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談藝錄丨曾宓:中國人的審美觀




曾宓藝術札記
人類幾千年可供畫家永恒留念的固定因素,只有自然美。她是各種風格的母體,千姿百態的藝術創作,是千姿百態的大自然在瞬息萬變中永存的“真”,是藝術美取之不盡的源泉。
波德萊爾說過“美總是奇特的”,所以,它才能招來關注并影響甚至征服觀眾。
美是一種奇特的現象,它既是人類天生就能直覺感受到的,又是不斷變化著美的界定的特殊現象。
自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就會自覺偏愛一些面孔和善和漂亮的……在生活中人們對各種自然屬性的偏愛和事物基本上是一樣的,比如:星月、花木、藍天、白云,直至于貓犬……
因為美有著客觀基礎,透入這層基礎融入情感和德性之后,美就開始模糊起來,這種模糊意味著美德賦有的魅力,開始滲入美的直覺判斷中去,也即后天的思想和情感的因素和美攪拌在一起了,所以,美的界線隨時隨地隨人在變化著,直至無窮……此也即由于愛(包括聲音、風度、智力)而使對象更加美麗的原因所在。
但是,我們搞藝術的人,最好不要走得太遠。充分正視美德客觀基礎的重要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美的普遍的渴求,這正是中國審美觀的巨大優越性所在——形態的自然屬性,天人合一的美學的中心環節。








曾宓(1933-2022)號三石樓主,193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7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得潘天壽、顧坤伯等名師親授。1962年畢業于中國畫系山水科,1984年調入浙江畫院任專職畫師?,F為浙江畫院藝委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政協第六、七、八、九屆委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