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垂髫到不惑,姑母和父親的青春歲月|家庭相冊

講述人:蘇婧瑤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9級攝影系本科生
指導老師 / 沈潔
我的家族一直生活在上海市嘉定區江橋鎮。
曾祖父于1926年生于江橋鎮,上世紀四十年代,他和曾祖母相識并結婚,一共生育了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曾祖父年輕時是個生意人,解放后成為了大來絲綢廠的工人。

1943年,曾祖父與曾祖母的結婚照。
在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之中,我祖父排行老三,于1947年來到了這個世界。年輕時,祖父是個木匠,祖母則是雜貨店老板娘。
1972年,祖父與祖母結婚了,第二年祖母生下了一個女兒,也就是我的姑母。1976年,我的父親出生了。由于祖父和祖母忙于工作,姑母和父親小時候是由他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幫助帶大的,也正是因此,姑母和父親與娘舅家很親。
1981年,父親5歲,他就自己騎著兩個小時的自行車,從嘉定江橋騎到閔行華漕的舅舅家,姑母則在后面,追著剛剛學會騎自行車的父親。祖父不放心,騎著自行車在兩個孩子后面追,等他追到的時候,姐弟倆已經到舅舅家了。
同年,祖父和祖母兩個人勤勤懇懇地工作,終于請人造了一幢兩層的樓房。
1982年,房子竣工。當時有個攝影師走進他們所在的小村莊,在剛造好的樓房前為姑母和父親拍攝了一張照片。直到攝影師隔了幾天把照片送上門,祖母才知道他們拍攝了這張照片。當時這張照片收費1元。

1982年,姑母和父親,當時姑母10歲,父親7歲。
祖父祖母勤儉節約,祖父又會干木匠手藝,造好房子后,他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時光飛逝,轉眼間十年過去了,姑母和父親也從孩童成長為了青少年。姑母愛吃魚皮花生,父親就會騎車給姑母買來。
1992年,姑母從嘉定縣第二中學畢業,考上了中國紡織大學針織工程專業,父親則進入了上海第六制藥廠,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每當他們一起去玩,別人問姑母:“這是你哥哥,還是你弟弟呀?”父親都會搶著說自己是哥哥。

1992年,家門口,父親和當時養的大黃狗。
1993年,東亞運動會召開,當時大一的姑母被選上,成為了光榮的志愿者,表演節目《山美, 水美,人更美》。當時,姑母在身上穿了六套服裝,每走一個隊形,就會更換一個造型。那年亞運會上,中國隊拿到了105枚金牌、74枚銀牌和34枚銅牌。

1993年,姑母(左二)在東亞運動會上表演。
1994年,姑母參加了大學的寢室文化藝術節,獲得了一等獎,獎品是一臺膠片相機。姑母得獎后,將膠片相機帶回家與父親和祖母合照。

1994年,父親和姑母在家里。

1994年,姑母和祖母在家里。
1996年,祖母重新開了一家雜貨店,與祖父住在雜貨店中。父親則住在之前建造的房子里,與雜貨店有些距離。為了父親出行方便,祖母給父親買了一輛建設牌的摩托車。同年,姑母與姑父談起了戀愛。

1996年,祖母的雜貨店前,父親和他的建設牌摩托車。
1997年,姑母大學畢業,去到杭州旅游,當時他和姑父一起沿著杭州西湖騎行,在景色優美的西湖畔拍攝了這張照片。拍攝之后繼續騎車時,卻發現車胎沒氣了,于是她和姑父兩個人推著車,沿著西湖畔散步。同年,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97年,姑母在杭州旅游。
1999年,姑母生下了我的表姐。同年,父親通過相親介紹與母親談起了戀愛,那時的父親總會騎著他的摩托車去接母親下班。
2000年,父親與母親結婚了。

2000年,父親和母親的結婚照。
2001年,8斤6兩的我來到了這個世界。出生的那天,因為我是個體重過大的新生兒,難以直接順產,所以母親被迫選擇了剖宮產。但手術并沒有預期那么順利,在手術中發生了一點意外,母親大出血,差一點失去生命。當醫生跑來告訴正在產房外等待的父親這個消息的時候,父親焦急萬分,不知所措。好在最后母親化險為夷,平安無事。
躺在病床上的母親醒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覺得很餓,想喝一碗米湯。但那時已是凌晨三點,外面的店鋪都已經關門了,醫院離家也很遠。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父親只好放下自己的面子,去附近的人家討要一點米,回來后為母親煮了一碗來之不易的熱乎米湯。
至此,那名少年終于成長為了一位有擔當的父親。

2001年,父親抱著剛出生的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