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航空之父馮如:為中國龍插上翅膀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機場公開進行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經醫院搶救無效,馮如以身殉國,時年僅29歲。

失事犧牲后被追授為陸軍少將,遺體遵照馮如遺愿安葬在廣州黃花崗和黃花崗起義72烈士為伴,并立碑紀念,被尊為“中國首創飛行大家”。

位于廣州黃花崗公園內的馮如墓
8月25日當天,馮如先向到場的各界人士介紹情況,包括飛機如何利用、如何制造、如何駕駛等內容。接著,馮如駕駛自制飛機凌空而上,高約36米,東南行約8千米。當時飛機運轉正常,操縱自如,鼓掌之聲,不絕于耳。但馮如急于升高,操縱過猛,致使飛機失速墜地,機毀人傷。在彌留之際,馮如仍然心系祖國航空事業,他把失事原因簡單地告知助手,勉勵他們:
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級。
又囑將其遺體葬于黃花崗,希望能與72烈士英靈長相作伴。
1912年9月24日,在馮如蒙難處召開追悼大會,各界人士送來很多挽聯,其中文學家何淡如的挽聯是:
殉社會者則甚易,殉工藝者則尤難,一霎墜飛機,青冢那堪埋偉土;論事之成固可嘉,論事之敗亦可喜,千秋留實學,黃花又見泣秋風。

當時,孫中山曾令行廣東軍政府都督胡漢民在馮如蒙難處立碑紀念,但由于時局因素未動工興建。

1912年9月10日,上海《申報》報道馮如飛機失事
1988年,廣州市沙河文博學會在今廣州市天河區花生寮大街南端建造“馮如墜機處”紀念碑一座。紀念碑基座正面鑲嵌的云石有“中國始創飛行家馮如于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在燕塘表演飛行不幸墜機于此殞命葬于黃花崗,沙河文博會立”四十七字。基座立有高約2米的尖頂方柱,上書紅色大字:“馮如墜機處”。2004年8年,重修紀念碑,天河區人民政府建立馮如花崗石雕像。

馮如短暫卻輝煌的一生
1884年1月12日(農歷臘月十五日),馮如在廣東省恩平縣蓮崗堡(牛江鎮昌梅管區)杏圃村的一戶貧農家中。

馮如有四位哥哥,其中三個因家境貧困于早年夭折,當時已成年的三哥也在他1911年旅美歸來前早逝。馮如出生同年,恰逢俄國的亞歷山大·費奧多羅維奇·莫扎伊斯基①艦長完成了首次飛機沿斜坡下滑時跳躍離陸的試飛。
由于家境貧寒,馮如在兒時是個放牛娃,并沒有受到過完備的教育。在7到11歲時,馮如在家鄉的一所私塾念過書,后來又在鄰村的學校半工半讀過2年,總體來說文化未過初小水平。8歲時,馮如正在鄰村的蓮塘恩舉書館讀書,老師叫馮樹儀,教授學生《三字經》、《論語》、《孟子》等清代典型的啟蒙課本,還有珠算、信札等生活常識。馮老師喜歡給孩子們講述《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小說中的片段,其中馮如最喜歡的就是《封神榜》中辛環和雷震子在空中大戰的故事。

為紀念飛機設計家馮如而命名的馮如廣場
馮如平時喜歡動手搞些小制作,用竹材扎風箏、用火柴盒等東西制作車船模型。他曾經制作并成功試飛了翼端呈橢圓形的大型風箏,能夠在兩邊各懸掛著一個小木桶為負重的情況下飛到近百米的高度,一時成為鄉間奇聞;他還曾利用虹吸管往自家稻田里注水。

1895年,滿清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國庫空虛,民生凋敝。當時年僅11歲的馮如,家里由于經濟狀況轉差,再也供不起他讀書。為了幫補家計,以及躲避社會環境和政局日漸動蕩的中國,馮如決定跟隨在國外做小生意的舅父吳英蘭遠涉重洋到美國舊金山謀生。
1899年,馮如回鄉完婚后,為了實踐技術救國,決心去紐約學習機器制造技藝。然而,重回美國的馮如并未能夠理想地進行學習和工作,由于當時美國推行具種族歧視的排華政策,《中美華工條約》讓華人在美國受到不平等的對待。馮如先后在船廠、電廠和機器制造廠當過學徒和工人,歷時近7年,但經常遭到企業無理解雇,工作極為不穩定。同時,由于排華政策的影響,馮如也失去了在美國正規學校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即便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馮如仍然不懈地堅持工作和自學,并逐漸地掌握了多種機械和電器的設計制造技術。他研制的抽水機、打樁機和無線電收發機精巧實用。特別是他制造的小型發電機不但發電效率優良,還便于移動運輸。
1906年,馮如在紐約學習機器制造之后,重返舊金山市,開始招徒制造機器,同時也開始收集有關設計、制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此時他已經成為頗具名氣的工程師。

馮如潛心鉆研機械制造技術的年代是飛機設計和制造在世界范圍內遭遇普遍挫折的時期。1896年,德國工程師奧托·李林達爾在進行懸掛式滑翔機試驗時不幸墜亡,1899年,英國工程師皮爾徹滑翔機試驗中失事,傷重不治。1903年,美國科學家塞繆爾·蘭利配備汽油發動機的飛機場號試飛失敗。盡管同一年萊特兄弟成功試飛了他們的飛行者一號,但由于他們在申請到專利前不想自己的主意被競爭對手竊取而一直保持低調,以至于當時的航空界和媒體非但沒有認可他們的成就,還對其百般質疑和挖苦。當時不少權威科學家對飛機的前景持懷疑態度,就連物理學大師開爾文也在1896年拒絕了航空學會的邀請,并在回信時寫道:
除了氣球升空,關于空中航行的事情我一點都不相信。
然而馮如卻看到了飛機前景,并從1906年開始立決意為中國制造第一架飛機。當時正逢日俄戰爭結束剛一年,他對拜他為師的華僑青年朱朱竹泉說:
日、俄戰事大不利于祖國,當此競爭時代,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與其制一戰艦,費數百萬之金錢,何不將此款以造數百只之飛機,價廉工省。倘得千只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內地可保無虞。
他的想法與15年后發表《制空權》一書的意大利空權理論家朱利奧·杜黑少將的觀點不謀而合。早在孫中山發表“航空救國”的名言之前9年,馮如已經預見到在國防中航空業的重要性。


1907年,馮如得到當地華僑的贊助,于在舊金山以東的奧克蘭設立飛機制造廠。馮如廣泛收集設計、制造和駕駛飛機的資料,開始研制飛機。
1908年5月,馮如在奧克蘭市租廠房,成立廣東制造機器廠,著手制造飛機。立下宏誓言:
茍無成,毋寧死!
1909年9月,馮如造出中國人設計的第一架飛機,命名為“馮如1號”。

馮如1號實現了中華飛天夢
在奧克蘭南郊第一次試飛。9月21日傍晚,他在西風強勁的時候進行了第二次試飛,在不超過15米的高度下飛行了805米。同年10月,正式成立廣東飛行器公司,由馮如擔任總機器師,并公開招集優先股份,招得優先股東67人,籌得股金5875美元。

馮如的飛行試飛
當時中西報刊競相報道。美國《舊金山考察者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馮如的大照片,贊譽馮如為“東方的萊特”,并驚呼“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后面了!” 馮如最終實現了他“飛機造不成,誓不回國”的誓言。

1909年9月23日,《舊金山考察家報》頭版報道馮如
1910年7月,馮如根據寇蒂斯“金箭”和萊特兄弟的“飛行者一號”,又制作了第二架飛機,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它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獲成功,并受到孫中山先生和旅美華僑的贊許,同時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

美國報紙報道馮如
1911年1月,馮如制成一架“馮如2號”飛機。

1911年1月,馮如及其助手與改良后的飛機合影
1月18日,馮如駕駛飛機,在奧克蘭市的圣佛蘭西斯科海灣岸邊的艾勞赫斯特廣場公開試飛。美國《舊金山星期日呼聲報》以馮如及其飛機、巨龍作為壓題照片,以《他為中國龍插上了翅膀》為大幅標題,整版介紹了馮如其人其事。

1911年2月22日,馮如率領廣東飛行器公司的技術人員朱竹泉、司徒璧如、朱兆槐,連同飛機兩架(其中一架在裝配中)及制造飛機的器材設備等,乘船離開舊金山回國。他以“壯國體,挽權利”為宗旨,搬遷在廣州設廠,制造機器和飛機,并親自擔任總機器師。

馮如1號飛行示意圖
在馮如創辦飛機公司的同時,清政府也在著手籌建空軍,他們托人到美國找到馮如,希望他回國做事。馮如喜出望外,當即表示同意,他說:“為祖國貢獻出我菲薄的才智,正是我平生的愿望呀。”但清政府對回國歸來的馮如卻不放心,他們不僅取消了飛行表演的計劃,而且還派人監視馮如的行動。馮如非常失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沸騰。11月9日,廣州光復,廣東革命政府成立,馮如率助手參加革命。
參加革命后,馮如被任命為廣東革命政府陸軍飛機長,成為中國第一個飛機長。他立即在廣州燕塘建立廣東飛行器公司,這是中國國內的第一個飛機制造廠。當時清廷尚在北京,馮如以虜巢未破,終為后患,遂結合同志,組織北伐飛機偵察隊,準備北伐,并加緊制造飛機,以供北上參戰,推翻清王朝。
經過3個月的努力,于1912年3月,制成一架與“馮如2號”相似的飛機,這也是中國國內制成的第一架飛機,揭開了中國航空工業史的第一頁。因此,馮如也是中國近代航空事業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馮如在廣州燕塘準備試飛
(坐機上是馮如,其余為助手)
之后的故事正如前文所說,天妒英才壯志難酬,1912年8月25日在飛行表演中馮如不幸遇難犧牲。
1912年11月16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下令褒揚馮如始創中國飛行的貢獻,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并撥款1000元撫恤其家屬。馮如后人及其飛機助手等遵照他的遺囑,將其遺體葬于黃花崗。墓上建一花崗石的方形碑塔,將馮如事跡及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褒揚、撫恤令鐫刻在碑塔。
2003年8月9日,中國國家郵政局發行《飛機發明一百周年》紀念郵票1套2枚,其中第二枚“中國篇”,圖案由“馮如2號”、“飛豹”戰斗轟炸機和K-8噴氣教練機3種飛機組合而成,發行量為870萬枚。

2009年5月25日,中國航空百年暨空軍建軍60周年之際,中國空軍授予馮如“中國航空之父”的稱呼,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的許其亮上將稱贊馮如為“偉大的愛國者、中國航空事業的先行者、當之無愧的中國航空之父”。

2019年9月20日,適逢中國航空事業110周年來臨之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舉行紀念中國航空事業110周年“馮如1號”復原模型捐贈儀式,將首個“馮如1號”1:4復原模型捐贈給中國科學技術館
——————分割線——————
文中注釋:

①亞歷山大·費奧多羅維奇·莫扎伊斯基(1825年3月21日 - 1890年4月1日),沙俄海軍少將、俄羅斯航空先驅。

莫扎伊斯基自1856年開始研制重于空氣的飛行器,爾后終生致力于此項事業。他在這方面的科學興趣特別廣泛:全面研究了鳥翼的結構及其飛翔的能力,研究了螺旋槳的性能和飛行動力學,同時制造了飛行器模型。他與當時試圖制造撲翼飛行器的許多發明家不同,堅定地踏上研制固定翼飛行器的道路。

1876年,莫扎伊斯基研制的單翼飛行器模型成功進行了穩定性公開表演。根據他1880年6月4日的申請,1881年11月3日,他獲得了發明“空中飛行器”(飛機)的俄國第一項專利權。同年,他在彼得堡附近的紅謝洛軍用場地,開始研制20和10馬力(相當于約15和7.5千瓦)雙蒸氣發動機飛機。
1882年夏,他研制的一架翼展12.2米,裝有2兩臺21.1千瓦(30馬力)英國制蒸汽機,全重943千克的飛機,由戈盧別夫駕駛,在彼得堡市郊的練兵場上,沿一設置在斜坡上的導軌向下滑動助跑,進行了又一次飛行嘗試,但該機在途中只跳躍了幾次,并未持續離開地面,因而這次試飛未得到承認。
1882年夏,莫扎伊斯基的飛機研制基本告成。關于這架飛機飛行的官方文件沒有保存下來,但在1882-1885年,他每年都得到禁衛軍司令部和彼得堡軍區的準許,進行“空中飛行器”的試飛。1909年和以后的記載證明,他的試飛實驗結果以失敗告終。但作為早期研制有人駕駛飛機的嘗試之一,他研制的重于空氣飛行器和他在航空領域的首創活動,具有很重大的歷史意義。
編輯 | 臥闌聽魚
文獻資料 | 網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