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假結果或夸大結果,如何對待和處置科學研究的不可重復結果?
據2018年9月10日在媒體上公開的一份2014年錄音顯示,韓春雨通過代寫學位論文牟利,意圖組織學生進行學位論文買賣活動,還勸說學生花點錢買個論文很賺。此前,河北科技大學官網首頁發布的《學校公布學術調查和處理結果》(簡稱“結果”)稱,“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同時表示正在退回“基于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
關于韓春雨的科研問題一直處于輿論的旋渦。“結果”公布后,與預料的相似,這一調查和處理結果很難服眾,無論是學界還是公共領域。“結果”表述的核心其實只有兩點,“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指的是韓春雨團隊之前發表的研究結果不能重復,“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是指該團隊并非有意造假。
問題也出在這兩個有相互關系的因素上。研究結果不可重復是否為造假或學術不端行為,現在恐怕還有一定的爭議,但即便認定是造假,在人們看來,“結果”也是在為韓春雨團隊緩頰。無主觀造假,就意味著不是有意,而是無意。那么,是否存在有意和無意造假,如何區分這兩種造假,以及區分后應否有不同的處理結果?尤其是后者,讓人們感受到與國外的學術造假所進行的嚴厲懲處有天壤之別——例如韓國的黃禹錫、日本的小保方晴子——有息事寧人或姑息養奸之嫌。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認為,“要么造假要么不造假,哪有主觀不主觀之分”。實際上,在研究中學術造假或學術不端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尤其是在研究結果不可重復之上。黃禹錫和小保方晴子當然是“有意”造假,前者是在兩篇論文中的所有圖像和數據都偽造,后者是在論文中篡改圖像。
而研究結果不能重復則甚至已經是今天科學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情況。早在2011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開放科學中心的心理學教授布萊恩·諾賽克(Brian Nosek)等人牽頭,招募全球250多名科學家參與,對2008年發表在3家頂級心理學期刊上的100項心理學研究結果進行重復研究,2015年該項重復性研究完成,結果僅有39項研究結果可以再現,61項研究結果無法重現,不可重復率達到61%。
此后,諾賽克等人又再次組織了由多個國家研究人員參與的一次重復性研究,對2010-2015年發表在《自然》和《科學》期刊上的21篇心理學論文的結論進行重復性研究,結果是,38%的結果不可重復。這一重復性研究結果已經在線發表在2018年8月27日的《自然》子刊《自然人類行為》期刊上。
不僅是心理學研究結果有很高的不可重復比率,就連生物醫學研究也位居不可重復率的排行榜的高位。拜爾醫學的研究人員對發表在世界著名科學期刊上的67個實驗項目的數據進行重復研究,結果顯示,僅有21%的項目(14個)可重復,高達65%的項目(43個)數據不能重復;另有7%的項目(5個)能重復主要數據,4%的項目(3個)可重復部分數據。
而且,上述研究都是發表在今天影響因子高的主流期刊上,包括《細胞》(Cell)、《自然》(Nature)、《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和《科學》(Science),即CNPS。不僅如此,不可重復的科學研究結果幾乎遍布于所有學科。一項研究表明,今天在全球一流的學術期刊CNPS發表的論文的結論至少有一半不可重復和檢驗。
研究結果不能重復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在諾賽克看來,主要原因還是源自結果的“假陽性”和“膨脹效應大小”。簡單地說,前者就是假結果,后者則是夸大結果,這兩者都牽涉到是否主觀(有意)還是無意。
嚴格地講,誠實的學術研究是,研究者應當對首次結果進行多次重復驗證后才予以發表。但是,實際情況是,研究者并沒有經過自己的重復試驗或研究就急匆匆地發表結果,或即便重復檢驗了卻選擇其中的一種結果發表。表現為,一是首次研究結果就出現了研究者所期待的甚至遠遠優于期待的結果,于是未做驗證重復研究就發表研究結果;另一種是試驗了多次,都得出了同樣的結果,但實際上也是一種假陽性結果,只是研究者并不知情,便予以發表,這種情況如同一位病人在同一所醫院就診,多次檢查的結果都一樣,但換了另一所醫院檢查,結果就不一樣了,這也是重復研究需要其他人和其他機構來進行的根本原因;還有一種是進行了多次試驗,每次的結果都有差異,但是,為了講一個好的故事,研究者選擇發表最好的結果。
這些情況的發生緣于眾所周知的動機,一是獲得科學研究的首先發現權,二是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包括獲取巨額經費、得到高薪職位、掌管科研機構和提高聲譽。
研究結果不可重復與數據、圖片以及研究過程的蓄意造假,如黃禹錫和小保方晴子的有意偽造圖片和數據,以及沒有進行試驗說成是進行了試驗,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如果認定研究結果不可重復就是造假,而且造假就是造假,難以和根本不可能區分主觀(有意)和客觀(無意),那么,當今世界的科學研究就必須面臨一半甚至超過一半是造假的現實。
如此,不僅是學界,也是全社會需要面臨的極大挑戰,如何對待和處置科學研究中一半的甚至更高比例的不可重復結果(結論),也即造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