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醫學新突破,豬腎植入人體,已順利工作超過一個月
原創 窗敲雨 果殼
歡迎收看一周科技。本期你將看到:①異種器官移植新突破;②產后抑郁新藥;③腦內讀取音樂;④塑料變肥皂;⑤果蠅熱愛轉圈圈。
異種移植
異種器官移植又有新進展:一顆豬腎已經成功在人體內工作了超過1個月時間[1]。

這是目前第五例豬腎移植試驗 | Joe Carrotta for NYU Langone Health
,這次移植在一位腦死亡的遺體捐獻者身上進行,他的身體在機械幫助下維持著呼吸與心跳。醫生在他體內植入的豬腎經過基因編輯,去除了一種會導致排異的糖類分子。
在移植后,豬腎立即開始產生尿液,并有效清除了患者血液中的代謝廢物肌酐——這說明它保持著良好的功能。同時,組織活檢并未發現豬腎被人體排斥的跡象。目前,豬腎已經正常工作了32天,在終止實驗前,研究者還將繼續觀察它1個月。

這次豬腎移植試驗在紐約大學朗格移植研究所進行 | JOE CARROTTA
如果能夠投入使用,基因編輯豬器官將能大大緩解移植器官短缺的現狀。不過,在真正用于活著的患者之前,它的安全性還需要進行更多驗證。
產后抑郁新藥
2023年8月4日,第一種專門針對產后抑郁的口服治療藥物在美國獲批上市了[2]。

用于臨床試驗的新藥Zuranolone/安慰劑膠囊 | FEINSTEIN INSTITUTES
與針對五羥色胺的常見抗抑郁藥不同,這種名叫“zuranolone”的新藥作用于腦內的γ-氨基丁酸受體,以不同的機制起到更迅速的情緒調節作用。安慰劑對照試驗證實,14天的zuranolone治療可使產后抑郁患者的癥狀獲得顯著緩解,在停藥后治療效果仍可持續4周。
這種新藥是在過去的一種靜脈注射藥物基礎上改進得到的,它適合自行服用且每天只需使用一次,這些便捷特性有利于讓更多患者獲得醫治。據估計,約有七分之一的新媽媽都受到產后抑郁影響,快捷有效的治療手段將對改善母嬰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腦內音樂
“讀心術”現在發展到了音樂界:通過解析人們的腦電信號,研究者成功從他們的腦子里還原出了他們正在傾聽的音樂[3]。
從人們的腦子里讀取音樂。前半部分為受試者傾聽的原版音樂,后半部分為AI解析大腦信號生成的再現版 | L. BELLIER ET AL
在上面的視頻中,我們可以聽到研究者從人腦中還原出的樂曲——那是平克·弗洛伊德樂隊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1”中的片段。在實驗中,研究者首先請帶有植入電極的癲癇患者傾聽音樂,同時通過電極采集神經活動數據,然后訓練AI模型學習神經數據與音樂的關系,最終再利用模型解讀新的數據。由此獲得的解讀成果與原音樂在頻譜特征上有約43%的相似度。
現在,從腦子里讀出的音樂還十分失真(聽起來就像把主唱按進了水里)。但研究者相信,這一技術最終能為失去發聲能力的人帶來更好的腦機接口,讓他們通過豐富的音律與其他人進行更自然的交流。
塑料變肥皂
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者找到了回收塑料的新思路:把它們變成肥皂[4]。

塑料也能做肥皂?| 圖蟲創意
利用溫度梯度熱分解的方法,研究者讓聚乙烯塑料的聚合物長鏈在反應爐中裂解,由此生成了短鏈分子,并在后續反應中將它們轉化為脂肪酸,然后加工成了肥皂。這種新思路不需要特殊的催化劑和復雜的步驟,而且能將低價值的廢舊塑料變成高價值的新商品。
除了聚乙烯之外,這種回收方法也可用于聚丙烯塑料,而且在加工時無需把這兩種塑料分開——這有利于降低回收成本,并且更加容易推廣。
果蠅旋轉木馬
一項研究發現,小小的果蠅似乎也會熱衷于玩耍:它們對乘坐“旋轉木馬”情有獨鐘[5]。

果蠅乘坐“旋轉木馬”,研究者認為這是它們的一種玩耍行為 | TILMAN TRIPHAN AND WOLF HüTTEROTH
為測試這些小昆蟲是否有玩耍行為,研究者在它們生活的環境中放入了一塊旋轉的圓盤,供它們自由探索。結果顯示,一些果蠅個體似乎迷上了乘坐轉盤尋求刺激,它們一次又一次主動地踏上轉盤,花大量時間與它互動。而作為對照組的靜止圓盤對果蠅們的吸引力則要小得多。不過,也有一部分果蠅并不喜歡這種游樂設施,它們會主動躲到一旁。
這一結果提示,玩耍行為十分廣泛地存在于動物界,它可能深深地植根于演化史當中。
參考文獻
[1] https://nyulangone.org/news/pig-kidney-xenotransplantation-performing-optimally-after-32-days-human-body
[2]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first-oral-treatment-postpartum-depression
[3]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2176
[4]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h0993
[5]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3.08.03.551880v2.full
作者:窗敲雨
編輯:odette
封面圖來源:Joe Carrotta for NYU Langone Health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