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進 | 從交叉處求創新 自開放中圖發展

▲《科學中國人》封面人物:黃進
4月1日,珠海,2021和2022年度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舉行。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簡稱“西電”)牽頭研發的“共形承載天饋系統機電綜合設計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22年度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也是國內公認的電子信息領域的高規格獎項。
“我們一直在圍繞電子裝備的機電耦合分析、設計和機電集成制造進行研究。到現在,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離我們的目標還很遠?!鲍@獎后,項目第一完成人、西電機電工程學院執行院長黃進誠懇地表示,他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做出一個廣泛適用于高頻段、高增益、高密度、小型化、高精度、快響應電子裝備研發的智能化設計平臺,從而推動高性能電子裝備的研制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任重而道遠,希望我們能做好?!秉S進說。
沖破瓶頸,人有不如己有
“共形承載天饋系統機電綜合設計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澳菚r,我國在新一代隱身戰斗機研發上跟美國相差甚遠,他們在航空電子方面的優勢尤其明顯?!秉S進回憶道。當時,他負責的一個“973”課題的成果正在工程應用,在與工業部門交流時,他獲悉了這樣的信息:要想在航空電子領域取得長足進展,共形承載天饋系統是一個重要突破口。
作為新型空中、海上和地面移動平臺的“眼睛”,共形承載天饋系統有兩個重要特征:其一是功能綜合化,即通信、導航、識別、探測、對抗等功能共用一套天饋系統,這要求高密度、小型化;其二是結構功能一體化,即承載、散熱結構與微波電路、輻射陣面高度融合,這要求結構高精度、電路抗干擾、散熱高效能。通俗地說,它不僅能夠收發電磁信號,還能與飛行器、艦船、車輛等移動平臺表面共形融合,保持載體的外形結構及空氣動力學性能。但是采用傳統的設計和制造方法,想要“共形”卻不容易。

▲黃進
“傳統天線的外觀大多像一口鍋或者一個平板,但飛行器的機體是流線型的,如果需要兼顧隱身需求,那外形結構會更為特殊、復雜。這時候,如果還用傳統的拋物面或‘平板’天線,再加一個天線罩,很容易破壞飛行器的流線外形,而且會降低天線的性能。但要想把天線做薄,且和飛行器外形一樣,并不容易?!秉S進認為,這是“高密度、小型化”帶來的重要挑戰。
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就開始研究飛行器蒙皮天線,將不同種類的復合材料制成薄片并嵌入機體表面,從而實現與飛行器表面共形。在它的加持下,天線對飛行器表面空氣動力學性能的影響微乎其微?!拔覀円残枰@樣的東西,但早先不知道該怎么去做。從‘箱式’到‘磚式’不斷進化,但就是沒能做成一塊蒙皮。”工業部門雖然為此下了大功夫,但由于高密度、小型化會導致多場-場路耦合效應突出,傳統分析方法難以實現系統性能的準確分析,甚至會事倍功半。怎么辦?黃進希望能從理論方法上有所創新。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等項目的支持下,他和團隊開始進行探索,逐漸建立起融合先驗知識的多場-場路耦合模型,以實現機-電-熱綜合性能的精準分析。
就在黃進及其團隊對這一系列成果不斷進行完善和驗證時,一個新的問題又擺在了面前。一體化成形的制造過程和惡劣的服役環境,會導致共形承載天線的服役性能發生劇烈變化。以服役環境為例,當共形承載天線被應用到飛行器上,炎夏里,它在地面停機坪上要承受60℃的高溫,但真正飛到萬米高空時所處的溫度可能直接“掉”到零下50℃。“不止如此,大過載機動飛行時,要承受很大的載荷;飛行速度很快時,還有來自氣動加熱的壓力?!秉S進說,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出現“地面性能測試很好,上天之后不行”的局面。
而“一體化成形”,其初衷是將天線“做小”,但也會給它帶來新的挑戰。傳統方法中的“零件組裝”,可以對單個零件進行性能測試,也可以進行組裝后的整體測試,一旦出現問題,更容易厘清源頭?!暗惑w化成形,就像燒制一個碗,這個碗成形了就拆不開了?!秉S進明白,工業部門擔憂的是,如果制造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比如材料均勻性、制造公差或微觀缺陷等,這些問題到了惡劣的服役環境中肯定會導致共形承載天線的綜合性能進一步發生變化,但何時變化、如何變化、變化到什么程度,沒有人知道。為了摸清其中的規律,黃進團隊開始探索其性能的不確定性傳播機理。他們通過反演測試,最終引入區間數學理論建立起結構參數不確定性區間與最終電性能變化范圍的區間分析模型,對設計-制造-服役全過程功能特性及其變化范圍進行定量分析。這樣,在設計階段可為穩健優化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在制造調試階段可使技術人員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把區間分析和優化設計用進來之后,還能解決研制效率低和性能受限的問題。”誠如黃進所言,共形承載天線的機電熱性能及其與可制造性的耦合關系很復雜,“變量比較多”,如果還采用傳統方法,即由電磁設計人員進行功能設計,給出理想的形狀與精度要求,再由結構設計人員進行產品設計以實現相關要求,最后通過“試湊-樣機研制-實測”反復迭代的方法逐步接近設計目標,不但效率低,而且很難實現精準設計。他認為,當標準不統一時,不同環節的設計余量容易被放大,導致性能低、研制周期長?!爱a品也容易出現‘傻大笨粗’的情況,不靈巧。”
如今,再回憶起研發過程中所遭遇的瓶頸,黃進的講述平實而鮮活。但當初摸著石頭過河時,他們每走一步也是真的好艱難。
黃進記得,步入項目之初,他們所建模型的分析誤差“大到離譜”。就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他們所面臨的實際系統也非常復雜,“如果直接從實際系統出發去驗證理論模型的問題,可能一年半載都不會有進展”。經過一番靈感碰撞,黃進團隊決定“解剖這只麻雀”,將其中的核心要素抽象出來。比如,針對射頻電路的機電耦合問題,從典型傳輸線入手,建立其場路耦合模型。理論層面打通后,再以工程樣件來驗證實際結果和理論模型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并不斷修正和完善理論模型,最終構建系統的多場-場路耦合模型,并結合實際工程,驗證理論模型的準確性和綜合設計的有效性。

▲黃進團隊獲得學校“三好三有”團隊,查顯友書記(二排左五)為團隊授牌并合影
這只是黃進團隊攻關過程中的一個縮影,對他們而言,其間經歷的種種困擾或許并不足為外人道,他們更希望通過持續的努力逐步解決工業實踐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事實上,當黃進團隊一一克服瓶頸,提出一套完整的控形控性機電集成設計技術后,問題也的確沒有結束。
2015年前后,項目研究告一段落,開始走向工程化嘗試,構建一個能夠承載相關技術的全性能綜合設計軟件平臺迫在眉睫。彼時,多物理場耦合仿真領域的一家國際知名公司找上門來,展示了他們的成功案例,并斬釘截鐵地表示,他們的軟件絕對能跟國內的需求匹配。
一邊是看起來成熟的高端軟件,一邊是正在鉆研中、前景不明的軟件平臺,怎么看似乎都是前者更保險一點,但直到一個月后,那款“高端軟件”也沒能做出成功的仿真結果?!鞍咐龅煤芷?,但其實方法根本走不通”,得知這樣的結論,黃進并沒有特別意外。他們在軟件平臺設計時,也走了相似的路線,同樣也沒能成功?!拔覀冊缦纫詾槭瞧渲邪粚χ袊_放的技術,所以才會失敗。既然他們自己也走不通,那就證明的確存在一些沒被突破的關鍵問題?!?/p>
如此一來,黃進團隊反而被激發了斗志?!叭擞胁蝗缂河小保呐伦鲕浖皇撬麄兊奶亻L,為了讓技術成果有一個更合適的軟件平臺去支撐,他們也要去尋求一條破局之路。“我們花了幾年時間去優化”,黃進的執著之處在于,他想要在工程應用中實現“傻瓜”式操作,“導入模型之后,點幾個按鈕,就能按照步驟去做了”。
就這樣,當“共形承載天饋系統機電綜合設計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完成時,一個重大亮點被呈現出來:他們完成了國內首個共形承載天饋系統全性能綜合設計軟件平臺。此平臺解決了國外商品化軟件中存在的模型不通用、數據不匹配、結果不共享的難題,實現了共形承載天饋系統綜合性能的精準分析、服役性能的準確預估和高效的穩健優化設計,為多個重點型號中共形承載天饋系統的研制提供了技術手段。
從2012年正式立項算起,黃進團隊投入項目也已經11年了。依托項目,他們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9項、軟件著作權5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56篇,主持起草國家標準1項(已頒布)。與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三十九所等合作,他們的相關成果也在國家重點工程、重點型號產品和設備的關鍵系統與部件中得到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榮獲“2022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之前,相關項目就得到了機載雷達專家陸軍院士、多學科優化專家張衛紅院士等專家的高度評價。尤其多場-場路耦合控形控性機電集成設計技術,更是被認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對黃進而言,他更自豪于項目成果的“自主可控”,且在應用上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他并不滿足于眼下“大家用得踏實”,一直關注前沿熱點的他,也注意到了最近風口浪尖上的ChatGPT及其同類軟件。在他看來,軟件越用越“聰明”是一個重大趨勢。“我們的軟件中也嵌入了設計師和工程師要掌握的知識,下一步會想辦法讓它實現智能化更新,它越聰明,才會在工程應用中作出越大的貢獻?!?/p>
從相機到機電,把電子裝備這件事做好
如果要在黃進的研究生涯中提煉一個關鍵詞,那一定是“機電耦合”?!伴L期以來,我們的研究就是針對電子裝備展開的。而電子裝備是機電緊密結合的系統,它的設計和傳統的機械結構設計不太一樣?!彼f。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機”“電”在設計層面上是分離的。這種情況下,工程實際中有時就會出現奇怪的現象:機械結構技術人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制造出的產品,電性能時常出現不滿足的情況。相反,機械制造精度未達要求的產品,有時候電性能又是滿足的。矛盾的現象多了,原因又找不到,久而久之,就導致電子裝備研制出現性能低、周期長、成本高、結構笨重等問題。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電子裝備的復雜性,使其對機械結構部件的設計與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超出了機械加工能力。這意味著,“機電分離”已經成為制約現代電子裝備發展的瓶頸,而“機電耦合”勢在必行。

▲黃進獲得2022年度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黃進舉了個簡單的例子:當人們去評價一個數控機床是否好用時,一般會使用轉速、精度等機械性能參數來描述;但在雷達這樣的電子裝備面前,人們更追求它們的電性能?!八?,機械精度、機械結構和電性能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就需要我們研究其內在、本質的關系。我在西電讀研究生的時候,就追隨導師做這方面的工作?!彼a充道。
實際上,黃進對“機電”迸發興趣,可以追溯到他的中學時代。20世紀80年代,中學生黃進迷上了攝影,不光是拍照,他還買來顯影液和定影液,在家里的衛生間做實驗,嘗試沖洗照片,洗出的照片跟底片一樣大?!拔覜]有放大機”,找到原因后,他成天琢磨怎么能自己動手“搗鼓”出一個放大機來。
就在黃進鉆研得熱火朝天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一部日產尼康相機。當時,他哥哥是報社記者,這部相機是他采訪拍攝時使用的。“它居然是自動的!測光能自動,曝光能自動,卷片也能自動?!鄙倌挈S進十分興奮,他迫切地想要弄明白為什么人家能做得比國產相機還要好,就跑去圖書館翻閱與攝影器材相關的期刊,并萌生了一個念頭——如果能把機械和電子結合到一起就好了。隨著他的成長,這個念頭逐漸生根發芽,高考時,他直接填報了西安理工大學精密儀器專業?!斑@個專業關系到光機電一體化”,黃進解釋道。
本科畢業后,黃進被分配到一家工廠。“單位對我很重視,工作環境也很好,但跟我的專業不太對口。”黃進覺得,趁著年輕,就應該拼一把,不能耽于安逸。幾年后,他考進了西電?!?0世紀90年代,我國的傳統機械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我認為純做機械在未來沒有太多競爭力?!彼吹降氖?,信息產業像一輪朝陽,正在國際上冉冉升起?!拔乙恢倍紱]放棄做機電的想法,也想看看當信息產業與機電交融之后,能夠激起怎樣的浪花?!?/p>
碩士期間,黃進作為主要研發人員參加了某軍用計算機項目。項目完成后,他百感交集。他發現,我國在當時既沒有獨立研制的計算機外部設備,也沒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甚至從國外買得到的商用機也總是與國內應用環境不適配。“當時有一個法子叫‘穿衣戴帽’,就是在買到的商用機外面‘套殼子’以滿足抗惡劣環境的需求。”在黃進看來,這就是一種無奈之舉,“穿衣戴帽”之后的機器顯得很笨重,性能也會受到影響。“拿來主義”不是長久之計,何況核心技術,國外也不可能讓我們“拿來”。那怎么把機器由大做小呢?他隱隱感覺到,自己此前想的沒錯,把機械、電子和控制結合到一起,將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口。
1995年起,黃進師從我國著名電子機械專家、天線結構設計大師葉尚輝教授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也從計算機外部設備轉向天線伺服系統。到現在,黃進團隊的研究始終圍繞3個方向展開。
其一,面向航天和天文觀測領域的重大需求,他們研究光機電一體化系統的建模與控制工作?!拔覀冏铋_始做的也不是共形承載天線,而是傳統的大天線。”在此方向上,黃進團隊自主研發了開放式天線伺服控制系統、柔性天線控制平臺和大型天線近場測試運動控制系統。相關工作得到了民用航天重點項目和國家重大儀器專項的支持。
其二,針對天線、饋線等典型電子系統和部件,他們研究其中的多場耦合及場路耦合問題、功能特性的動態演化機理,建立相應的功能特性演化模型,探索高性能電子裝備機電集成設計方法、高密度共形承載天線設計技術。相關工作得到了“973”課題、國防基礎科研重點項目和部委預研項目的支持。
其三,面向智能蒙皮和柔性電子,他們研究其建模方法、設計理論,探索高精度、高性能和高效率的增材制造方法,研制相應的智能化裝備?!耙簿褪枪残坞娮蛹叭S打印技術”,黃進特別強調道,“而且是曲面三維打印?!?/p>
“談共形承載天線時,我們一直在說一體化成形,但一體化成形是怎么做出來的呢?”據黃進介紹,如果只是平面一體化成形,完全可以采用傳統方法,但傳統方法在曲面上并不好用。以共形承載天線為例,傳統方法可以加工展開曲面的導電圖形,比如采用柔性材料,將矩形、扇形“卷”成圓柱或圓錐。但飛機表面多是復雜的非展開曲面,這條路就不好走了?!坝幸环N想法,是把復雜表面拆分成若干規則平面,再組裝起來。”他擺擺手,“那復雜度太大,性能也難以保證。”
用黃進的話說,三維打印理論上可以做出復雜的、曲面的東西,但必須認清一點:當三維打印通過平面疊加使其逼近曲面時,更像“一塊梯田”,“梯田有臺階沒關系,但在要承載電路的曲面上,‘臺階’會導致電路不連續,傳輸性能、可靠性就可能嚴重受損”。正因為如此,“如何實現高精密復雜硬曲面隨形電路”成為中國科協發布的2022十大工程技術難題之一。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黃進團隊將傳統三維打印的三個方向軸(x,y,z),改進成五軸/六軸聯動。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聯合基金、陜西省重點產業鏈項目等支持下,他們自主研發了微滴噴射控制實驗系統和異質異構功能件三維打印樣機,探索出“一體化噴射成形”技術。相關成果在陸海空天等領域轉化應用后,得到工業部門的高度認可。
“其實,我們的工作就是圍繞電子裝備的機電耦合展開的,從認識它的機理,到如何設計,再到如何制造。”黃進朗聲笑著,“嚴格來說,我們就是做這一件事。”
傳承紅色基因,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如果西電有顏色,那一定是浸潤在根系中的紅色。從江西到陜西,西電始終堅定不移跟黨走,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及西遷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學?;蚶?,也流淌在機電工程學院的發展歷程中。
從20世紀60年代起,以葉尚輝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在西電建成了我國第一個無線電設備結構與工藝專業,從“以機為主、機電結合”開始,奠定了西電在電子機械學科上的發展基調。進入新世紀以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寶巖為代表的第二代電子機械學科領頭人,開辟了我國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研究的新領域。如今,以李志武、黃進等中青年專家學者為主的第三代機電人已經成為中流砥柱,一批優秀青年教師也在西電這方沃土上扎根成長。
在西電學習工作30余載,黃進既是電子機械工程學科發展的見證者,也是創造者。2005年起,他歷任電子機械系系主任、電子裝備結構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等職。2018年6月,他被任命為機電工程學院執行院長,2023年擔任高性能電子裝備機電集成制造國家級科研平臺主任。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黃進接過“西遷精神”的接力棒,踏上時代新征程。
近年來,機電工程學院的成果被成功應用于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我國最大的地基全可動天線——火星探測S/X雙頻段、波束波導66米口徑天線,以及我國首部大口徑星載可展開天線“天通一號”、主力戰艦近程反導武器系統等重大工程中。

▲黃進(左一)現場授課
有一個故事,黃進至今耿耿于懷。2008年汶川地震時,由于地面通信設施受損,外界難以得知重災區茂縣的情況。為開辟生命航道,15名空降兵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標識、無指揮引導的情況下,從5000米高空跳下。這“驚天一跳”,是世界航空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黃進的關注點卻在其間的“不得已”上?!邦愃频膯栴},國際上能不能解決?能,海事衛星就可以,但當時我國沒有。我們想過付錢租用,但人家卻關閉了對中國的服務?!睂S進來說,這樣的被動局面,必須打破。這也是他和團隊一心想要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星載可展開天線上的重要原因。
“我們現在有上百項專利”,黃進說。這些年來,他不僅重視國家重大工程中的實踐,也極為關心民用領域的成果落地問題?!帮w機和高鐵上都要有WiFi,智能駕駛或無人駕駛汽車里也會裝毫米波雷達。如果能通過柔性電路集成技術,把可穿戴手表做成手套,冬天佩戴起來會不會更舒服?”黃進慢慢舉著例子。最近,他還在關注全球最大的地基全可動天線——奇臺射電望遠鏡建設,希望他們的成果能夠為其早日建成貢獻力量。
在黃進和團隊心目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是不滅的追求。他不贊成把科學探索和產業應用的出發點對立起來?!翱蒲懈P注創新性,企業更追求可用性,這中間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比如我們自己做了很得意的成果,到了企業,對方可能會委婉地表示有些不好用。我們應該虛心接受,去尋求解決之道?!彼J為,科研成果必須接觸實際,唯有如此,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而“銳意進取,腳踏實地,勇于創新”,才是團隊本色。
“在段寶巖院士的引領下,我們的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的大團隊已經有50余位學者,其中共形電子機電集成制造團隊也有了七八位核心骨干和幾十名學生?!秉S進表示,“我們是一個緊耦合的團隊,一路走來,大家一起論證需求,一起攻堅克難,一起培育成果,一起培養人才?!?/p>
到現在,機電工程學院已經建設起一個機電結合、特色鮮明的學科群;黃進帶領的“電子裝備機電耦合”團隊也入選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據不完全統計,黃進已經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10人,其中1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9人在高校任教,80余人在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電科、航天科技等十大軍工集團任職,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而對黃進來說,人才培養一直被他視作“第一要務”。當學生們直言“黃老師的點撥使我們少走彎路”時,黃進也想到了自己求學路上的導師。博士階段,黃進曾經有兩個多月陷入了迷茫中,看不清前路方向?!巴蝗挥幸惶欤~尚輝教授找到我,給了我一篇論文,讓我用兩周時間看完”,黃進回憶道,那篇論文復印出來足足145頁,令他感動的是,其中的關鍵點都被細心標注了出來?!澳菚r葉老師已經60多歲了,還這么仔細去閱讀文獻,我再不努力都對不起他。”被激發斗志后,黃進廢寢忘食,提前一周形成了一份具有針對性的報告,并在與導師的深入討論下很快明確了方向。這種言傳身教的力量,黃進也在傳遞給學生。包括在加拿大訪學期間,合作導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尤瑟夫·阿廷塔斯啟發式、系統化的教育方法,都是他培養學生的靈感來源。
黃進認為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將科研經驗和技術發展脈絡等分享給學生,更能引發他們的學習熱忱?!拔也粫p易否定一種想法,但會批評一個沒有想法的學生?!痹邳S進這里,保持開放的思維模式十分重要,他最怕學生“循規蹈矩”——創新思想在“套子”里是迸發不出來的?!?000年,我們對一個‘973計劃’課題做論證,當時數據挖掘還沒有火起來,但我們堅持要用這個方法。事實證明,我們沒有走錯。新世紀之后,技術發展非??欤M步速度甚至超乎想象。我認為,科研中最令人興奮的就是有了新思想和新方法,哪怕它不成熟,也可能會給未來的研究指明方向。”
黃進的開放還體現在堅持了20多年的周會上。他不僅要提前詳細閱讀學生提交的進展報告,與之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還鼓勵學生積極點評和辯論,從而達到互相啟發、互相提高的效果。在他這里,分析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等都要對學生著意鍛煉。“有的學生畢業十幾年了,遇到我還會說,這個過程對他們影響很深。”
“我一個人做不了什么事,科研一定得有個團隊?!秉S進說。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團隊同事,黃進尤其擅長“放手”。準確說,是在就目標方向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由他把握關鍵節點,讓大家沖到前線,大膽推進工作?!叭绻铱偸遣环判?,什么都自己來,就鍛煉不到年輕人。哪怕剛開始會有一些執行不到位也沒關系,我們可以分析問題并解決,迭代幾次,效率就提高了?!?/p>
從科研探索上的“機電耦合”到傳承建設中的“團隊耦合”,他們將立足國家需求、開展交叉創新貫徹始終。一路風雨同舟,黃進團隊的整體氣質走向了腳踏實地、開門見山?!叭说木κ怯邢薜?。我們不愿意把精力耗在不著邊際、拐彎抹角上。”黃進誠懇地說。
專家簡介
黃進,高性能電子裝備機電集成制造國家級科研平臺負責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執行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中國電子學會會士、陜西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是電子裝備機電耦合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任中國宇航學會空間太陽能電站專委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工業自動化分會常委、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工程與工藝專委會常委,是《電子機械工程》編委會副主任,《沖擊與振動》(Shock and Vibration)、《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電訊技術》和《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編委會委員。
他長期從事電子裝備設計、控制和先進制造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近10年主持創新特區重點項目、“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防基礎科研重點項目、部委預研/基金、陜西省重點產業鏈等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十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