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一不閉館”,博物館“延時”可否成為假期慣例
這個暑期,逛博物館成了一件非常熱門的事情,隨之而來的,門票約不上的吐槽也被推上各個熱搜榜。近期多地博物館紛紛宣布調整開放時間,取消“周一閉館”慣例。杭州早在7月31日起就頒布措施,調整52家市屬國有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實行分類錯時開放,讓市民、游客每天都可以參觀博物館。8月11日上午,陜西歷史博物館發布公告稱在暑期實行“周一不閉館”。據不完全統計江蘇南京、遼寧沈陽、內蒙古呼和浩特、四川成都等地的知名博物館也對開館時間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或是周一不閉館,或是延長開放時間、推出夜場。

博物館成為青少年研學首選地。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圖
有一種說法:博物館是文物藏品的守護者,是文化空間的建設者,也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紐帶,是傳承文明與弘揚文化的殿堂。伴隨著文旅行業的強勁復蘇,博物館已經成為青少年研學的首選,也是成年人旅游的目標。但不可否認的是,前一段時間各家博物館明顯有點準備不足,預約制度、講解服務和館內秩序的維護上都沒有做到與參觀需求的激增相匹配。
為什么現在無論大人孩子都這么喜歡去博物館逛逛?一方面是現在的展覽和陳列都主體更加鮮明、布置更加符合觀展感受、藏品介紹更加厚重立體,更主要還是因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對文物的好奇和對歷史的求知欲。過去幾年,諸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之類的綜藝節目也起到了普及和推動的作用。對一些藏品流轉歷史的回顧,以及其背后故事的精彩講述,大大激發了公眾的興趣。
各地博物館釋放出的善意,是對公眾參觀熱情的一種回應和呵護。年紀稍大一點的人都還記得,曾經博物館那門可羅雀的模樣;博物館工作人員也紛紛表示,博物館還真沒怎么遇到這樣的人流。現在“博物館天天見”的呼聲日益高漲,對博物館的發展是一個良好的機遇,當然,打破周一閉館慣例、延長開放時間等舉措意味著博物館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意味著管理方式和思路的調整。對溫度已經升起來的博物館熱,如何保溫、加溫,考驗博物館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水平。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國家文物局印發的《關于加強博物館暑期等節假日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確提出要“引導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人們也欣喜地看到各地博物館的種種革新舉措。不過暑期眼瞅著就要過去了,剛剛打開的大門會不會又要關上呢?
希望各家博物館能夠把延時開放固定下來,成為新的慣例,不僅僅在暑期,而是根據客流、根據展覽內容和觀眾需求,及時調整開門關門的時間和預約制度,做好公共服務。在不妨礙展品“休息”的前提下,讓中華文明的燦爛瑰寶獲得更多的展示,讓更多人從小就能直觀地穿越古今、對話先賢。當然,作為觀眾也應該做到文明觀展,悉心了解每件展品背后的知識,而非走馬觀花、打卡拍照。如此,博物館才會與觀眾形成良性互動,雙向奔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