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譯者手記|夏天不單純是愉快的故事
“我們在所有季節里對夏天賦予最過載的意義,我們對夏天期待最高。”
在英國作家阿莉·史密斯“季節四部曲”第四部《夏》中,人們在夏天懷著共同的破碎記憶相遇——莎士比亞《冬天的故事》是一個不朽的故事,它在80年代的夏日上演。阿莉·史密斯(Ali Smith),1962年生于蘇格蘭因弗內斯,現居住在劍橋。她曾四次入圍布克獎,兩次入圍百利女性小說獎,并在2015年憑借《雙面人生》獲得該獎,同時,《雙面人生》還斬獲了首屆金匠獎和科斯塔文學獎。本文為《夏》這部小說的譯者劉慧寧所撰譯后記,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原文標題為“夏的共振,觸摸身體里的夏天”,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阿莉·史密斯
薩莎的胸口充盈著一股溫暖,她很小的時候曾問媽媽這是什么,因為這感覺實在美好,媽媽說那是你身體里的夏天。
1
“人到底想從彼此身上獲得什么?……那場分裂了全國、分裂了她的家庭的投票,像切片刀切奶酪一樣,從日常正中間切下去,切出所有人都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一股苦澀恨意……這就像一張通行證,允許一個人為了另一個人而對其他人作惡。”將人群和家庭割裂的不只是貫穿阿莉·史密斯“季節四部曲”的脫歐公投,還有疫情,還有許許多多需要你我在這個網絡時代表態的事,一條新聞,一次購物選擇,一個詞匯的使用……作為“季節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夏》以更尖銳的筆法切入現實、切入當下,她直面人類在21世紀20年代面臨的新現實——COVID-19,將人物置于疫情時代,延續凌亂、錯時的意識流風格,描繪社會和個人在這種普遍困境下更深入的難題。如果說前三部更多是關于英國或歐洲,那這一部則可在當下引發各國人的共鳴,一場國際性的危機以共同、共時的經驗將全體人類聯系在同一股感受中,并且在這股感受中,人類又一次認識到作為人意味著什么,人性意味著什么,人類的困境是什么。

《夏》
《夏》的開場是幾段戲謔的家庭鬧劇,阿莉以輕松的對話勾勒出觀點各異的一家三口的形象:左傾的環保衛士姐姐薩莎、殘留著愛國熱忱的搗蛋鬼弟弟羅伯特、逃避現實又陳詞濫調的媽媽格蕾絲。阿莉不止步于描摹人物的價值觀和心理,她甚至還為每個人物都安排了一套政治觀,偏左的分一撥,偏右的分一撥,每一撥中每個人的觀點又各有側重點和程度差異。在跳脫靈動、互相穿插的家庭場景中,對話從生活具體出發,折射出政治觀的碰撞,唇槍舌劍,雖然基于英國的政治背景,卻也像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見的拌嘴:是否該貶低政府要員,是否支持脫歐,如何評價移民政策,如何看待中年危機……這樣的小型辯論貫穿整本書,在后續延伸至其他人物,如阿什莉、夏洛特、亞特,每個人物都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為這場觀點大爆炸貢獻一種聲音——這便是阿莉看見的和想描摹的社會現實和生活圖景,互聯網放大了人的自我,每個人的聲音都觸及和涉及更遠了,界限交疊,人與人的關系從未如此交錯與碰撞。
2
在觀點爆炸之間,阿莉又時不時地將讀者拉回純真、溫暖的氣氛里,這些部分體現于前三部中已出現的丹尼爾身上,更體現在和羅伯特有關的情節里,癡迷愛因斯坦的13歲小子羅伯特可能是當代場景中最浪漫的人。他通過愛因斯坦的理論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時空和人際關系,在他看來,“愛因斯坦是一位墜入愛河的男人,一個由愛意——對萬物的愛意——驅動的男人”。他是一名純愛戰士——他將對夏洛特的一見鐘情定義為純愛——愛的際遇讓他更加理解愛因斯坦的觀點:
如果愛因斯坦拿起一面鏡子照照自己的臉,以光速,即每秒186000英里的速度運動,而光以同樣的速度離開他的臉,愛因斯坦可以追趕上正在離開他的臉的光嗎?
他在思考著名的鏡子實驗,當光離開愛因斯坦的臉。……但是在此刻之前,在今日之前,他還從未真正理解,從未像此刻這般真正明白自己什么都不懂,不懂詞語和現實——光,速度,能量,鏡子,臉——實際上曾經和現在意味著什么。
光在離開。
它在離開羅伯特的臉。
自他認識夏洛特以來,他在默默地思考他與她的年齡差,“那是一個看上去30歲左右的人”。然后,突然在結尾處,在與她獨處時,他拋出一段愛的表白,不提心意,卻充溢著溫暖:
如果我和你,我是說如果,站在一個黑洞的邊緣。而實際上我們并沒有。但如果我們站在一個黑洞的邊緣。假如你正好比我離邊緣更近。
然后呢,夏洛特說。
我們都回到地球,羅伯特說。然后我會比你老得快一點,因為我站得離黑洞遠一點,等我們回到地球的時候,我們的年齡差也許已經填上了。
3
夏是本書的一個母題。
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寫過一首詩,我很喜歡。里面寫到如果剖開一只云雀會如何(不過她的表達比我詩意多了)。我不禁想象,如果剖開一只樓燕——當然只是打個比方——我們會發現它體內攜帶著一條卷起的口信,展開會是這個詞:
夏(S U M M E R)。
夏,意味著隨著夏天而來的樓燕;意味著丹尼爾在“二戰”時遭遇的拘留;意味著丹尼爾與妹妹漢娜對彼此的思念;意味著海洛與利安德跨越海洋之隔的神話故事;意味著洛倫扎·瑪澤蒂經歷的屠殺;意味著居家中的生活;意味著母親格蕾絲追憶的青春;意味著無憂無慮——
夏天就像沿著一條路一直走下去,就像此刻一樣,向著光明和黑暗前行。因為夏天不單純是愉快的故事。因為如果沒有黑暗,也就沒有愉快的故事。
而且夏天必然純粹代表著一個想象出的結束。我們向它前行,本能地喜歡它,必然意味著什么。我們全年一直在尋找它,期望它,向它前行,就像地平線承諾著一場日落。我們總是在尋找一片成熟的展開的樹葉,一片展開的溫暖,一份承諾,很快有一天我們肯定能夠放松休息,享受夏天的滋養;很快有一天我們會得到這個世界的善待。就好像真的會有一個更友善的結局,不只是一個可能性,而是確鑿無疑的,你的腳下將自然會鋪上一片和諧,仿佛一片陽光燦爛、獨獨為你展示的風景。就好像一直以來,你在地球上的時間,都是為了能在一塊溫暖的草地上愉快地舒展全身的肌肉,嘴里叼著一根甜甜的長草莖。
無憂無慮。
夏一詞,串起人們對人生的期待與憂慮,所有人物,或年老或年輕,身處“二戰”、80年代、當今,一同共振。歷史猶如一片網,沒有線性的先后之分,同時發生,同時發展。丹尼爾的思念與格蕾絲的思念、夏洛特的思念共振,“二戰”的拘留與當代的拘留、隔離共振。亞特的探訪之行更是通過揭露他的身世之謎而串起《冬》之中索菲亞的情節、《秋》之中丹尼爾的情節,創造了一股命運的共振。
夏,也意味著《冬天的故事》,這部在第二部《冬》之中被仿擬、在《夏》之中格蕾絲年輕時曾參演的莎士比亞著名劇作。

《冬》
《冬天的故事》雖點了“冬天”,但“其實整出戲都是關于夏天。就像里面說的,別擔心,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一個悲傷的故事最適合冬天了。因此莎士比亞在其中注入了悲傷……讓冬天染上疫病,就是為了可以創造出夏天,讓一個悲傷的故事中誕生出一個愉快的故事”。借助夏這個母題,阿莉想帶來的是另一個世界,是希望。
有時如同哲學隨想,有時如同交流慰藉,此種共振,帶來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就像聽一首層次豐富的電子音樂,微妙的重復和聯系之間時不時迎來一股心念的震動。這讓人想起德勒茲的音樂觀,音樂揭示的時間“不是次序時間(chronos),而是永恒時間(aion),是此性(haecceities)和生成(becoming)的浮動時間”。
4
時間和空間將我們纏繞在一起……讓我們分開的是更為宏觀的東西。通常是這樣。問題在于,我們習慣于認為我們是分開的。但這是錯覺。
人與人的關系,這一主題曾出現于前三部中,在這一部中,新冠管控的背景更是放大了這一點。在“關系”這個平面上,孤獨、自由、愛,像一個循環又彼此拉扯的三角,不知道哪一頭是極點、哪一頭是中點。阿莉構造的情節讓我們去想,此時此地,一個人對于另一個人意味著什么呢,人與人之間的介質是否改變了。
這份愛進一步蔓延,堵住了她的鼻子。
她坐在床單上,通過嘴呼吸,她想念她的母親,她死于2012年,還有她的父親,他于一年后去世。
親愛的上帝。
她現在已徹底沒有了家人。
她正住在另一個人的家人的家,而不是她的家。
她捂住臉,無聲地在雙手后哭泣。
好了好了。
振作起來。
謝天謝地他們去世了,不用經歷這些,你也不用坐在此處擔心他們。
管控開始后,雙親已離世的夏洛特住在前男友亞特家,與他的姨媽艾瑞絲同住,艾瑞絲成為她生命中的新照顧者,她們將一起照顧被釋放的被拘留者。這些人里可能包含薩莎關心的流浪漢史蒂夫。亞特渴求與前女友夏洛特保持聯系,并愛上了伊麗莎白。亞特愛上的伊麗莎白,對丹尼爾有一種特殊的情愫,照顧著已不能下床的他。丹尼爾和索菲亞曾有過往,亞特實際上是他的兒子。羅伯特愛上夏洛特,夏洛特關心著他父親的女朋友阿什莉。人與人互相纏繞,當代的人際關系似乎不如以往簡單清晰,交往呈現點對點的模式。
如果我們依著愛因斯坦的思路,將你和我和時間和空間相加,會得到什么?
什么呢?會得到什么呢?丹尼爾說。
我和你就不再只是我和你,漢娜(羅伯特)說。我們會得到我們(us)。
也許正如羅伯特引用愛因斯坦想表達的,我們與彼此、與宇宙都是關聯的,人只有從“分離的錯覺”中解脫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
5
這部小說的翻譯自然是難的。阿莉力求還原當代年輕人的新潮語言,連emoji都用上了。新詞、俚語、新造詞、典故(尤其是莎士比亞)、雙關語、雙語梗,都是難點。跳脫的情節造成的理解困難也是一點,還有一處甚至出現了成段的打油詩,這些都讓人撓頭。阿莉特別愛用雙關語“抖機靈”,這其中的意涵和效果很難轉換到中文里。但一旦完成一處幾近完美的翻譯,心頭又會涌上一股“Click!”的滿足感。
6
這部小說寫于新冠暴發初期,出版于2020年8月,翻譯始于2021年3月,經歷了漫長的三年疫情后,于2022年底至2023年初管控放開時進入中文版最后的校訂階段,并將于2023年夏天誕下中文譯本。我在患上新冠時,讀著書中關于新冠的文字,生出一種慨嘆命運的荒誕感。它在疫情的不同階段,帶給我不同的共鳴。它跨越了那三年的時空,也將超脫于那時空,超出我們的時代。阿莉又一次完成了她想做的事,記錄現實,描摹人類。
點擊維瓦爾第的《夏》,在音符的暴風雨中閱讀這本書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