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了黃渤主演的《學爸》才明白,什么是父母最大的修行
作者 | 帆書 · 莫嫣
這兩天,黃渤、閆妮主演的電影《學爸》在朋友圈徹底刷屏了。
大家紛紛評論:
“黃渤帶娃太真實了,太有愛了!”
“好笑又好哭!輕松又深刻!在其中竟然看出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p>
電影講述了四個家庭面對孩子“幼升小”的壓力,爭執與和解、崩潰又自愈的故事。
真實細膩的情感表達,聚焦現實的社會深度,帶給大家歡笑的同時,也賺了好幾波眼淚。

人生路上,幾乎沒有人能逃過這場“沒有硝煙的升學戰爭”。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仍會傾盡全部的愛,努力將孩子擠上成為“學霸”的獨木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家庭的普遍愿望。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為了孩子能上個好學校殫精竭慮。
電影《學霸》中,黃渤飾演的雷小米父親就曾說:“他已經很努力了,我不能耽誤他。爸爸可以輸,娃必須贏。”
為此,他不惜和別人假結婚,只為換來一個好學區的入學機會;
他含淚將兒子送到小姨身邊,祈求小姨充當家長幫孩子通過國際學校面試。

就像一位網友評價的:
“好心酸,這就是中國式父母吧,付出全部,只為給孩子換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一廂情愿地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鯉魚跳龍門,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想要什么?!?/p>
電影中,火嫂的扮演者萬茜,因為年齡被辭退。
她坐在路邊,邊擦淚邊倒苦水:“別人都在跑,我不敢?!?。

停下來,家怎么辦?孩子誰養育?父母誰照顧?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然而,父母自己過得越苦,便越對孩子未來充滿期盼。
傾盡全部,使勁渾身解數,只為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正如電影中展現的:還沒邁進小學,孩子們已經有了上不完的輔導班和課外班。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曾分享過和女兒的對話:“你們這一代孩子真厲害,學了那么多知識,我們上學根本都學不到什么”。
女兒卻說道:“你們根本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早上7點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點半?!?/p>
“晚上回家寫作業要寫到11點半,不是一天,是整整12年?!薄斑B周六周日都被你們占上。”
很多家長只看到孩子的學業成長,卻忽視孩子心理的痛苦,甚至會讓孩子在巨大的升學壓力面前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人民日報曾發布《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結果顯示:
2022年抑郁癥患者中有超30%的人群不滿18歲,其中50%竟然是在校學生。

(圖源網絡,侵刪)
“考不上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
“我們這么辛苦,還不是全為了你,你不努力對得起我們嗎?”
你的隨便一句話,就可能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如胡適在日記中寫的:
我生了子女以后,從來不敢自居有什么恩情,雖然給了他生命,養育了他。
孩子高興,那我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生活的不開心,我就會很內疚,因為是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的。
孩子的教育不單單體現在成績上,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盯住學習成績不放,只會讓愛變成幫助孩子的“枷鎖”。

傅首爾在電影《學爸》中扮演某天價講座講師,她曾慷慨激昂地宣講:
一線小學的牛娃,三歲備戰幼升小,六歲學微積分,英文年閱讀量超過五百本。
你的孩子在干什么?還在撒尿玩泥巴嗎?還不緊張嗎?還不給娃加碼嗎?
但實際上,這些很多人以為“越努力,越幸運”的“雞娃式”教育理念,其實也只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豪賭罷了。

(圖源網絡,侵刪)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總是帶著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琴棋書畫、舞蹈、音樂……各種花式加碼,占用了孩子大量的空余時間。
孩子喜不喜歡不重要,能加分才重要。
忍不住想起在網上看過的一個段子:
學校要開新年聯歡會,老師問班里的同學有會演奏樂器的嗎?
結果全班48個同學,有46個會彈鋼琴,另外2個是拉大提琴的。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知道: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當特長變成人人都會的技能,也就沒有所謂的“特長”了。
馬斯克的母親梅耶·馬斯克,就在孩子的培養上頗有心得。
當馬斯克對計算機領域非常感興趣時,梅耶就給孩子購置了電腦,支持他研究互聯網,最終馬斯克成為了現實世界的“鋼鐵俠”。

她的二兒子金博爾對食物非常感興趣,于是她安排金博爾開始負責全家的伙食。
最終金博爾跟隨自己的心意選擇了餐飲行業,現在擁有幾家連鎖餐廳。
三女兒托斯卡從小喜歡演戲,她每周都會陪女兒去觀看電影,現在的托斯卡經營著一家娛樂公司,不僅是導演還是編劇。
《學爸》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天大地大,天地廣闊,世界上有江,有河,有湖,有海,小鯉魚是不是只有跳龍門一條選擇呢?”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僅僅只有學業這一條路。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以孩子的個性和興趣為出發點,而不是強加我們的愿望。
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支持和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興趣,培養他們自信和堅韌的品質。
如此,才能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順暢,越走越寬廣。

電影《學爸》中,火哥張子賢家的孩子寫作業,全家齊上陣。
火嫂本來一開始還能心平氣和的安慰孩子:“你莫急嘛”“媽媽相信你?!?/p>
但當教了N遍后,孩子仍舊給出3+3+3+3=4的答案,徹底點燃火嫂怒氣值:“我今天不打死你,你就是我媽!”

(圖源網絡,侵刪)
這簡直就是同款輔導作業名場面,有沒有?
幾乎所有輔導作業的家長都很疑惑:明明很簡單的題目,為什么孩子就是不會做?
樊登老師用“知識的詛咒”這個詞來解答了這個問題——
當我們熟悉某種知識后,就很難想象不熟悉它是什么狀態。
家長覺得自己講得很清楚了,也講了很多遍了,但孩子就是聽不懂,這是很難讓人理解的事。
于是“親子大戰”在這種狀態下反復爆發。
要知道:逼著孩子學習是沒有用的,讓孩子從學習中找到快樂,才是激發孩子自驅力的源動力。
之前有位北大學子講述了自己是怎么被媽媽“忽悠”進北大的,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這位同學原本學習成績平平,有一天他的媽媽說自己要失業了,原因是文化水平不高。
媽媽告訴兒子,如果自己能夠提高知識面可能就不會被裁員了,她希望兒子當她的老師。
為了保住媽媽的工作,他也開始努力學習,回來每天講給媽媽聽。
從那天起,他上課再也沒有走過神,上課的每個知識點都認真記下來,回家再給媽媽講解。
媽媽也會給兒子提問,于是他對學習產生了興趣。
最后他學習成績直線上升,最終考進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北大。

傅首爾在接受采訪時也曾講到:
“很多想把夢想嫁接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最后都失敗了。
他喜歡干的事情,是不用你去逼迫或者鞭策的。你越逼他,他越不想弄。
我不會讓他無休止地去做考題,去考一個非常高的分數來證明自己。
讓他自己去發現自己內在驅動力,他想學什么,他才會愿意為某一件事情去努力?!?/p>
成功的維度不應該只是說功成名就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內心的幸福有沒有得到滿足。
在學習這件事上,家長與其拽著、拉著、推著孩子去學習,不如引導孩子增加內在驅動力。
讓孩子自主地去學習成長,孩子也會更有成就感。

《學爸》電影,很多網友這樣評論表露心聲:
“小時候,我媽經常對我說的話,就是你看看別的小朋友考的多好。”
“真的想告訴所有的爸爸媽媽,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p>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玉,關鍵在于發掘和雕琢。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孩子的潛力和天賦,因材施教地給予他們支持和指導。
幫助他們挖掘潛力,不斷茁壯成長,讓愛變成孩子乘風翱翔的翅膀。
作者 | 莫嫣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部分圖片來自于電影《學爸》,侵刪
原標題:《看了黃渤主演的《學爸》才明白,什么是父母最大的修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