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許倬云:火藥和羅盤是中國人的發明,卻促成了歐洲的擴張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許倬云
文/許倬云
近代的開始有主權國家出現和宗教革命兩件大事,這兩件大事是互相關聯的:只有經過宗教革命才能將公教秩序推翻,而經過主權國家的成立,人們才能有所歸屬和有所認同,覺得自己是一個國家的公民——民族國家這個新的共同體,成為凝聚國民實力的中心。但是,單單只有這兩件大事,中古的轉變不會走向日后的方向。現在我要討論的是另外兩件大事:一件是14世紀下半葉出現的大瘟疫;另一件是大洋航道開通之后,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前者跟上述的兩件大事相輔而行,也是因果關系的“因”,后者是因果關系中的“緣”。
世界何以至此
作者:許倬云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05
大瘟疫反而推動了工業生產
先說14世紀下半葉的大瘟疫。這次瘟疫,在不到十年內蔓延到全歐洲,奪走了不少于三千萬人的生命。當時,整個歐洲的人口——雖然沒有精確的統計數字——也不過一億,三千萬生命就等于是三分之一的人口了。最近英國的考古學家和醫學家合作,研究倫敦公墓那個時期留下來的古代遺骸,得到的結論與上述文獻記載的數字相符合,也是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黑死病。

黑死病籠罩下的中世紀
這次大瘟疫之后的15世紀到17世紀,還不斷地有同樣的瘟疫繼續發生——三百多年來,歐洲的人口始終沒有恢復到原有的一億左右。人口減少,土地面積不變,對于農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歐洲的農業發展不可能和中國一樣走向勞動力密集的精耕農業。歐洲的農業形態,自中古以來就是粗放式經營,加之人口的大量減少,農業的發展更是依賴人力以外的勞力。比如說,巨馬大犁深耕的大面積耕種,也不能脫離輪耕的三圃制[1]。歐洲的農村,長期維持著林地、牧地、農地混合的形態。混合形態下生產的農業產品決定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維生資源很豐富,食品也是多樣的。如此形態的農業,為后來靠機器耕耘的大田經營的模式奠定了基礎。
勞動力減少,不只在農業方面,城市中也一樣。在城市中,少數的勞力要生產足夠社會使用的產品,也逐漸形成許多勞工聯合在一起的作坊業。在同一個作坊之中,整個加工流程切割為不同階段的工序,每一個工人操作一定的工序,聯結成串,共同制作一個成品。作坊的生產,因為是有組織的合作,可以生產較大數量的產品,也可以用標準化的生產取代個性化的精湛手藝。相對地,中國的手工生產常常是在農舍之中,以農余的勞力制作由個人單獨完成的手工藝品。所以,中國的工藝產品,雖然成品精美,但很難實現標準化,因此數量不多。歐洲的這種發展方向,可以大量生產標準化的成品,也奠定了后來工業革命的基礎。
人口減少,每一個人能夠分攤的財富數量以及資源數量就相對地比較多了。于是,雖然歐洲有因瘟疫而來的死亡陰影,但生活標準卻是相對地提高了,城鄉之間的生活差距也相對地縮短了。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收入增加,這個現象本身說明,一個收支平衡的經濟體,在失衡后反而有繼續發展的空間。
許倬云文明三書(三千年文明大變局+世界何以至此+我們去向何方)
作者:許倬云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04
新航道和美洲大陸成為財富之源
促進消費,還需要有額外的刺激,新航道的開辟和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正配合著這個需求,為歐洲近代文明的發展增加了意外的資金和資源。14世紀至15世紀,伊斯蘭教已經在中東和東歐有了迅速發展。那時候的地中海東岸和地中海地區相比,文明程度與生活水平都較高。這個地區得以賺取的巨大利潤,有相當大的原因是占據了東方和西方貿易中轉站的位置。中國生產的瓷器和絲綢,無論是經過陸路還是印度洋的海路,都必須經過中東地區才能進入歐洲市場。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生產的香料,經過紅海或波斯灣進入歐洲,同樣要經過中東地區伊斯蘭教的勢力范圍。伊斯蘭教世界因此獲得大量的財富。它一方面征收過境稅,另一方面商品又可低價購入,再以高價向歐洲發售,賺取巨大的差價。地中海地區的城市商人早已累積了經驗,發展了一整套國際貿易機制,如信用貸款、合伙經營等,這些都是未來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期經驗。可是,由于中東伊斯蘭教地區的盤剝太甚,歐洲的客戶感覺無力承擔,必須尋求其他出路。于是,尋找新航道繞過中東伊斯蘭教地區,就成為歐洲商人必須進行的工作。
如果歐洲商人要繞過地中海前往東方,只有繞過大西洋進入印度洋這一條路。在歐洲的西邊,有三個國家可以擔任這個工作:一個是葡萄牙,一個是西班牙,一個是英國。葡萄牙和西班牙早著先鞭,將國際貿易轉移到新航道上。新航道的開辟與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們不必細說。其結果是,葡萄牙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方面建立了一連串的中轉基地,建立了成功的轉運系統,將東方的商品經過大洋航道運載到歐洲的西岸,再分別運送到歐洲各地的市場。于是,本來處于歐洲邊緣的英國、葡萄牙、西班牙,反而成為在大洋航道貿易上最占便宜的國家。伊斯蘭教地區可以賺取的利潤,相當大的一部分轉移到了新航道上。后期的發展,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競爭不過荷蘭和英國,最后得到最大利益的是英國(至于它們如何競爭,我們將來再談)。大量物資能夠進入歐洲,對于東方的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刺激。明代中葉以后,中國和日本享有三百年的貿易順差。就歐洲本身而言,新獲得的財富最后幾乎都集中在城市,農村只能獲得少數余利。
哥倫布發現美洲雖屬偶然(眾所周知,哥倫布至死還一直以為自己到達了印度),但卻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乃是人類社會終于走向全球化的關鍵一步。在這一片廣闊肥沃的土地上,原住民印第安人已經積累了幾千年的財富。瑪雅[2]、印加[3]這兩大帝國,文明水平不低,也有復雜的帝國統治機制和繁榮的城市經濟。美洲本身生產的黃金、白銀,經過幾千年的積累,絕大部分已經集中于這兩個大帝國。西班牙人征服中南美,用卑鄙的手段劫持了印加皇帝,赤裸裸地掠奪了印加帝國長期累積的黃金和白銀。這些黃金和白銀的價值,我們現在已經無從估計,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貴重金屬的總數量,超過亞歐兩大洲曾經累積的數量。我常常將之比喻為天上掉下來的第一籃金子。歐洲資本主義的經濟,是憑借這一籃金子作為原始本錢起家的。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國際貿易的經驗成為資本主義的起源
最初,大量財富流入西班牙、葡萄牙,但是,這兩個國家的貴族沒有經過宗教革命的洗禮,也沒有發展近代的國家機制,他們只知道拿掠奪來的財富享受奢侈的生活。貴族們的用度豪奢,西班牙的工人生產的產品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反而是中歐城市的工人們,推行了作坊制度以后,在產品的質和量上都有巨大提升。中歐地區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德國,終于在日后成為歐洲工業化的主要基地。在這些城市之中,作坊生產模式逐漸蛻變成大工業生產制度,而許多熟練的勞工,成為城市之中主要的勞動力。
大西洋東岸,英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競爭的結果,是英國取得了勝利。英國是個海島國家,孤懸海外,資源不多,能夠在這場競爭中取得勝利,是由于他們長期累積的大洋航海經驗。16世紀晚期,英國已經在競爭中占上風。17世紀開始,英國人大量移民美洲。在對美洲資源的競爭過程中,西班牙步步退縮,只據有今天的中南美。在北美地區,英國擊敗了法國,取得北美廣大的領土。新大陸的資源和生產能力滋養著英國,使英國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強權的國家。英國經過工業革命后,蒸汽動力代替了人力和畜力,這是史無前例的大發展。從此,人類掌握的熱能源,從煤一步步提升到今天的核能,自然資源為人類生產提供了動力。用蒸汽動力來代替人力和馬力,其根源還是在于歐洲勞力缺乏,必須用人力以外的動力。相對而言,中國當時利用自然資源作為能源,大概只限于水力、水磨、水碓等都是自然資源的直接運用,沒有經過歐洲以熱能作為動力的工業化過程。
許倬云中國文化三部曲(萬古江河+許倬云說中國+
中國文化的精神)
作者:許倬云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05
地中海國際貿易的經驗,如信用貸款、合伙經營、航海活動、海運保險等制度,都是在地中海的商業城市中逐漸發展出來的。18世紀的英國,已經發展出這些經營手段作為海外貿易的運作模式。英國的經驗推廣到中歐和大西洋西岸,成為歐洲和美洲經濟的內核模式,這才是資本主義的起源。
我們也不得不提一下,在大洋航道開通以及征服美洲的過程中,歐洲的海商集團,依仗船堅炮利所向披靡,使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中各種土著人群,甚至在中國、中東和印度等這些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和地區,都無法攖其兵鋒。然而,歷史的悖論在于:火器是從中國人發明的火藥發展起來的熱武器,大洋航行需要的工具——羅盤,也是中國人的發明,屬于中國人的兩大發明,卻促成了歐洲的擴張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培根[4]才說“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曾改變了整個世界”。除了上述兩種發明以外,另外一項是活字印刷技術,它使得知識更容易普及。這也是近代文明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因素。今天回頭看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自己的四大發明,卻沒有在中國自己的領土上發揮應有的功能,以至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竟是在歐洲發生,而不在中國——造化弄人,歷史何嘗不也在弄人?

許倬云
注釋:
[1] 三圃制 亦稱“三區輪作制”,耕地分區輪作法之一,盛行于中世紀歐洲國家。耕地分成三區,每年一區休耕,兩區分種春季作物或冬季作物;作物也在各區輪種。
[2] 瑪雅 瑪雅人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瑪雅帝國是在前3世紀就出現的都市國家,據說全盛時期人口達到1400萬,10世紀后開始衰落,16世紀為西班牙殖民者所毀滅。瑪雅人有象形文字,有高度發達的農業,在數學、天文學、歷法、建筑、石雕和玉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史稱“瑪雅文明”。為美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3] 印加 南美洲西南部的印第安人古國,“印加”即“太陽的子孫”之意。約自12世紀末起,秘魯庫斯科谷地的印加人逐漸兼并周圍地區,至15世紀中葉形成強大國家。16世紀最盛時,疆域北起哥倫比亞邊境,南至智利中部,西瀕太平洋,東達亞馬孫叢林和阿根廷北部。印加人口約1000萬,農業發達,建有完善道路系統和雄偉建筑,一般稱為“印加文明”。1533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
[4]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國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和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
(原文節選自《世界何以至此》,許倬云 著, 九州出版社 出版)

許倬云(Cho-Yun Hsu),江蘇省無錫市人,1930年7月出生在廈門鼓浪嶼,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史學系,1956年獲文科碩士學位,后入芝加哥大學進修,1962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獲人文科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等職,1970年赴美,任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校聘教授。1986年當選為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九十年代以來,許倬云先后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講座教授、杜克大學講座教授、匹茲堡大學歷史系退休名譽教授等職。1980年當選為臺灣中研院院士。著有《萬古江河》《許倬云說美國》《心路歷程》《歷史學研究》《求古篇》《開心篇》《西周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挑戰與更新》《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現代倫理寓言-東游記》《歷史分光鏡》《從歷史看人物》《從歷史看管理》《從歷史看組織》、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Han Agriculture、Western Zhou Civilization等專著,另有專文及百科全書專篇一百余篇。
原標題:《許倬云:火藥和羅盤是中國人的發明,卻促成了歐洲的擴張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 純粹名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