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大會址”日記|思政教師瞻仰一大會址,完成學生時的愿望
【編者按】
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連日來,全國各地前往一大會址紀念館參觀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澎湃新聞推出“一大會址”日記,派出記者常駐中共一大會址,近距離觀察、感受、記錄會址每天的新聞,講述一大的紅色故事,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9月7日,星期五,雨。
上午10時許,背著黑色雙肩包的湖南工業大學教師喬湘平剛走進一大會址紀念館序廳,就被一群又一群穿著不同工作服、胸前佩戴黨徽的參觀團隊“震住”了,她感嘆道:“原本以為開學了,又下大雨,人不會很多,沒想到上海一大會址的人氣這么旺。”

剛剛經歷了西安、延安、北京、天津、嘉興紅色之旅來到上海的她,被紀念館內新添置的落地式多媒體導覽機吸引住了。“這個導覽屏的顏色很鮮亮,視覺沖擊力強,一下子就能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 喬湘平說著拿出隨身攜帶的iPad,不停拍攝屏幕上閃現的視頻畫面。她說,這些視頻資料可以為她新學期給學生上思政課、制作PPT提供素材和靈感。
一大會址紀念館陳列研究部工作人員陶淵駿表示,2018年8月底新增的四臺導覽機(一大會址三臺、周公館一臺)是陳列研究部的一項精細化舉措,為的是更立體多元地宣傳正在做和即將推出的展覽,讓過去那種靜態的宣傳海報、易拉寶“動起來”。
導覽機高1.8米,55英寸的屏幕上滾動播出史料展的宣傳文字,從展覽128件珍貴文物、117張歷史圖片中精選出的資本論、萬國公報、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共產黨》月刊、《政治經濟學批判》等部分文物照片不停閃現,旨在提醒參觀者——走進紀念館臨展廳,就能看到這些珍貴文物的實物。
“今天看到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文物史料展的宣傳短視頻時長2分45秒,導覽機每天8:30自動開機,16:30自動關機,全天滾動播放史料展四大部分的展覽要點。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文字上多以疑問句形式出現,比如,馬克思主義如何誕生?哪些人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怎樣推動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陶淵駿透露。
陶淵駿稱,目前導覽機的宣傳內容處在試運行期,今后還打算配套播放各類黨史教育活動的宣傳片,把活動與展覽訊息結合起來,制作專題宣傳視頻,形成一些組合。在前一個展覽與下一個新展之間的空當期,滾動播放一些館藏經典文物的圖片。
除了狂拍導覽機,喬湘平第一次看到序廳里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立體浮雕頭像時,激動不已。
已經有21年黨齡的她,走到毛澤東的頭像前端詳良久,說:“我是湖南人,我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好在湘潭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所以就給我取名喬湘平。毛澤東是我的老鄉,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
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給學生們上思政課時,常常會說起這13位一大黨代表,每個黨代表會花三五分鐘進行介紹,但對于毛澤東,她會做專題介紹,其中也有一種湖南人的情結在里面。

參觀中共一大會址是喬湘平多年來的一個愿望。
她回憶道,30年前她還是大學歷史系學生時,就萌發了來上海看看一大會址、了解中國共產黨建黨史的念頭,但30年來因為種種原因,都未能如愿。2018年暑假,她與湖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全體老師一起,前往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參觀學習,在那里參觀了張學良故居、西安事變舊址、延安寶塔山、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等紅色景點。
其后,她又背上雙肩包,馬不停蹄地前往北京、天津、嘉興,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譚嗣同故居、李大釗故居、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大沽口炮臺舊址、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等名人故居和革命遺址,用她的話說,就是“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才能起到思政課老師的模范帶頭作用,把紅色基因傳授給自己的學生”。
“暑假這一圈走下來,我的手機和iPad里已拍了7000多張圖片。回到學校后,我會整理制作成PPT和短視頻,把這個暑假的紅色旅游經歷帶入課堂,講給學生們聽。” 喬湘平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