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席展望|國金證券趙偉:新興產業和服務消費或成經濟增長新驅動力
2023下半場,中國宏觀經濟將如何運行?消費空間如何打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何在?
近日,澎湃新聞專訪了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就相關問題作出分析解讀。
目前,趙偉同時擔任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中國證券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保險資管協會“IAMAC資管百人”專家庫專家等社會職務。
2023年7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做好經濟工作的意見建議。座談會上,趙偉進行了發言。

當前政策重點或在擴內需、促轉型、提振信心等方面
“總的來說,7月政治局會議對總體經濟形勢研判中性客觀,提到短期經濟面臨新的困難挑戰,同時曲折式修復下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趙偉表示。
趙偉指出,7月政治局會議召開前,中央及各部委動態已透露當前政策的三大主線,分別為擴內需、促轉型、提振信心。年初以來,中央及部委多次強調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7月政治局會議同樣將促消費置于結構性政策首位,供需兩端協同發力,重點促進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和體育休閑、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趙偉說。
趙偉表示,7月政治局會議延續強調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轉型信號明顯。其中,重點突出了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等,強調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平臺企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同時,民營經濟、資本市場的積極信號增多,助力提振信心。黨的二十大以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力度持續提升,當前已上升為頂層規劃。”趙偉稱。
消費空間的進一步打開可從兩方面著手
消費方面,趙偉表示,“疤痕效應”仍持續對就業和消費產生影響,居民就業和消費預期仍不穩。一方面,消費意愿更強的青年群體就業受沖擊更大。
“另一方面,收入和財富相對穩定的中年群體消費信心和預期低迷、消費者信心和預期指數處于歷史低位,央行住戶調查數據顯示58%的居民仍傾向于進行‘更多儲蓄’。”趙偉說。
對于接下來消費空間的進一步打開,趙偉認為,一是增加就業、養老、生育等保障類政策力度,提高居民整體邊際消費傾向。社會保障水平不高是導致我國居民“過度儲蓄”的重要原因。
“二是針對城鎮居民、增加有效服務供給,針對農村居民、加大商品消費補貼力度。收入增長放緩背景下、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增量更多來自消費結構的轉換。”趙偉說。
年內不排除降準、降息的可能
對于穩增長中的貨幣政策,趙偉表示,近日央行發布2023年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國內經濟研判中性、但并未通縮,強調對未來經濟要有耐心和信心。
“相較于一季度,二季度報告在‘下一階段政策思路’中,新增‘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延續強調‘精準有力’,或指向穩增長加力貨幣支持有望保持力度,不排除年內降準、降息的可能,結構性政策工具也或有加力空間。”趙偉指出。
趙偉表示,這一判斷與二季度報告中刪除“總量適度、節奏平穩”,及后文中“對于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的領域,可延續實施期限,必要時還可再創設新工具”等相互印證。
“與一季度報告一致的是,強調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提升貨幣信貸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趙偉進一步指出,“因此在操作層面上,更加側重于保持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保企業保就業’,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對科技型企業的意愿和能力等。”
完善退市制度或是活躍資本市場發力重點之一
資本市場方面,趙偉表示,7月政治局會議提出“活躍資本市場”確實引起了市場熱議。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局會議提及“活躍資本市場”并非首次,2018年亦有類似表態。
“2018年10月政治局會議提出‘圍繞資本市場改革,加強制度建設,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2019年至2022年,政治局會議也數次提及‘關鍵制度創新’、‘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穩步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等政策部署。”趙偉指出。
趙偉進一步表示,近幾年,我國資本市場在投資、融資、交易等方面制度已在持續改革完善。投資端著重豐富市場參與者,加大開放力度;融資端以落實注冊制為主線;交易制度方面,部分板塊做市商制度和交易效率升級為推進重點領域。
“接下來,從投資端看,我國機構投資者占比較低,長期資金入市力度仍有提升空間。美國養老金和公募基金持續增長且入市比例較高,或是美股機構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2022年上半年,美國二、三支柱養老金投向共同基金比例超40%,且其中超六成投向權益市場,與之相比,我國仍有提升空間。”趙偉說。
從融資端看,趙偉表示,我國股票市場退市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且市值集中于金融、制造業等行業。相比美股年平均退市率超6%,A股退市率長期低于1%。進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或是后續活躍資本市場相關政策發力重點之一。
對人民幣貶值不必過于擔憂
匯率方面,趙偉表示,7月以來,美元的大起大落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明顯擾動。近期強勢美元的影響下,在岸、離岸人民幣的確有一定程度走弱。
“美元的快速走強是人民幣近期貶值的外部因素,而本輪美元走強,主要受美債供應沖擊、日央行重啟購債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8月以來,美債發行規模大幅增加、期限也集中在長端,對美元形成支撐。”趙偉指出。
另一方面,趙偉進一步表示,日央行兩度重啟購債、日債利率回落,也支撐了美元的走強。
展望后市,趙偉認為,短期來看,人民幣貶值壓力相對可控,不必過于擔憂。雖然通脹粘性的差異下美歐貨幣政策的收斂、財政約束分化下經濟基本面的美強歐弱,對美元或有支撐、進而對人民幣匯率或有壓制。
“但企業、居民部門‘二級儲備’的增厚、銀行結匯意愿的邊際改善、央行的信心注入,以及政策底的不斷夯實,或將緩和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壓力。接下來,政策加碼下經濟基本面未來的走向,將是中期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關鍵。”趙偉稱。
新興產業和服務消費有望成為經濟增長新的驅動力
展望接下來的宏觀經濟,趙偉認為,高質量發展要求下,新興產業和服務消費或有望成為經濟增長新的驅動力。
趙偉表示,以1990年代為鑒、經濟破局并非一蹴而就,轉型需要時間、政策需要配合。1990年代末經濟用了五六年時間才恢復“活力”、擴張動能不斷增強。為實現轉型期的平穩過渡,貨幣寬松和財政發力或是對沖需求的階段性下行的必要條件。
“經濟的破局需要相應的改革推進,以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持續增長和資產回報率的穩步提升。”趙偉說。
趙偉指出,近年來,新興產業逐步壯大、“三新”經濟對第二產業的貢獻抬升至19.4%。與此同時,消費結構升級推動下、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由49.3%升至53.2%。
“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產業政策持續發力或加速打造多極產業集群,保障類政策加力支持或可推動擴大消費基本盤。”趙偉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