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香港特區政府高層頻提“搞活夜市”,社會各界獻言獻策

2023年6月17日,香港廟街夜景。 視覺中國 圖
近期,香港特區政府高層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搞活夜市”,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8月13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其網絡隨筆中發文稱,“政府日前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報告,并展望下半年的情況,私人消費和訪港旅游業預計仍然是下半年的主要增長動力。”但他同時指出,“雖然訪港旅客數字正在快速恢復,但我們仍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旅發局的調查顯示,內地旅客的消費習慣有所改變,以購物作為主要來港目的的比例,較疫情前有所下降。我們要抓緊機會,推動香港旅游業朝多元、高增值、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陳茂波在其隨筆中提出建議,“短期內我們還要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更好鞏固復蘇中的各個經濟環節,保持復蘇動力。中長遠而言,我們要繼續為香港發展增添動能。本屆政府推動創科發展決心堅定,要把創科發展成為推動本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香港中通社報道指出,對于疫后復蘇強勁的香港而言,(陳茂波的網絡博文)也是官員第一次公開提到夜市經濟。
而在陳茂波提出香港夜市經濟一周后,“搞活夜市”的設想也出現在了香港特首李家超的公開表態中。
8月20日,李家超率領司局級官員出席2023年《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直接聽取地區人士對本屆政府第二份《施政報告》的意見和建議。據香港本地媒體報道,李家超說在短期方面,特別要“搞活夜市”,達致經濟效益,政府會積極推動相關活動;長遠方面需要優化旅游業,因應游客的旅游習慣可能改變,由過往的購物轉為深度游,因此政府要推動特色路線,包括文化、美食、古跡等,政府亦會繼續對外推廣香港。
香港《星島日報》報道指出,香港夜市曾經非常火爆,桂林街夜市、中環夜市在吸引游客的同時,也有大量本土居民前往,組成香港夜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不過,疫情期間香港市民夜間生活習慣的轉變和餐飲夜市人手短缺,是導致現在夜經濟還未恢復的主要原因。
如今,“搞活夜市”的構思甫一提出,隨即引發香港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討論,重新打造“不夜城”的呼聲此起彼伏。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屠海鳴撰文稱,“香港欲搞活搞好夜市,亦須為夜市注入文化因子。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夜市里,各種膚色的人們本來就是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但這遠遠不夠,香港應該把各種高端的會展、文化巡游、大型演唱會等活動,與發展夜市結合起來,經濟搭臺,文化賦能,令香港夜市更具‘國際范’和‘香港味’。”
在屠海鳴看來,香港不同于內地,政府的資源整合能力、社會動員能力無法與內地相比,但在發展夜市經濟上,“政府的手”依然有施展的空間,至少可以在謀劃規劃、引導鼓勵兩個方面發力。他呼吁,“夜市要火起來,‘政府的手’必須有力地‘推一把’。”
香港中通社近日社論也指出,業界近日的建議非常多樣,同時也引起一些議論,認為香港政府鼓勵“擺地攤”。發展夜市經濟,首先要厘清概念。夜經濟、夜市經濟,并非一些聲音說的“地攤經濟”。
香港時事評論員陳偉強稱,他理解陳茂波的意思是搞旺夜晚的經濟,而非狹隘定義地攤經濟;若專門搞地攤經濟肯定會搶了商場、餐廳生意,實在沒有必要。
香港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也同意上述觀點。他表示,夜經濟不局限于“食”,應該是多元的,活動、表演、文創、體驗、展覽,形式多種多樣。他認為,夜經濟首先要發揮香港已有的優勢,另一方面要挖掘新的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激活夜晚的活力,從而創造多一些商機。”
香港立法會旅游界議員姚柏良表示,特區政府可考慮舉辦更多的流行文化演出、演唱會等,帶動市民夜間出游參與活動。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認為,“搞活夜巿”規模需要遍及全港18區,也可從政策角度入手刺激人流,如重開旺角行人專區、允許街頭表演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