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市委書記訪談錄|專訪湖北丹江口市委書記趙洪福:中國水都如何將“生態水”轉為“財富水”
【訪談摘要】
湖北省丹江口市委書記趙洪福: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來,丹江口市已實現安全穩定調水8周年,累計向北方調水超過580多億立方米,惠及24個大(中)城市和130多個縣(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
?在“兩山”實踐方面,我們重點圍繞“轉化”做文章,按照“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收益”的基本思路,成立丹江口市“兩山”實踐中心,建立市鎮村三級資源整合運營平臺,將區域內的山水林田湖草、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用地等閑置的資源資產,通過確權、評估后收儲至“兩山”實踐中心。由其對收儲的資源整合提升、資本運作、項目謀劃、招商引資、開發運營,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近年來,我們堅持把綠色食品飲料作為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通過保水質倒逼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經濟發展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升。2022年食品飲料產值達98.8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1.5%。
?推動建設以農夫山泉、“武當山”牌中高端飲用水為代表的綠色食品飲料產業園,以宏邁高科為代表的磷酸鐵鋰產業園,以湖北一專為代表的專用車產業園,以共同生物為代表的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園,以正威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園,以中橋集團為代表的微電子產業園,形成六個百億級產業園區。
?近年來,丹江口市錨定“打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縣市”目標,聚焦市場主體關切,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推動營商環境持續改善。2022年丹江口市營商環境在全省綜合排名第12名、十堰市第1名。
?丹江口市旅游資源豐富、環保門檻較高,做大做優文旅產業既有先天優勢,也是必然選擇。我們精準把握文旅產業發展規律、趨勢和市場特點,依托武當山、丹江水兩張金字招牌,加快推進“旅游產業化、全域景區化”,激活文旅市場“一池春水”,打造國內知名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巍巍一壩起丹江,浩浩碧水潤京津。
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世紀50年代,丹江匯入漢江處筑壩名曰“丹江口大壩”,丹江口市因壩而生,隨壩而名。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丹江口市承擔著“向北方調水”和“保水庫水質”的雙重責任。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來,丹江口市已實現安全穩定調水8周年,累計向北方調水超過580多億立方米。由丹江口水庫北上的“南水”成為京津冀豫沿線大中城市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8500萬人,從根本上改變華北供水格局。
多年監測數據顯示,丹江口水庫常年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水質,109項指標有106項達到Ⅰ類,確保了一庫凈水持續北送。
丹江口市委書記趙洪福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強調,“守護一庫碧水既是我們最大的政治責任,也是我們轉型升級、搶占發展新賽道的機遇和優勢。”
依水而生是丹江口市的天然地理優勢,憑水致富是丹江口人的智慧。近年來,丹江口市在“兩山”實踐上積極探索,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路徑。其緊緊圍繞水資源加工利用全產業鏈招大引強,先后引進了農夫山泉、北冰洋、武當山水、武當云谷大數據中心等一批優質企業,構建了“源頭活水—純凈水—功能飲料—食品加工”一體化水資源加工利用產業鏈,到2025年將形成160億元產值規模的產業集群。
向著目標進發,丹江口市底氣十足。2022年,丹江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0.1億元,增長9.8%;規上工業總產值464億元、增加值105.1億元,分別增長31%、21.9%;固定資產投資160.9億元,增長3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3億元,增長3.7%;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5.86億元,增長27%。縣域經濟綜合評價由湖北省三類縣第9名躍升至第1名,入選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獲評中國縣域發展潛力百強縣。
當前,引江補漢工程正在開工建設,丹江口成為名副其實的長江、漢江、丹江“三江”匯合之地及國家水網體系建設的重要節點,“匯聚三江、依江布局、擁江發展,丹江口市值得大家期待!”趙洪福說。

丹江口大壩鳥瞰圖。 本文圖片均由丹江口市委辦提供
擦亮生態底色、當好“守井人”
澎湃新聞: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生態一直都是丹江口的立市之本、優勢所在。丹江口水庫水質已連續20多年穩定在國家二類以上標準,甚至可以直接飲用。請您介紹一下丹江口在保護庫區水質和水生態安全方面,這些年做出了哪些努力?
趙洪福:近年來,丹江口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強化“共抓長江(漢江)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始終牢記保生態保水質首要政治責任和發展第一要務,努力擦亮生態底色、當好“守井人”。
為服務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有效保護丹江口庫區水質和水生態安全,“十二五”以來,丹江口市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38.89億元,全面加強丹江口庫區水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工作。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來,丹江口市已實現安全穩定調水8周年。工作中主要強化“三個全域”:
全域生態建設方面,一是全域實施綠化造林。加大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力度,對庫區臨水1公里范圍內實行永久性保護,在全市范圍內禁止林木采伐,累計封山育林270萬畝、營造林65萬余畝、建成庫周生態隔離帶10.7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5.7%。二是全域加強環境治理。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開展了“共抓大保護·當好守井人”“環境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改”“守好一庫碧水”專項整治等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護水行動。建設丹江口市環境監控中心,建成重點污染源視頻監管信息平臺。對15家涉水國控重點監控企業、14個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實行實時在線監測。對轄區內官山河、浪河、沙溝河等重點流域、重點水域開展全面深度治理,丹江口庫區水質常年穩定保持在國家標準Ⅱ類以上,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6項達到Ⅰ類標準。9個考核斷面水質和2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三是全域提高應急能力。強化船舶污染物溢油處置設備庫建設和管理,增強庫面防污染應急處置能力。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庫和庫區水上應急搜救訓練基地建設,提升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搭建環庫電子圍欄,督促企業安裝排污智能監管設備,提高智慧化監管能力。四是全域創建生態文明。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全域水質保護方面,一是大力實施水保項目。投資3.8億元實施庫區水質提升和城區污水治理攻堅行動,全面實施庫區船舶“油改電”、大力推進環庫安保智慧工程,積極服務“引江補漢”工程。建成并運行48個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項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25.8平方公里。實施丹江口庫區垃圾清漂及處理項目,配置2艘自動機械清漂船,配備護水隊員150余名,建立環庫村清漂隊65個,從上岸漁民中選聘300余名納入清漂公益崗管理,組織4700余名“小水滴”志愿者,確保實現水面無雜物、岸線無“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灘涂無放養、污水無直排的“四無”目標。改垃圾填埋為焚燒發電,成功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海螺集團,投資建設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將于今年建成投用。二是嚴格落實河湖長制。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按照“分段駐守、守段有責”的原則,嚴格落實三級河(湖)長制,全市51條大小河流全部明確河長、河段長及河道專管員,建立常態化巡河制度。三是提高依法護水能力。關停遷移船舶修造廠8家,關閉客貨運碼頭4座。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令,清理取締網箱12.1萬只、庫汊10.75萬畝,3000多只漁船拆解上岸。組建丹江口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南水北調水源區生態環境警察大隊,建立“河湖長+檢察長+警長+法院院長”協作制度。在全省首家掛牌成立了環境資源審判庭,建立環境案件民事、刑事、行政“三審合一”機制。2022年6月,丹江口市生態環境保護法庭改革經驗,入選最高人民法院第三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典型案例。設立司法保護基地的做法,寫入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同時,加強對企業環保主體責任的警示教育,增強企業不敢排污、主動治污法律意識,切實提高依法保水護水的能力。
全域環境整治方面,一是完善責任體系。嚴格實施環境保護“一票否決”“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堅決整改中央、湖北省環保督察及各類專項督查交辦的環境治理問題。二是嚴格環境準入。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占全市總面積的48.5%),禁批禁建一切項目。先后關改搬轉冶金、化工、水泥、電石、造紙、鋼鐵、電解鋁等企業166家。編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累計拒絕不符合水源地環保要求的項目120多個。三是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行“兩清兩減”(清潔種植、清潔養殖,減少農藥、減少化肥),全市年農藥使用量與“十三五”末相比下降20%,化肥使用量減少3.5%。明確劃分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適宜養殖區,禁養區內50家規模養殖場全部關閉搬遷,限養區和適養區內198家養殖場完成改造升級。四是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投入2億多元,實現194個行政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建設14座城鄉污水處理廠、7座垃圾處理場;“廁所革命”等“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全面完成,新建和改造廁所3.21萬座,建制鎮污水、垃圾處理實現全覆蓋。大力創建污水零直排村居。

“河湖警長”在丹江口庫區巡邏。
“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收益”
澎湃新聞:我們注意到,您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丹江口既要當好“水衛士” ,也要壯大“水經濟”。如今的丹江口也確實實現了保護與發展并行,成為湖北省第一個被授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縣級市,探索的“兩山”實踐(把綠水青山變成為金山銀山)路徑被社會廣為稱贊。在“兩山”實踐方面,丹江口做了什么?
趙洪福:在“兩山”實踐方面,我們重點圍繞“轉化”做文章,按照“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收益”的基本思路,成立丹江口市“兩山”實踐中心,建立市鎮村三級資源整合運營平臺,將區域內的山水林田湖草、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用地等閑置的資源資產,通過確權、評估后收儲至“兩山”實踐中心。由其對收儲的資源整合提升、資本運作、項目謀劃、招商引資、開發運營,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主要做了五方面的工作:
首先,搭建運營平臺。我們于2021年成立市“兩山”實踐中心,負責“兩山”轉化理論研究、路徑探索、招商引資、資源收儲開發利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中心下設“兩山”轉化服務辦事大廳和丹江口市山水融合投資開發公司。按照市、鎮、村三級資源整合運營平臺的框架設計,成立鎮級平臺公司18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194個,實現了市、鎮、村三級運營平臺全覆蓋。
其次,資源摸底清查。開發丹江口市自然資源大數據中心,將全市閑置資源調查摸底后登記錄入數據庫,形成自然資源資產“一張圖”。根據已完成的資源摸底數據統計,將全市生態資源分為土地、房屋、林地、水域、旅游景區五類。目前,已登記錄入土地1.62萬畝、房屋33.19萬平方米、林地18.01萬畝、水域36.67萬畝、旅游景區29.01萬畝。
同時,進行資產資源整合。將農戶手中碎片化的資源整體打包轉化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資產,村合作社作為股東將整合的資產注入鎮級“兩山”公司,各鎮將生態資源集中管理,再整合各類國有林場、農場等國有經營性資產注入丹江口市級運營平臺——丹江口市山水融合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實現全市資源統一管理、開發、運營,目前已整合各類資源資產價值約61.4億元。
創新金融服務也是重要一項。我們通過以策劃項目為載體,利用整合資產進行資本運作,已爭取銀行融資17.8億元。與湖北銀行合作開發自然資源儲蓄系統,研發“兩山卡”,將資源存儲信息與銀行儲蓄卡信息有效銜接,農戶在手機銀行即可實時查詢資源存儲、收益。已累計發放農戶“兩山卡”300余張,支付資源存儲收益650.5萬元。
最后,資源轉化利用。丹江口市“兩山”實踐中心通過項目謀劃、招商引資、開發運營等一系列手段,已轉化利用土地3020畝、林地746畝、房屋1869平方米,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比如,習家店鎮杏花村與北京恒觀遠方公司合作開發“隱居鄉里”民宿,村集體年增收11.1萬元;蒿坪鎮盧嘴村引入湖北京能京堰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設98MW林光互補光伏電站,戶均年租賃收益達2000元以上;均縣鎮懷家溝村招商引進武漢百花園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132畝集體土地入股公司,共同建設智慧桔園,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保底15萬元的分紅收入,帶動周邊桔農每畝增收800元以上。引進北京一輕食品集團合作建設一輕丹江口產業園,每年可購銷丹江口市柑桔10萬噸,帶動桔農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丹江口市習家店鎮杏花村民宿
持續培育壯大綠色食品飲料產業,力爭“十四五”末產值達到260億
澎湃新聞:丹江口市被稱為“中國水都”,近幾年一直都努力推進水資源產業向綠色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像飲料產業、純凈水產業、食品加工產業等發展迅猛,請您詳細介紹一下發展情況,丹江口接下來對壯大“水經濟”方面還會有哪些布局?
趙洪福:丹江口緣水而生、因水而興,守護一庫碧水既是我們最大的政治責任,也是我們轉型升級、搶占發展新賽道的機遇和優勢。近年來,我們堅持把綠色食品飲料作為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通過保水質倒逼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經濟發展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升。2022年食品飲料產值達98.8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1.5%。
這其中,我們發揮“中國好水”品牌優勢,緊緊圍繞水資源加工利用全產業鏈招大引強,不斷推進水資源產業向綠色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農夫山泉等頭部飲料企業先后在丹江口市投資興建4家工廠,產品涵蓋農夫山泉飲用水、即飲茶、功能飲料、果汁等全部飲品系列。加快推進北冰洋汽水、“武當山”牌高端飲用水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大泰國天絲紅牛、康師傅等重大水資源加工項目招引力度,構建“源頭活水—純凈水—功能飲料—食品加工”一體化水資源加工產業鏈,預計到“十四五”末形成產值160億元的產業集群。
同時,深度利用水產品、水能源資源,放大優產度、潔凈度、能源豐度“三度”資源優勢。我們依托丹江口翹嘴鲌、柑桔等特色資源,推行“種植(養殖)業+加工業+電商+旅游”“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發展模式,大力打造水資源及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依托豐富的水能資源,持續發展水電、漁光互補、抽水蓄能等清潔能源項目,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
此外,我們契合國家“東數西算”部署,利用丹江口水庫底層冷水資源優勢,全力推進湖北首個水冷大數據中心項目武當云谷大數據中心建設,設計機架總容量1萬架,每年可節約用電量8000萬千瓦時。達產后年產值可達17億元,實現稅收將超2億元,“水資源”優勢在數字經濟產業發展上日益顯現。

武當云谷大數據中心機房。
丹江口優勢在水、出路在水。未來,丹江口將繼續依托水資源這一最大資源優勢,持續培育壯大綠色食品飲料產業,力爭“十四五”末產值達到260億。
具體來看,我們將繼續做優水品牌。投資6億元,建設產能100萬噸、年產值15億元的“武當山”水飲料項目,將于今年10月份全面投產。我們將推動潤京水業與中石化合作開發“易丹泉”品牌飲用水,利用易捷便利店,擴大銷售規模,提高產能產值。推動武當酒業與國內知名酒企合作,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支持臺灣十八釀企業改革創新,推出清酒新品種。加快一輕食品北冰洋桔汁汽水項目建設,力爭10月份投產。加快北京二鍋頭項目建設,力爭明年上半年竣工投產。盡快完成與泰國紅牛、康師傅、紫禁城精釀啤酒等項目談判,力爭年底前簽約開工。
還將努力打響糖品牌。依托“世界好糖”,打造降糖食品產業園。支持林路科技利用塔格糖核心產品,與蒙牛、伊利、喜之郎、奧瑞金、同仁堂等知名食品企業合作,在丹建設降糖食品產業園,打造全國功能性保健食品行業的引領品牌。目前,同仁堂塔格糖口服液、咀嚼片,奧瑞金塔格糖飲用水已出樣品,蒙牛、伊利正在做產品測試。
“一主四優”產業體系
澎湃新聞:培育綠色產業體系也是丹江口的發展重點,在這方面具體是如何謀劃推動的?
趙洪福:第一,做大做強新型工業。聚焦綠色低碳發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以綠色食品飲料為主導,以專用車及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材料及光電智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為優勢的“一主四優”產業體系。推動建設以農夫山泉、“武當山”牌高端飲用水為代表的綠色食品飲料產業園,以宏邁高科為代表的磷酸鐵鋰產業園,以湖北一專為代表的專用車產業園,以共同生物為代表的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園,以正威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園,以中橋集團為代表的微電子產業園,形成六個百億級產業園區。2022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達到464億元、1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21.9%,力爭到202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800億元。

湖北一專專用車生產線。
第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圍繞做優品、保優質、強品牌,推進三產融合,大力發展柑桔、茶葉、設施漁業等農業特色產業,柑桔達到30萬畝,茶葉達到6萬畝,設施漁業達到20萬立方米,2022年三大特色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0億元、3億元、10.6億元。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39家,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78億元。去年以來充分發揮翹嘴鲌等地理標志品牌效應,重點發展設施漁業,一方面解決庫區漁業轉型發展問題,另一方面解決退捕漁民生產生活問題,打造全省設施漁業大縣。
第三,發展全域綠色旅游。我們充分發揮武當山、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影響力,以“南水潤北方·尋源丹江口”為主題,依托水資源優勢和特色,不斷培養新業態、營造新場景、釋放新活力。推動丹江口生態文化旅游區創成國家5A級景區,建設中國南水北調博物館、長江文化公園、“滄浪之光”觀光高塔、均州碼頭、環庫宿集等文旅項目,按照A級景區標準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招徠八方游客,匯聚旅游人氣。2022年入選中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位居湖北省上榜縣(市)首位。
“刀刃向內、自我革命”
澎湃新聞:近年來,營商環境被丹江口反復提及。我們知道丹江口近年來也吸引了漢江集團、農夫山泉、正威、海螺等企業投資,丹江口如何營造讓企業家感到舒服的氛圍?目前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效有哪些?接下來將如何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趙洪福:近年來,丹江口市錨定“打造全國一流營商環境縣市”目標,聚焦市場主體關切,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推動營商環境持續改善。2022年丹江口市營商環境在全省綜合排名第12名、十堰市第1名。
首先,堅持目標導向建機制。我們圍繞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新水都的發展目標,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引擎和“一號工程”,凝心聚力、齊抓共管。一是調高目標。要實現發展突圍、彎道超車,關鍵因素是營商環境。我們在認真研究省里考核標準同時,又考察了一些先進地區,提出了把丹江口打造成全國一流營商環境縣市的奮斗目標,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二是高位推進。成立黨政負責人擔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紀委書記和常務副市長擔任領導小組雙第一副組長,其他分管領導按照分工分別擔任 “指標長”的領導體系。抽調得力干部組建具有實戰化的辦公室,增強督辦協調權威。三是加強調度。將每月18日定為“營商環境日”,單月18日常委會議一次營商環境,雙月18日召開營商環境大會,總結工作,獎優罰劣。丹江口市“營商環境日”的做法被寫入《湖北省以控制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若干舉措》。
其次,堅持問題導向抓改革。鑒于過去丹江口市優化營商環境評價排名不佳的現實,我們痛定思痛,找準了問題所在,就是干部的思想不解放,“不敢改、不愿改、不會改”,市委決定狠抓改革創新,以“小切口”推動“大改革”。一是科學統籌,下好“先手棋”。年初就要求各單位對標先進發達地區,聚焦營商環境堵點、難點,明確先行區創建事項,并建立容錯機制,旗幟鮮明支持改革。創建過程中,積極爭取省、市相關部門支持和指導,同時聘請專業機構輔導,營商辦及時跟進,協調解決有關問題。二是聚焦關切,畫出“同心圓”。聚焦企業關切,推進“轉改直”改革、“多測合一”改革、打造“無涉企保證金縣市”、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進園區進企業,為企業減負5300余萬元。2022年,丹江口市8項改革事項被命名為全省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先行區,數量全省最多。“推行告知承諾制為納稅人快捷辦理契稅申報繳納業務”,被司法部評為“減證便民”優秀案例。三是自我革命,打好“組合拳”。對招引落地的項目,從項目開工前各項準備工作到正式開工、建設、投產、達能實行“一條龍”式保障性服務,出臺金融支持“丹十條”、人才引進“丹九條”,構建財、稅、銀、保聯動服務機制。建立項目落地“一對一”幫辦代辦機制,在資料籌備、申報填寫、對上聯絡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服務;實行工程審批“清單制+告知承諾制”,實現工業用地“六證同發”,審批效率提升3倍以上。拜耳冷鏈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44天,武當鋰業碳酸鋰項目從來丹考察到簽訂協議僅用9天。
最后,堅持效果導向促提升。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和群眾最有發言權。一是以企業感受為第一感受,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以“一件事”思維重塑業務流程,強化數據賦能、信息共享,推動涉企事項實現“集成辦、一網辦、專區辦、智能辦”,不斷提升企業辦事“體驗感”和“滿意度”。二是以企業評價為第一評價,常態開展企業評議活動。每季度開展一次“百家企業評部門(股室)”活動,先后對46個部門、94個股室開展評議活動5次。三是以企業訴求為第一訴求,做到“接訴即辦”。建成“信、訪、網、電、微”“五位一體”舉報平臺,對涉及營商環境的訴求實行“接訴即辦”,共受理企業訴求45件,辦結42件,跟蹤督辦3件。2022年,丹江口市新增市場主體11663家,增長203.6%。
今年,我們繼續對標全國最高標準、最高水平,開展“營商環境改革年”活動,深化“六個城市”品牌創建,力爭在今年的全省考核中躋身前十。一是以更大力度降成本,創建“零收費城市”。凡是法律規定之外的收費一律取消,對有規定確需收費的一律進“白名單”,實行“白名單”控制。二是以更嚴要求減證便民,創建“無證明城市”。簡化證明事項,深化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擴大“免證明”應用領域,不要辦事方出具證明,辦事機構自己通過大數據找證明,積極推動“減證便民”向“無證利民”轉變。三是以更強舉措提速增效,創建“極簡批城市”。除環評、安評手續之外,實現準入即準營“零審批”、投資和工程項目“寬審批”、一枚印章改革“減審批”、大廳之外“無審批”。四是以更高標準賦能發展,創建“信用城市”。建立信用信息服務和共享體系,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協同機制,強化新型信用監管,建立誠信“黑名單”,營造“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的良好信用環境。五是以更優作風助企紓困,創建“貼心城市”。暢通政企溝通渠道,建立惠企政策專區,落實“好差評”制度,最大程度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干擾,為市場主體和企業家提供最貼心的服務。六是以更強擔當服務保障,創建“法治城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提升“立、審、執”質效,落實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完善企業破產府院聯動機制。
“處處都是旅游環境”
澎湃新聞:丹江口“有山有水”,境內有世界文化遺產、著名道教圣地武當山,又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但在知名度和影響力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請問丹江口近年來在文旅產業發展方面都有哪些動作?將用怎樣的面貌和姿態,迎接八方游客?
趙洪福:丹江口市旅游資源豐富、環保門檻較高,做大做優文旅產業既有先天優勢,也是必然選擇。我們精準把握文旅產業發展規律、趨勢和市場特點,依托武當山、丹江水兩張金字招牌,加快推進“旅游產業化、全域景區化”,激活文旅市場“一池春水”,打造國內知名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重點從四個方面完善提升:
一是打造引爆景點。編制全域全季旅游規劃,統籌旅游空間布局,整合、重塑旅游資源,以山水為基、以人文為魂、以創建丹江口生態文化旅游區5A級景區為綱,因地制宜打造景區景點。近年來,先后建成滄浪洲生態濕地步行橋、中國最美山水公路、“水都不夜城”、點亮大壩燈光秀等網紅打卡地,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今年“五一”期間,我們推出“夜游漢江·浪漫之旅”系列文旅活動,熱門景點引爆旅游市場,累計接待游客超50余萬人次,創歷史新高。下一步,我們將利用丹江口大壩及壩下9公里漢江資源,打造“點亮大壩、夜游漢江”文旅項目;圍繞丹江口工程展覽館、移民紀念園、南水北調博物館,打造追尋庫區大移民艱苦歲月文旅項目;圍繞孔子、屈原賦詩吟歌的古滄浪洲,打造探秘古滄浪文化遺址文旅項目;圍繞武當大明峰、武當神道、靜樂宮、太極峽等景區,打造武當文化休閑康養項目;利用“三線”軍工廢棄工廠,打造體驗“三線”建設火紅歲月沉浸式的文旅項目,提升文旅產業發展層次水平。

“點亮大壩、夜游漢江”文旅項目。
二是加強山水聯動。武當山擁有世界級文旅資源。丹江口市有五個鎮(區)處于環武當山核心地帶,境內有武當山九宮之首的靜樂宮、全國代表性道教本科院校武當山道教學院,武當山“四大神道”中有三條在丹江口市境內,武當文化、太極文化底蘊深厚。我們將充分利用好武當山這一文化大IP,強化與武當山的文旅聯動,通過線路串聯、產品互補,做好游客“引流”工作,突出武當武術、太極養生、武當康養等特色,打造環武當山生態康養圈,推出武當山、太極湖、丹江口大壩、“小太平洋”“游山玩水”精品旅游路線。

中國最美山水公路。
三是豐富文旅業態。持續實施“引客入丹”工程,以“南水潤北方·尋源丹江口”為主題,精心策劃各種有創意的特色文旅活動和水上項目,做到“周周有響動、月月有活動、季季有賽事、節慶要轟動”。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高標準建設一批生態觀光示范園、休閑采摘園、生態農家樂,推進農旅多業態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賽事經濟,舉辦環庫公路自行車賽等大型體育賽事。大力發展節會經濟、夜游經濟,以美食節、啤酒節、音樂節、“三花節”等活動為載體,打造一批特色文旅場景、街區,促進商旅融合、城鄉互動,彰顯水都魅力,激發消費活力。
四是提升游客體驗。持續提升“吃住行游購娛”服務質量,按照國內一流標準加快推進游客接待中心、星級酒店、精品民宿、商業綜合體等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旅游交通體系,構建市域“城景通”“景景通”旅游交通網;開發推出地方特色美食;強化智慧文旅平臺功能;創新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及沉浸式體驗項目,讓“頭回客”變成“回頭客”。注重塑造旅游軟環境,加強導游、營銷等文旅人才培養引進;實施旅行社、高等級酒店、特色民宿等市場主體招徠游客獎勵政策;強化市民旅游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營造“處處都是旅游環境”的良好氛圍。加強文旅品牌培育塑造和宣傳營銷,持續擴大丹江口旅游品牌影響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