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人到中年,才懂“家族”的意義
前兩天參加一個飯局,大家開始閑聊,似乎找不到什么話題,大家開始聊起了自己的老家。
輪到我,我就說我的老家在某個小縣城,我母親那一邊是當地的大姓,這個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還出過哪些哪些名人。某年搞過一次認祖大會,后人從全世界趕回來,只有我們家作為本地代表出席……
席上的朋友不時嘖嘖稱奇,說著說著,連我也不禁自豪了起來。這是我少有的為家族而感到自豪的時刻,這種價值觀實在是太不現代了。
我倒不是吹牛,我母親的家族確實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而且還不是良田千頃那種財務層面的大家族,而是確實出過一些教科書里可以找到的人物。當地也因此把祠堂修成了一個景點,把一些流散各地的文物還給找回來了。
我很早就去過這個祠堂,不過我那時候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自我才是最重要的,老想著“祖上闊過”,這實在是沒有志氣。
不過人到中年,這種感覺慢慢有一些變化。歲數漸長,漸漸有一種以代際為時間單位、看待生命價值的心境。就像晉代的潘岳,一到三十二歲,就開始感嘆有白發,寫下蒼涼的秋興賦。人到中年就免不了開始思索,我這一生會是什么樣?又會給世界留下什么?我又曾得到過什么?個人的歷史感,就是從中年開始的。
而家族,就是提供這種思索的一個坐標系。與自己有著共同DNA片段的先人,曾經有過那么了不起的業績,這多少是一種激勵。當然,“光宗耀祖”聽著實在是不夠前衛新潮,但不得不說,一種血脈里的聯系,也能給人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支撐。
有意思的是,我另一位中年朋友最近也修了一個家譜。他姓劉,我一翻他的家譜,好家伙,直接寫到了劉邦、劉備。再仔細一看,家譜上倒是略過了劉禪。我問他,你怎么知道你們家不是劉禪之后啊?他嘿嘿一笑,不置可否。
這多少也說明了“家族”存在的另一重意義,它給人提供一種有歷史意義的評判標準,人們也知道何者值得贊揚、何者難以掛齒,這種評價超越了眼前一時一地的利益,具有更長遠的穿透性。這或許也是時至今日,早已進入平民社會的今天,為什么還有人對家族念念不忘。
說到這,似乎越來越顯得這些想法不夠現代,太不酷了。但仔細想想,現在的很多討論,諸如“原生家庭”之類,本質上都是家族的衍生話題。人們對家庭或是更龐大的家族,都認為存在一種功能,諸如涵養出某種得體的舉止、塑造出健全的心智等等。
確實,今天大多數人對家族沒有鄉土中國那般強烈的羈絆,也談不上為家族奉獻一生的榮譽感,但家族的心理結構,依然在隱隱地影響著我們當代人的生活。
也許受過現代教育的年輕人,對大家族越來越無感,甚至都開始“斷親”了。但作為一個中年人,我得說家族其實也有很“現實”的作用。就像上個月,我媽媽摔了一跤,我還沒來得及趕回去,是我一位堂弟在忙前忙后照料。
我向他表示感謝,他說,“嗨,都是一家人,說什么謝不謝啊。”這一刻,我真的為自己有一個家族的歸屬而感到慶幸。家族,無論是文化還是生活,或許都有它無法取代的原因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