忽視工匠精神,也難以涌現數量較多的世界一流企業。最后,在數字化時代,借助于數字化加快企業升級轉型,并且構建和融入數字化生態,也非常重要。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應該加快市場化改革和公司治理轉變。國家則應該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并為整個社會營造誠實、厚道、有合理良好預期的長期主義發展環境,就這一點而言,能否涌現出一批世界一流企業,不僅僅是企業界的事情。
(作者張文魁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